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在苏北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20-05-14仇琛
引言
历史文化街区是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表現,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现实见证,展示着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苏北地区现有户部山街区、状元府街区、河下古镇街区、上板街街区、驸马巷街区、龙窝巷街区等6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此外,还有回龙窝街区、盐河巷街区、兴盛街街区等近10个苏北古街区承扬传统文脉,在国家文化建设工程大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日益得到重视。作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视系统设计在担任引导、说明、指示功能的基础上,在营造街区环境、突出街区特色、提升街区文化影响力等方面的作用凸显。
一、苏北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设计现状
目前,苏北历史文化街区普遍存在导视系统设计方面未能实现建筑空间和文化载体的意义和价值的现象,大部分导视系统仅是城市公共导视系统的移植和堆砌,存在设计内涵空心化、风格形式杂乱、文化性和区域性缺失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苏北地区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景观的质量,也给游人带来诸多不便。首先,街区导视系统缺乏对区域特质文化的容纳,浅显的追求导向基本功能的实现,设计的语言单一,设计内涵空心化,导视平台简单、生硬的置于街区空间之中,信息传达力不足,成为“环境填充物”。其次,导视系统设置上缺乏整体规划,造型、色彩、材质等方面系统规范性弱,多种风格形式杂乱并存,造成凌乱的视觉效果,不仅无法正确表达地域形象,而且极易造成视觉识别困难,不利于受众获取有效信息。此外,让人忧虑的是,导视系统的设计不能融合街区的主题定位和文化定位,不同街区的特质不突出,以导视系统为媒介将受众感知和街区文脉融为一体的初衷成为泡影,街区底蕴文化流失严重。导视系统建设的滞后,导致街区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有效性传递的缺失,大大拉低了苏北历史文化街区整体的文化层次和商业档次。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战略引导下,有效挖掘区域文脉资源,构建具有街区特色的导视系统,是目前苏北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苏北地区汇通四方的地理优势,使南北文化于此交流、融合、创新,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与外来的佛教文化融合共生,荆楚文化、齐鲁文化在此交辉发展,本地区由此成为两汉文化的重要发源起,蕴含大量有利用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尝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进行提取、凝练,融合街区导视系统进行整合设计,是苏北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设计创新的可行性探索。
二、苏北历史文化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特色
苏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传承的文化,蕴含着苏北劳动人民在长期历史生活中建立起了的朴素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体现着民间智慧的“集体意识”,是苏北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物化和精神层面的文化产物,是“文化的深层结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植根于民俗集聚的苏北各历史文化街区之中,从视觉传达要素提取的角度,具有意象性的活态符号、寓意性的祥瑞纹样、装饰性的古朴色材等元素特征。
1.意象性的活态符号
苏北历史文化街区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形态具有意象表征,兼具了图像性和指示性的意象性活态化符号。图像性以图形符号为表征,具有直观象征性,以图形化来直接体现对象形态,如苏北历史文化街区居民沿用至今的剪纸、年画、花鸟字、门缨、过门笺、瓷刻等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的代表性图腾和人物造型,或艺术风格可以直接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本体;指示性以动态关联为表征,具有潜在引导性,引导人们的意识进行形象化地思索,通过街区活动中呈现的跑竹马、花船舞、柳琴戏、渔鼓旱船、祭彭祖、打铁花、锻铜技艺、古民居传统营造工艺等舞蹈曲艺类、文学传说、传统技艺类、仪式习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动态关联,提取其中的故事情节、场景道具、叙事象征等意象符号。苏北地区位于江淮流域,融合南北文化特征,以粗犷和精致交融的独特图案风格,以及豪迈和细腻相融的特殊表意符号,以意象彰显的活态符号,通过形态化的特征表达其中的内涵,凭借图形特征让受众在理解符号含义的同时留下深刻的印象。
2.寓意性的祥瑞纹饰
