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敬一丹新书《床前明月光》:为亲爱的妈妈送行

2020-05-14

北广人物 2020年18期
关键词:敬一丹明月光变老

敬一丹是观众熟知和喜爱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她主持的《焦点访谈》、《感动中国》等,在屏幕内外与几代观众相伴。镜头以外的敬一丹,也是女儿,人过中年,她面对着所有中老年都面对的现实:自己慢慢变老,父母已经变老,岁月把“老、病、死”直接推到面前。敬一丹的新书《床前明月光—为亲爱的妈妈送行》最近与读者见面。在这本书里,作者回望妈妈的人生经历,倾诉至亲离别之痛,写出人生特定阶段的生命体验。

2017年10月,敬一丹的妈妈被确诊为癌症,敬一丹陪伴在妈妈的病床边,那是她工作以后陪伴妈妈最长的一段时间,也是她与妈妈慢慢告别的过程。这段时光伴随着病床边的焦虑和忧愁,伴随着病情起伏带来的困惑与纠结,同时也留下了妈妈与子女最后的温情。

敬一丹妈妈是一个爱记录、喜欢留存和分享的人,她曾经用信件、文字、影像记录了自己和家庭的每一个历程。在病床上,媽妈对敬一丹说:“你把这一段写写吧,我不能写了。”敬一丹理解妈妈最后的心愿。寂静的夜里,她望着窗外的月亮,看着病床上的妈妈,一个书名在她的脑海里油然而生———“床前明月光”。从小熟悉的这五个字,在特定情景里有了新感觉,人们习惯用“夕阳“形容晚年,夕阳,意味着天将慢慢黑下来,但天黑了,还有月光。月光虽不耀眼,却柔和安宁,那是生命的态度,是家人的温情,是伴随生命最后旅程的光。在与妈妈相伴的最后日子,敬一丹的生命体验浸透着痛感:妈妈在时,我看到最远的地方是夕阳;妈妈不在,我一眼就看到了尽头,看到了月光……

201 9年4月27日,在敬一丹64岁生日这一天,妈妈永远离开了人世。女儿的生日,妈妈的忌日,竟然是同一天。是巧合?是隐喻?敬一丹接受了这样的解释:64年前的这一天,我第一次脱离母体;64年后的这一天,我再一次脱离母体。忍着悲痛,敬一丹开始写作这本书。失亲之痛,难以表述,她几度陷入哀伤,写作几次中断。家人劝她:不行……就别写了。敬一丹说:写,难受,但不写,更难受!

敬一丹在写作时也带有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表达惯性,她的话题总是伴随着对象感,有着普遍的关注度。比如,当亲人得了绝症后,到底告不告诉她(他)?这是作者遇到的难题,也是曾出现在中国千家万户的话题。作者相信,很多人都熟悉这样的声音:“别告诉她。”“告诉就毁了她的美好心情。”“不告诉,是为了分担她的思想压力。”也可能听到另一种声音:“她不应该知道吗?”“如果她想说再见呢?”“如果她想做些什么呢?”不同的患者,不同的家人,不同的环境,带来因人而异的选择。万般纠结,没有唯一答案,这正是作者与读者的思考空间。

比如,变老的时候,以怎样的姿态生活?面对生死时,持怎样的态度?这是一代又一代人都要面对的,而处于当今老龄化时代的中老年群体,这种关注更为热切。在敬一丹眼里,妈妈就是从容变老的榜样。书中记录了妈妈变老的过程,妈妈对年龄的看法、对自己后事的准备。妈妈怎样成为微信控?女儿退休时妈妈曾怎样教导?妈妈留下怎样的精神遗产?为什么妈妈要穿警服告别?点点滴滴,都传递着积极通达的人生态度。将要变老、正在变老、已经变老———不同年龄段的读者会在书中与岁月交汇。

就在作者刚刚完成书稿的时候,新冠疫情袭来。敬一丹一次次为那些逝去的生命流泪,她说:失亲,不是一个人的悲伤。疫情逼着千百万人直面生死。我失亲,所以我更能体会在疫情中失亲的人的那种心碎。亲人曾经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失去了,不能填补,无法释然,那是被掏空的感觉。尽管在巨大的苦难面前,疗伤、治愈,这样的词显得很无力,但,毕竟,日子还在眼前。也许,我们需要倾诉、释放,需要相拥取暖,彼此慰藉。

在后记中敬一丹写道:“逝者渐远,留给我们的一切都将保持着生命的温度。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会帮助我们获得心灵深处的宁静。擦去眼泪,我要在阳台上种花了,用我妈妈给我留的种子。”

这本书是为了明天写的

记者:母亲离世这样痛苦的一件事,您是怎样决定要把它记录下来的?

敬一丹:写这本书首先是完成我妈妈对我的嘱托,我妈妈在病床上跟我说,你把这段写写吧,我不能写了。我妈妈是一个习惯记录的人,当她没有能力去记录的时候就由我来做这件事。还有,如果不通过这样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的话,我好像就很难让自己安下心来。虽然写的过程很痛苦,但是当我终于写完了的时候,我觉得我完成了一种对生命的再认识,也完成了和我妈妈的一次灵魂对话。写这本书还有一个想法,我想把我对生命的认识,和我的女儿、我家的孩子们进行一个深度交流。遇到至亲逝去时,大家的难过都深埋在心底。我觉得,对于这种失亲之痛,如果我们有一个深度交流的话,我们之间会有更多的情感,也会有更多的理解。

我妈妈去世以后,我有很大一个改变,我比以往更能意识到自己站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上———以前觉得夕阳、黄昏还不属于我,是属于我的父母;然而我妈妈去世以后,我觉得我一下子就站在了夕阳里,望到了月光。

这本书写的是昨天的事,但是这本书是为了明天写的。不管是哪个年龄段,都会遇到生命进程这样的话题。所以,面对着时光、生命,面对明天,我们最好从现在就开始思考生命,这样会得到更多。

记者:从小到大,您觉得妈妈对您影响最大的是哪方面?

敬一丹:我妈妈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她的生活态度。她是一个特别积极的人,头脑很清晰,很有方向感。妈妈平常的一些习惯也影响到我,比如说她喜欢记录,会留存很多在她看来特别有价值的东西:比如说一些小纸片,一张日历,小孩画的画、最初写的字她都留着,就更不要说家人写的信了。这样一种记录其实是一种珍惜的态度。我觉得我也受到我妈妈的遗传,我也是一个特别习惯记录的人,好像不记录就对不起时光似的。

这种记录成为一种习惯,也成为一种自觉。我写的一些书,尤其是退休以后写的几本书,都是有记录色彩的。

据《北京青年报》等整理

猜你喜欢

敬一丹明月光变老
明月光
在变老的路上,好好善待自己
他们陪我长大,我陪他们变老
我越来越喜欢变老这件事
变老的时候
静夜思
感谢遇到你——敬一丹采方录
敬一丹 宣布退休
小女生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