陕北矿业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景观重建研究
2020-05-14方松林
方松林
一、基本概况
陕北地区主要包括延安、榆林两个地级市,能源矿区主要分为新民、神北、尔林兔、榆神、榆横5个区及靖定预测区。根据陕北各区县国土资源局调查资料统计,陕北地区目前有矿业废弃地近300处,主要分布在榆阳区、府谷、神木、横山、米脂、子洲和延安等地。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陕北地区中小煤矿纷纷关停整合,废弃矿井不断增加,不仅极大地浪费了土地资源,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有的矿业开采废弃地具有十分突出的景观空间特征,具有矿业遗产的保留价值,如果能够做到合理的规划再利用,那么这些闲置的土地资源将会进一步释放出空间活力,有利于提高陕北地区城镇土地的利用效率,为当地的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新引擎〔1〕。
二、陕北地区矿业遗产保护策略
(一)整体性保护策略
整体性保护策略主要针对陕北地区矿业开发中具有较高保留展示价值的矿业废弃地,其整体性保护以原真性保护原则为主,真实生动地展示采矿现场的基本风貌。在矿业遗产保护领域,原真性原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遗产判定和遗产保护原则〔2〕。
陕北地区矿业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陕北地区矿山遗址的历史风貌,包括场地中的矿山建筑和矿山结构。一是采矿建筑中包含的特定历史和文化信息,包括特殊的建筑风格、采矿设备(例如采矿机械)和场地构筑物的原始外观,可以帮助游客准确地掌握矿区的基本风貌和工艺流程。在矿区建设期间,同时还能够在现场身临其境的感受场地采矿的原始环境和工艺流程,从而获得采矿历史的真实感受,这部分与工业考古方法是一致的;另一层含义是,矿业遗产包括建筑物、材料、遗址历史和自然变化,例如建筑设施的陈旧和生锈、风化、冲击、侵蚀等,这些都被认为是矿业遗产真实性的一部分。
(二)空间性保护策略
空间性保护策略主要是针对场地内重要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形成的空间场景进行保护。富有独特能源工业文化内涵的建筑物、构筑物和那些具有历史保留价值的空间场所进行有针对性的保留,在充分尊重场地原有文化记忆的同时,结合陕北地区未来可持续发展规划,努力打造成为该地区未来发展的特色标志地。
空间性保护策略是以场地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实体以及围合的空间场景作为保护对象的,它们承载着工业主题文化的独有符号,不仅将那个辉煌时代的特征保留了下来,还可以让游客深刻真实地了解陕北能源矿区的基本状况,身临其境地感受独有的空间环境氛围。
(三)形象性保护策略
形象性保护策略主要对陕北地区矿业废弃地上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元素进行保护。在矿业废弃地的景观要素组成和材料选择上,应当尽可能反映出陕北矿区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区域景观特色。景观构成要素不仅包括场地及其周边特有的植物群落,还包括依照当地地形地貌建造的场地环境和醒目的构筑物等等。陕北地区矿业废弃地上的各种形象性景观要素应根据其重要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以便使它们能够形成特色鲜明的矿业遗产地。
遵循自然的大地艺术设计理念对陕北地区矿业废弃地的形象性保护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该理念在原有场地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对原生态环境修复重生的深入思考。形象性保护策略在充分尊重场地原有环境的基础上,保留特色鲜明的场地形象性景观要素,同时对难利用的場地进行地域化和原生态的环境修复,从而创造出适宜且景观特色鲜明的场所空间环境〔3〕。
(四)技术性保护策略
技术性保护策略在陕北地区矿业遗产保护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控制、减缓矿业遗产毁损的利器。该地区矿业遗产的技术性保护策略主要包括保护修复技术和数字化保护技术。保护修复技术主要针对具有保留价值且由于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物、构筑物进行局部加固,从而提升它们再使用的安全性,保护修复技术一般不改变建筑物、构筑物的基本结构和面貌,完全遵循原有的风格特色,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在陕北地区矿业遗产保护过程中,矿业遗产面临着一定的威胁,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工业特色凸显的遗产将会不断衰老、灭亡,随着数字化技术运用于矿业遗产保护领域,能够将其有效地与符号信息、声音与颜色信息、文字与语义信息等,表示成数字量,在当今信息网络技术条件下,可以在不接触原物的情况下,提供数字化虚拟场景的再现,这使得原物得到了有效地保护。
在推进技术性保护策略时,需要将保护修复技术和数字化保护技术相结合进行具体应用,不断加强和更新适宜的保护技术,因地制宜地将当地矿业遗产的场地环境与具体采用的保护技术相结合,最大化地实现其应有的保护价值。
三、陕北地区矿业文化旅游景观重建
陕北地区矿业文化旅游景观重建不仅仅要恢复矿业废弃地的景观生态功能,同时还应考虑游客对主题文化旅游的多方面感受。在当地矿业文化旅游景观重建中,应当加强游客身临其境体验和参与的热情,在特色场所中融入多功能的体验活动,使人们在参与游玩的过程中达到提供给人以获得教育、锻炼和增长见识的效果,建立起绿色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意识。
(一)塌陷地湿地景观重建
陕北地区由于多年采矿活动,形成了大面积坑洼不平的塌陷地,早期治理塌陷地的措施主要是挖深填浅,有的改造成鱼塘养殖,有的便闲置荒芜。由于鱼塘养殖对生态环境也能造成一定的污染,塌陷地一带的生态环境逐渐被破坏,鸟类和动植物数量不断减少。塌陷地如果采用引水建湿地公园的方式,不仅能够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也能够形成很好的旅游观光体验点,有利于地区文化形象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