苏北历史文化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纹饰元素突出,纹样含义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韵味和祥瑞内涵,体现出当地人们对社会生活和劳动过程的理解。纹饰以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为主,如门吊子是苏北传统年节门楣吉祥装饰物,吊子图纹表述和文字紧密相连,“福禄”门吊子中心花纹为蝙蝠和鹿图案,“荣华富贵”门吊子中心是在民间表富贵的牡丹花纹,“斗升三级” 门吊子中心花纹为梅花瓶上插三个箭头,梅花瓶寓意为“斗”,箭头寓意为“戟”,寓意步步高升。如纸塑狮子头,是传统苏北狮舞的面具,现多为挂在房内辟邪祈福饰品,在狮额顶有“莲”状花卉,眉间有桃花纹饰,狮口边有祥云点缀,狮头外轮廓有“花中套花”,衬以“螺旋纹”“如意纹”“卷草纹”等传统的吉祥纹饰,强调吉庆之意。同样,富有寓意的纹饰在传统戏剧、传统舞蹈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服饰、道具中也多有体现,如苏北服饰纹章丰富,且“以纹为贵”,图纹多带有吉祥寓意,如“六合同春”、“五谷丰登”、“锦上添花”等图案。同时依据不同戏剧和舞蹈选段选取不同纹饰,庆婚中道具采用“鸳鸯同心”图样,贺寿中道具则采用“龟鹤齐龄”等意味着长寿的纹饰。苏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纹饰源于区域生活、对应民俗寓意,具有典型的区域祥瑞纹饰特征。
3.装饰性的古朴色材
苏北历史文化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色彩和材质具有“色”、“材”象征符号,以古朴的色彩、材质为要素体现区域特征,在苏北文化背景下蕴含区域特殊含义。“色”、“材”元素不仅体现在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上,而且在传统戏剧、传统舞蹈等类别中也多有体现。在苏北地区,颜色具有多元化和鲜艳度特征,配色契合阴阳五行的观念,具有中国古时的传统色彩观。在材质上,以纸、布、木、石、铁等古朴自然的材料和纹理,体现苏北朴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肌理质感。在苏北传说中,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过门笺和爆竹一样,在除夕之日可以驱“年兽”,武器和重点就是其颜色。过门笺色彩单纯,颜色悦目,分为大红、粉红、黄、绿、蓝,有传统的排列顺序,为“头红、二绿、三黄、四水(粉)、五蓝”。过门笺所挂皆为单数,每张一色,刻图后上贴金色铂纸图案,显出富丽堂皇景色。传统技艺类的蒲扇编制技艺,历史悠久,早在1915年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银奖,扇面上的肌理美轮美奂,按编织技法,有“平纹”、“斜纹”、“花纹”、“宽窄菱”不同纹理,宽窄变化、经纬交叉起伏,具备很强的材纹元素基因。色彩、材质在传统戏剧、舞蹈中的体现,多在人物妆容、戏剧脸谱、服装器具等方面,同样具有苏北代表性民间古朴色彩和材质属性。苏北非物质文化遗产色彩古韵突出,材质细腻而不浮华,具有极强的装饰性,是苏北传统审美意识的体现。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在苏北历史文化街區导视系统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苏北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的创新发展,需要合理融入文化的元素以突显其特色。尝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和视觉传达要素进行融合,在导视设计的视觉构成中融入具有苏北地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觉元素,对于传承苏北地域文化和改善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是创新街区导视系统设计的文化符号
历史文化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通过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手段,连接文化的时空脉络,赋予了历史文化街区精神文化的创新和延承的能力。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展现苏北的社会生活,是生动的文化符号。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符号不断更新,促进历史文化街区个性延续,避免泛商业化式的衰退,甚至可以在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提升中“激活”区域文化。从创新街区导视系统设计的角度来说,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从苏北城市文化构建的角度看,导视系统设计将视觉文化的当代特征直观植入历史文化街区,对其形象再设计、再创造。活态化的符号,寓意性的纹饰以及装饰性的色彩肌理,每项都有独特的文化特色以及属于元素本身的故事内涵和神秘感,通过与导视设计的结合,不仅可以使导视系统与历史文化街区融合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并且也可以让游人在查看导视的同时吸引他们去深入了解更多属于苏北区域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文化,让游人体验到更为浓烈的苏北区域文化氛围,为受众带来“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感,在获得导向信息的同时,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2.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是丰富街区导视系统内涵的重要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中蕴含的精神与文化是导视系统设计最好的灵感与素材源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在苏北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设计的应用,为导视系统单调的服务功能增添了文化的传播和联系地区文化的纽带作用,为身处历史文化街区中的人们提供了追求文化精神价值的直观条件。不仅让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设计具有专属的视觉风格与个性,还可以借助这一系统立体地展现城市历史文脉与地域文化特色,进而强化人们的街区记忆,宣传推广特色苏北。
