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明的风习

2020-05-14周岩壁

博览群书 2020年4期
关键词:寒食扫墓秋千

周岩壁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冬至后的第105天;一般在夏历三月上旬,是春季的倒数第二个节气——清明后十多天,是谷雨。今年清明是夏历三月十二,就是阳历的4月4日。

/壹/

清明,大概在唐代才形成,以前并没有清明节,只有三月上巳。古代用甲子计日,十二天出现一个巳日,就是说,一个月可能出现两或三个巳日,首先出现的那个巳日,称为上巳。这个上巳是不固定的。后来,干脆把这天定在三月三。《论语》中所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类似后世的袚禊,而祓禊则是清明的前身。《诗经·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毛诗会笺》引韩诗传:“郑国之俗,三月上巳,桃花水下时,于溱洧水上,招魂续魄,秉蕳祓除不祥。”这时的上巳,已与后世踏青上坟有类似处。但竹添光鸿说,韩诗传说的是汉代的风习。

上巳修禊,在南北朝时,非常盛行。王羲之《兰亭序》,记的就是353年夏历三月三日在会稽宴集。后来,也不管三月三是否巳日,仍称为上巳。传入日本,又加以本土化:

三月三,谓之上巳,以艾糕为节物。是日家有女儿,必陈彩胜,供艾糕,赤豆饭,置酒饮宴,谓之雏会;因以上巳为女儿节。(黄遵宪《日本国志》卷三十五)

南宋的葛胜仲曾总结说:“上巳日,于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谓之祓禊。禊者,洁也。”(《永乐大典》卷八〇三引《丹阳集》)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物至此时(清明)皆以洁净而明矣。”张岱《夜航船》卷一:“清明,万物齐于巽。巽,洁也,齐也。清明取洁齐之义。”巽,在易经的宇宙论里,指东南风。张岱的意思是说,暮春三月,东南风熏暖地徐徐吹来,万物复苏,草木萌发,新绿鲜明。既然上巳和清明都有洁义,可以说它们在实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唐宋以后,清明取代上巳,上巳淡出。

清明前一日,称为寒食。葛胜仲《丹阳集》:

司马彪《续后汉书》云:介子推焚林而死,故寒食不忍举火。至今有焚烟之说。卢象所谓“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共一人。”太原郡,旧俗禁烟一月,周举为郡守,以人多死,移书子推,只禁烟三日。

关于寒食起源,历来说得有板有眼;但我们认为,多是附会。禁烟三日的风习,确实存在,大概和某种宗教性禁忌有关,详细情况,文献不足,后世不得而知。所谓三日,是指清明前一日,即寒食,清明,清明后一日,吴兴谓之“黄明”。(《清稗类钞》卷一)

笼统地,就共时性说,寒食、清明是一回事;就历时性而言,诗经里的溱洧秉兰、论语里的浴沂风雩、三月上巳流杯修禊,也是同有回事儿——都是暮春的节目。这一点,古人虽没有明说,但在一些诗里已分明透漏。如欧阳修《上巳日》:“九门寒食多游骑,秉兰修禊及芳辰。”司马光《上巳日与太学诸同舍饮王都尉园》:“积弩移风陋,兰亭旧俗微;何如咏沂水,春服舞雩归。”

/贰/

明乎此,我们下面专心查看清明节的一些风习。

1.扫墓。这是清明节的头等大事。中原农村,扫墓要提前两三天进行。俗传阴魂过清明后,便归阴界,十月一日后,方放回人世。所以,扫墓祭祖,讲究“早清明,晚十一”。(《河南大辞典》,新華出版社1991年版,P762)。

江南扫墓,与中原大同。苏州有“清明前挂金钱,清明后挂铜钱”的俗谚。清代王有光《吴下谚联》卷四,解释说:“清明前后半月,吴俗皆有标插坟墓者,以纸钱飘挂。”这种飘挂的纸钱,大概看去像引魂幡,人们相信在清明前挂,表明子孙殷勤依恋祖先,丝毫不敢落后,不敢掉以轻心,“孝思厚而足贵,其钱非金而金”。如果在清明后挂钱,表明“子孙怠慢不甚依恋祖先,几乎奉行故事,孝思薄而不足贵”。

清明节上坟的祭品大概各地也不一样。据张耒《一百五日歌》:

山民岁时事莽卤,犹知拜扫一百五。

平明士女出城闉,黄土冈前列尊俎。

篛苞粉饵蒸野蔬,富家烹羊贫荐鱼。

蒻菜之外,还有野蔬、羊肉和鱼。蒻菜大约是黄州清明上坟的特色菜,所以安徽人张耒特别提到它。绍兴又不同了:

清明扫墓时,用黄花麦果作供,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周作人《故乡的野菜》)