图 1唐山南湖中央生态公园
国内塌陷地湿地景观重建较为成功的案例是唐山南湖中央生态公园重建(图1),唐山南湖景区过去是一片采矿塌陷地,污水纵横、垃圾遍地,生态环境十分恶劣,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矿业废弃地。2005年以后,唐山市政府对该废弃地进行了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今天的唐山南湖中央生态公园。唐山南湖中央生态公园在原来大面积采矿塌陷地的基础上,创造出富有变化的地形地貌效果,结合唐山市的排水与泄洪功能以及景观水体营建,综合治理污水,营造出了湿地特色凸显的城市郊野公园。陕北地区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后的塌陷地景观治理可以借鉴唐山南湖中央生态公园的重建思路,将水体引入至采矿塌陷区,把人工增水和自然雨水结合起来,加速形成既具有绿色生态环境的湿地景观,又能够增加该地区文化旅游的景观点,成为宣传陕北能源富集地绿色生态治理的窗口。
(二)矸石山生态景观恢复
图 2陕北地区废弃矿区形成的矸石山
陕北地区煤矿开采后废弃的石料堆积形成巨大的矸石山(图2),在黄土高原地区极容易形成扬尘,造成地区粉尘污染,同时在潮湿的雨水中,煤矸石又会渗出重金属,污染土壤和水源。裸露的大型矸石山结构不稳定,必须对矸石山进行山体形态重塑,营造未来可供人旅游观光、体验参与的旅游景观点。
矸石山生态景观恢复需要尽可能创造多样的地形空间,同时有制高点的山体形态基底,这为下一步旅游景点的开发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游客在矸石山上可以将重建后的生态景观一收眼底。其次,矸石山生态景观恢复需要在其表层进行绿色植被的恢复,需要在调整后的山体上进行复垦工作,由于矸石山的表面覆土薄,土质较差且密度较大,当地年降雨量较少且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在绿色植被的选择上,尽量考虑栽种耐寒、耐旱、耐贫瘠的植物品种,例如沙地柏、紫穗槐、沙棘、沙蒿、苜蓿、桃叶卫矛等,尤其应当重视保护当地自然萌生的野草,这样能够加速矸石山自然生态群落的恢复。
(三)露天采坑功能性景观重建
露天矿坑地形变化较为复杂,往往因露天采矿形成大小不一、高低不同的矿坑、沟道,由于地形高差较大且缺乏一定数量的綠化植被的覆盖,经常会出现水土流失、边坡滑落等地质灾害,因此对露天采坑的功能性景观重建工作显得十分有必要。露天采坑四周高起,中间低,形成了类似于盆地的景观地貌特征,具有较强的隐蔽性特征,同时也具有较好的微气候环境,如果对其进行适宜性景观改造,将会形成新的旅游景观点,从而吸引游人参与相关的功能性活动。
图 3英国伊甸园展览馆
例如在英国康沃尔郡圣奥斯特尔附近废弃矿坑中新建了关于植物主题的展览馆——“伊甸园”(图3),它由4座半透明覆面材料的建筑物组成,总占地面积为12hm2,本建筑群以展示世界各地的园林植物为主,供旅游者深入了解世界各地植物的种类和特色,更加强调人与自然融合共生的基本理念,本展览馆的选址十分考究,既考虑到露天矿区的场地特色,同时又将绿化景观设计和人们的旅游观赏路线进行了巧妙的融合,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景观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了一处特色鲜明的景观旅游景点,每年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来此旅游参观。
(四)地下矿井工业历史景观展现
陕北地区地下煤矿井废弃地景观重建的目标是恢复和创造地下空间的艺术功能、休闲功能、文化教育功能等,对现有地下空间进行适宜的清理和改造,经过恰当的设计和巧妙和空间利用,可以充分体现出场地的工业景观特色和文化内涵。场地可以设计利用的资源包括矿井空间、采矿设备、配电及给排水设施、运输道路及铁轨、作业场地等,在后续的景观重建过程中,可以考虑将场地地下煤矿井废弃地改造成为融科普、展示、探秘的地下工矿主题博物馆,也可以考虑利用地下煤矿井废弃地空间,将其改造成为地下疗养院,既有效地利用了地下空间环境,同时也能够满足当地城镇居民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具有一定的医学价值。
四、结论
文化旅游产业是陕西省着力发展的资源优势产业,如何利用独特的矿业废弃地资源,通过矿业遗产保护和文化旅游景观重建,真正让陕北矿区闲置废弃的资源换发新的活力,切实缓解区域生态环境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极具实践价值的话题。“十三五”时期,陕西要实现追赶超越,就必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重塑产业体系、加快绿色服务业的发展,建设新家园,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构建山青、水净、坡绿美丽陕西。
针对以往研究没有抓住矿业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景观重建关系这一核心问题,本文在研究陕北矿业废弃地的现状条件和国内外矿业废弃地景观规划研究进展的前提下,提出因地制宜地采取矿业遗产保护策略和文化旅游景观重建方法,这对于该地区的矿业遗产保护理论研究和文化旅游景观的重建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
〔参 考 文 献〕
〔1〕高建龙,王磊.中国西北发展报告(201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2〕徐亮,廖启鹏,米盖尔·布兰斯.废弃矿区可持续设计的艺术设计途径〔J〕.设计艺术研究,2018,(06):62-71.
〔3〕刘宇,张辰.城市更新理论推动下的资源型城市矿业遗产活化利用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7,(01):98-102.
〔4〕张文婷,刘志成.风景园林设计手段在城市矿业废弃地改造利用中的应用〔J〕.陕西林业科技,2013,(02):77-80.
〔责任编辑:杨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