苏北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底蕴可以通过导视系统设计中的细节要素来体现,优良的导视系统要让市民和游客在游玩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便捷舒适有效的视觉引领服务,更能从中体验更多的地域文化,让游人在设计细节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是苏北历史文化街区文脉承扬的金字招牌,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文脉特征和审美倾向都被浓缩进导视系统,其直观的导视元素可以成为地区文脉与街区文化的外部显现,造就了导视系统的另一个功能,即赋予文化,为市民、游客提供丰富的文化意象,从而达到对苏北历史文化街区的特殊性、差异化的塑造。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应用下苏北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设计原则
根据苏北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和发展情况,归纳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在苏北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设计中应具备的三原则,即地域实用原则、文化传承原则和环境共生原则。
1.地域实用原则
苏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历史悠久,有着独特的神秘感、天然感和质朴感。在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设计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运用,要严格按照实用至上的原则进行,以符合地域环境和街区内容的文化元素语言,对建筑景观、交通线路进行信息传递,不能生硬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和导视符号进行堆砌叠加。同时在导视系统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与街区环境的协调,有序设计子系统,在实用有效导视的基础上,将文化要素和设计符号相结合。
2.文化传承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对于苏北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的发展具有导向的作用,非物质文脉是极其具有地域性代表的精神和文化的体现,是地域的象征和视觉识别标识。苏北不同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对街区导视系统具有不同的影响,文化和设计进行融合性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因标识性在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设计中被引用和传递,促使苏北特质地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不断的被延续和传承。
3.环境共生原则
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是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同时也是街区空间的公共设施。导视系统设计应该充分考虑街区整体环境的营造,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和导视创新的共构,以保证指示信息在街区中和谐传递。导视系统设计的质感不仅体现在内涵的丰厚,更体现在环境的共融,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和导视材料的应用,综合视觉风格定位,在整体视觉效果上考虑与街区环境的协调,增加环境的沉淀感,避免视觉混乱,为街区中的游人打造和谐舒适的视觉欣赏与体验。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在苏北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设计中的应用路径
探析历史文化街区构造风格和区域非物质文化内在机理,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创新导视系统,将传统文化特色与现代设计进行有效统一,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思考和探索彰显苏北文脉特质和历史文化街区魅力的可行性路径。
1.重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和导视符号,打造内涵化联想设计
在导视设计过程中,重构作为一种为地域文化与公共空间有机融合的重要创新设计方法和手段,将空间特征与地理和风俗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相联系,进行重新的设计和组合。在苏北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设计中,在对区域文化进行深入解读的前提下,采取概括、提炼、取舍等手法将非物质文化语言进行感悟和消化,以导视符号为基础,通过色彩、文字、图案等形象的视觉语言方式,成体系的传递出去。使之不仅要具备认知功能、引导功能,还应具备文化功能,从而有效的传递街区信息,呈现街区品牌形象,既能体现视觉上的“识别”功能,又可以达到文化上的“传达”效果。