知堂老人说得津津有味,可惜我中原布衣,终于不知茧果是啥呀。

2.戴柳插柳。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记清明风习:

人家插柳满檐,青蒨可爱。男女亦咸戴之。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引《岁时百问》,解释清明戴柳的风俗:

唐高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柳可免虿毒。

意思是可防蝎子、蜈蚣这些毒虫伤害。让廉《春明岁时琐记》则有另外的解释:黄巢造反时,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这句谚语,本来是“清明不戴柳,死在黄巢手”。

虽然都插柳戴柳,各地在相关细节上并不一样。同是中原,商丘的风习就与南阳不同。商丘一带,清明节用柳条将烧饼串在一起,挂在屋檐下风干,以为消食化积的偏方,俟机让小儿食用。故都北京则是以柳条穿祭余蒸点,至夏至日,油煎与小儿吃,谓之不“楚夏”。(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

3.秋千。清代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卷一四七:宫廷于清明节最为富丽,起立采索秋千架。而且有戏蹴秋千之服,“金绣衣襦,香囊结带”。《金瓶梅》第二十五回写清明节这天,西门庆家的妻妾在花园立秋千赏玩游荡。可见荡秋千,在明清是普遍的节目。韩偓《秋千》:

池塘夜歇清明雨,

绕院无尘近花坞。

五丝绳系出墙迟,

力尽才瞵见邻圃。

韦庄《丙辰年鄜州寒食城外醉吟》:

满街杨柳绿丝烟,

画出清明二月天。

好是隔帘花树动,

女郎缭乱送秋千。

韦庄说清明二月天,大概是闰年的缘故。大户人家,秋千比较讲究,虽然不像宫廷里,未必有专门的秋千服。但有专门的搭秋千的架子、五彩的绳索,还有连在秋千索上的踏板,供佳人荡秋千时立或坐。小户人家,则就地取材,在相邻的两颗树上系上绳子就成了。梅尧臣《次韵酬文忠公》:“闭门饮浊醪,秋千系树丫。”即是。秋千可以自娱自乐,但却无趣。西门庆的后花园里,宋惠莲是婢女,虽然在秋千上摇摆得好,究竟落寞。像潘金莲、孟玉楼,到底还是芳心可可,切望陈经济来推送逢迎,当然这小伙儿也乐此不疲,不以服侍秋千上的飞仙为苦。旁观者却说:“可惜男儿经社力,为他红粉送秋千!”(沈遘《清明后书事》)大杀风景——沈遘是宋人,大概也传染了道学气?

4.游宴。娱乐是一切节日的实质,节日总是带有狂欢的性质。清明节自不能例外。为增加对清明游宴特性的观感,我们仅引两段文字。先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写杭州清明:

是日,倾城上冢,南北二山之间,车马阗集,而酒尊食罍,山家村店,享馂遨游,或张幕藉草,并舫随波,日暮忘返。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骠骑、飞钱、抛钹、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跃圈、筋斗、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而方外优妓,歌吹觅钱者,水陆有之,接踵承应。又有买卖赶趁,香茶细果,酒中所需。而采妆傀儡,莲船、战马,饧笙、 鼗鼓, 琐碎戏具,以诱悦童曹者, 在在成市。

再看张岱《陶庵梦忆》卷五,写扬州清明:

自钞关、南门、古渡桥、天宁寺、平山堂一带,靓妆藻野,袨服缛川。随有货郎,路旁摆设古董古玩并小儿器具。博徒持小杌坐空地,左右鋪衵衫半臂,纱裙汗帨,铜炉锡注,瓷瓯漆奁,及肩彘鲜鱼、秋梨福橘之属,呼朋引类,以钱掷地,谓之“跌成”。百十其处,人环观之。是日,四方流离及徽商西贾、曲中名妓,一切好事之徒,无不咸集。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踘;茂林清樾,擘阮弹筝。浪子相扑,童稚纸鸢,老僧因果,瞽者说书,立者林林,蹲者蛰蛰。日暮霞生,车马纷沓。宦门淑秀,车幕尽开,婢媵倦归,山花斜插。臻臻簇簇,夺门而入。

最后,再借欧阳玄《渔家傲》收拾全文:

三月都城游赏竞。宫墙官柳青相映,十一门头车马骈。清明近,豪家寒具金盘饤。墦祭流连芳草径。归来风送梨花信,向晚轻寒添酒病。春烟暝,深深院落秋千迥。

(作者系郑州师范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所讲师。)

猜你喜欢

寒食扫墓秋千
“荡秋千”的由来
渐行渐远寒食节
荡秋千
寒食、清明与诗
荡秋千
清明节的由来
NO.4 秋千
清明小记
“寒食”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