导视系统的代表性视觉符号是“街区标识(LOGO)”图形,以此为例具有元素和符号重构示范性。街区标识是历史与文化的缩影,具有概况性、象征性、直观性的特点,是以尽可能简约的语言符号展现尽可能丰富的视觉信息,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以苏北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回龙窝是典型的苏北传统民居旧建筑群,由清代延用至今,是彭城人“集体记忆”的载体。传说乾隆皇帝在城内微服私访,在巷子里转不出来只得原路返回,以此得名“回龙窝”。回龙窝街区内有城墙遗址、老南门,以及寄托居民精神生活的九莲庵遗址等代表性古建筑。在街区建筑山墙的墀头、影壁心、大门上方以及门两边多“福”、“寿”、“禄”纹饰或简单纹样的砖雕装饰,雕刻朴素,更显亲和力。在街区标识设计中,可以基于彭城非物质文化遗产香荷包的特殊造型,结合街区建筑多纹饰的特征,同时呼应街区标识性遗存九莲庵,提取象征彭城百姓百折不挠、蓬勃向上的精神的荷花要素,取其叶片挺拔、花瓣向上方舒展的形态,在凝练和简洁化的基础上,进行荷花元素由具象到抽象的设计演变,通过结合符合国家相关规范的导视图形,使其成为导视符号的文化特征。在形成街区标识的基础上,进行标识风格的延展和应用,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导视系统。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通过重构和创新,使独特性、历史性以及精神面上的内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借由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的意象性引导,创造出新的造型元素,打造系统性内涵设计,让游人和受众联想到相应的人文事物或唤起传统文脉的记忆。
2.契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和导视体系,延展多层面融合设计
从导识系统的内在关系考量,导视载体的选材、色彩应做到风格统一、规范有序,导视体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契合,需要从多层面进行建构。在苏北历史文化街区内,构建统一的街区导视风格,在增强导视系统的功能发挥和视觉张力的同时,有利于营造出协调街区文化环境和风格氛围。
苏北地区由于地理、经济、战争等原因,具有“兼容并蓄”风格特征,如何在内涵交融的基础上凸显自身特色,需要在对历史文化街区特质文化凝练提取的基础上,契合街区文脉历史和建筑风貌,从导视牌匾、导视形态、导视色调多层面进行体系化融合设计。以河下古镇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河下古镇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古邗沟入淮处的古末口,因运河而興,是楚州古城保存最完好的历史街区,至今整个街区仍保持着明清时的建筑风格。在街区导视体系化建设中,应把握河下的河运古镇特征,取材街区传统传承的撕纸画和花船舞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辅以区域特有祥瑞方胜纹,设计街区导视标志。导视载体需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木质造船技艺元素中的颜色、材质、机理,以厚重的质感,彰显文化的沉淀性。导视牌匾,需符合运河街区古朴特征,吸纳源于淮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雕、木雕材质元素的特色之感。导视形态,结合街区明清建筑群风貌,可采用传统店铺的幌子造型,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洪泽湖风筝的特殊形态、颜色、纹饰,设计街区或商行相关的特殊图案。导视色调,综合整条街区房、街多采用青石灰、木质咖色系的色彩属性,以苏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色彩体系为参考,采用低彩度、不同明度的灰为基色,配以“五色观”中少量高彩度色。通过导视体系化和多层面的设计,河下古镇历史文化街区的导视系统整体在协调的整体中又独具特色,从而避免导视系统“千街一面”的状况,有效推动街区导视系统的创新发展。
3.协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和街区特色,构建景观化导视系统
从导视系统的外在关联探析,街区导识系统设计应该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与街区特征的内在关联,在注重导视标识美观特色的同时,做到与街区建筑、公共设计、周边环境的融合共生,协调统一。在苏北历史文化街区中,审美愉悦等精神性消费是街区景观提供给游客的主要产品,在导视系统造型时,可结合公共艺术、雕塑艺术等,协同苏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要素和各具特色的街区建筑风格,将历史文化街区特质进行凸显,增加街区内部的艺术浓度,营造良好的街区文化氛围和审美意境,提升游客和受众的满意度。
导视系统造型相似于雕塑艺术或公共艺术,均具备外在性、可视性,而且文化精神蕴含其中。创新导视系统造型,使其景观化,产生与历史文化街区中的旅游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相协调性,同时增强信息冲击力,呈现出立体可视性,信息传递的认知效果、传播速度有效提升,并且可以展现出语义特征,平衡指示功能和审美性。以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苏北的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始建于秦末楚汉时期,后经南北朝、明清时期扩建而成,是徐州城市记忆的载体。但因多次洪水覆城,现存主要建筑以明清时期为主。全景导视图,是街区整体信息引导和对游人所处位置指示的图示载体,是空间位置坐标的数字化表达,通常位于街区的入口或显著位置,是导视系统的重要环节。在苏北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中,设计其全景导视图造型,可以提取街区内代表性建筑要素或体现建筑工艺的典型元素,取材街区中的崔焘故居上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楼、门楼、影壁建筑群,添加古民居传统营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徐州特有的插花兽、山花、山云等工艺载体元素,并以此为基本型。在基本性的导视主图及相关导视信息设计上,在戏马台、三义庙、东坡祠、崔焘故居、李蟠状元府等重要景点位置,以剪纸的形式以标图表述相关传说和故事,增加街区的文化要素和人文氛围。此外,在外形边框辅以“寿字纹”、“双喜纹”等祥瑞纹饰,传递区域文化信息。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通过文化要素和建筑形态的融入,全景导视图和历史文化街区相得益彰,并成为街区内的独特景观。导视系统景观化后,形态风格和街区内的建筑群交相辉映,使游人产生地理认同感,有助于延展受众的街区体验意愿。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在苏北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的汇集融合,凸显出苏北区域文脉和街区特色,让游人在街区休闲和观光时更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和好感,有利于更好的传承苏北特色历史文化,有利于苏北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设计的内涵价值得以深度挖掘与延展。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在导视系统发展中得到创造性转化,也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有序传播和可持续承扬。在文化强国战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在苏北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设计中的应用思考,是对传统文化创新和设计应用发展共向路径的可行性探索。
〔参 考 文 献〕
〔1〕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佳琳.导识系统设计与受众认知方式的关联性研究〔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2.
〔3〕马大力.留住时代的符号,保护非遗项目的符号体系和传统元素刻不容缓〔J〕.纺织服装周刊,2014,(08):12-13.
〔4〕张丹丹,刘世声.西藏人文景区导向系统设计之探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122-125.
〔5〕韩添.黄山屯溪老街街区空间更新的形态特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6〕杨宇峤.历史建筑场所的重生〔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
〔7〕胡旻.蜀文化视觉符号在成都景区导视系统中的设计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8〕杜艳.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
2015.
〔9〕罗君,李貌.旅游景区导视系统设计与景区环境相融合发展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6,(04):36-39.
〔10〕刘卓,王柳.民俗藝术元素在非遗景区公共空间中的体验应用研究〔J〕.包装工程,2016,(09):21-25.
〔11〕陈星.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江苏地区历史文化街区复兴与发展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12〕仇琛.历史文化街区导视图设计路径抉择研究——以苏北文化交融地徐州为例〔J〕.艺术百家,2017,(06):249-250.
〔13〕高雅.论地域文化特色在公共空间导视系统设计中的传承与表现〔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17.
〔14〕陈莉.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视觉风貌的整治与改进〔J〕.中国民族博览,2017,(08):180-181.
〔15〕金梦凡,黄周珑,于文龙.大运河文化语境下的淮安河下古镇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研究〔J〕.设计,2017,(09):154-155.
〔16〕毛舒.视觉设计格式与文化内涵——以木心美术馆视觉引导系统设计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7,(10):60-62.
〔17〕王栋,许圣奇.基于场所精神的徐州市回龙窝历史街区塑造研究〔J〕.工业建筑,2017,(12):47-50.
〔18〕欧萌.浅谈地域文化在导视系统设计中的内在联系〔J〕.戏剧之家,2018,(29):133.
〔19〕丁奇,王珂.基于文化基因传承的北京首都核心区街道设计导则研究〔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9,(04):25-33.
〔20〕杜晓宇.历史文化名镇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研究——以暖泉古镇为例〔D〕.张家口:河北建筑工程学院,2019.
〔21〕周仁.江苏城市历史街区的特征及其更新设计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9.
〔22〕仇琛.基于区域文化的苏北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创新设计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09):267-270.
〔23〕高览之,诸葛阳.地域文化在屏山景区视觉形象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9,(10):89-91.
〔责任编辑:杨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