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防控一线的90后城管小哥

2020-05-14朱子

北广人物 2020年17期
关键词:城管楼宇疫情

朱子

疫情防控期间,北京的商务楼宇、商场和餐馆“三类场所”的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由谁进行监督检查?

北京城管。

对这些疫情防控的重点难点区域,如何让病毒进入的机会减少几分?

城管隊员多跑几次。

那在疫情防控的各个阶段,大家遇到过穿着制服、帅气又年轻的城管小哥哥吗?

例如,居家期间去超市购物时,复工复产阶段在办公楼上班时?

对,就是那些反复提醒、核对个人和单位疫情防控信息、构建和维护防疫条件的那些温暖又较真儿的小哥哥!

他们啊,可不简单呢。信不信说起学历,有的能比咱们还高?

这些年轻的城管队员,被“三类场所”的经营者和员工们定义为新型“高富帅”:

“高”,学历高、素质高;“富”,学识丰富、方法多样;“帅”,花样颜值、实干担当。

接下来,急转直下,提个不那么“美好”的问题:

大家对城管的印象,有没有或大或小的偏见或不理解?开诚布公,一般人都有,包括我们本期这两位主人公早期时的同学、朋友甚至父母。

所以,这个采访才更有必要。因为大家或许并未留意,北京的城管队伍在悄然升级、壮大,变得有温度……

本期的两位主人公,职业相同、年龄相仿、学历相近,彼此知道名字却不曾相识。

那这样,在行文结构上,两个专访的头尾部分、针对共通的背景问题,以问答的形式一模一样呈现,方便大家对照;中间部分,则是两位主人公各自的工作和特点。

实话实说,两位90后城管队员“真是又温柔又善良笑起来又好看”。哈哈,这也正是网上对“小哥哥”这个称呼的定义。

两位主人公相差一岁,我们就按长幼来确定出场顺序吧。

来,看故事。

还是那句话,少年强是希望,不要吝惜掌声与助力。

大兴区城管执法局旅游景区执法队队员

赵秉浩:快让我去一线吧

赵秉浩是职场新人,工作未满一年,从入职到今年春节前,一天假也没休过。

本来,单位领导和同事们都说他累坏了,就让他春节回了老家,休息好、正月十五后再回来。结果,疫情让很多计划成了变化。

单位召唤,人手不够。赵秉浩须臾不耽搁,开始不停改签、刷火车票,“能往前提一天就提一天啊”,初七终于回来啦。当然,这其中包括重要一环:说服父母,让家人放心。赵秉浩胸有成竹:“我毕竟专业学了好多年,应该比你们更了解该怎么防护,你们不用害怕……说了差不多半天吧,父母就同意让我提前返京了。”

然后,毫无悬念,关宿舍进行严格隔离,每日两次测温上报,一日三餐同事送门口。赵秉浩时刻准备着,时刻关注同事们在一线的消息,憋得慌了就在瑜伽垫上做做俯卧撑、仰卧起坐。

终于,14天隔离期满,血气方刚的赵秉浩主动申请:“快让我去一线吧!”

你问我答,我还年轻

问:哪一年出生的90后?

答:我是1993年出生的。

问:哪所大学毕业?学历呢?

答:我是首都师范大学微生物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

问:你的同学们毕业后一般从事什么职业?

答:女孩子做老师的比较多;男孩子大部分都进企业了,比如说药企、检测机构之类。

问:老家是哪里?

答:河北邯郸。

问:当初选择城管的初衷是什么?

答:当时第一个想法不是来城管局,那时候还是希望从事自己专业领域的工作。当时想去药监局,觉得专业比较对口,但是当时药监局给我回复是必须是药学专业的,虽然微生物学涉及检测也在他们日常工作范围之内,但是由于专业的限制,就没能去成。当时城管招考不限具体专业,只要求理学即可,所以我就报名了。到了城管后才发现,反而合适了,特别是现在疫情期间。

问:工作几年了?

答:我去年8月入职,还不到一年呢。

问:工作中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答:感觉有挑战性。从学校踏入社会,一切都是崭新的,日常工作都是没接触过的,感觉就像是一种挑战。就现在的疫情而言,我比普通人要稍微了解一些,因为毕竟微生物专业学了3年,觉得还挺有挑战性的。

问:现在专业对工作最大的助力是什么?

答:感觉心里有底气,因为自己相对来说比较了解。

阻击疫情,我在一线

赵秉浩说隔离期满的那一天,“哈哈哈,特别开心,终于出来了!”

然后呢?马不停蹄,工作。

第1个阶段:狂转北五镇

虽然工作时间不长,赵秉浩对大兴已经非常熟悉了。

“大兴有北五镇和南九镇,总共14个镇。北五镇靠近五环,大型商场超市比较多,当时这些保障民生的单位都已经复工了。而南五镇没有太大的商超,都是一些小卖部、小超市、便利店。队里其他同事负责南九镇,我负责北五镇。

“我用了大约10天时间,把北五镇的大型商场、超市大概20多家,全部转完了。按属地的分级备案,挨个去看的。”

赵秉浩看什么呢?

“主要查防疫工作落实情况,比如,门口有没有测温?限流期间,人数是否超标?门口等候排队时,是否保持安全距离?有没有扎堆现象?测温枪准不准?有没有备用的测温枪?一旦发现体温高应该怎么办?应急预案做得怎么样?一天消毒几次?通风系统是不是开着回风的?回风相当于内循环,也就是说和外面不通风,疫情期间必须停了,劝说‘冷点就冷点,坚持下,多穿点,大家的健康要紧……”

赵秉浩碰到过困难吗?哈哈,还真有,“小尾巴”一样跟定一位买菜死活不戴口罩的大姐。你不戴,我讲道理;你摘了,我再讲道理;你还摘,我还讲道理……

想想这画面,蛮可爱,就像家里的小辈对付长辈。说实话,挺难为年轻人的。

这个阶段的工作,考验了赵秉浩的体力和耐心。

第2个阶段:机智应对楼宇复工

赵秉浩聪明,语言跳脫,思维活跃,工作中见招拆招,总有让人心服口服的对策。

“商超工作告一段落,各行业开始复工了。我又负责商务楼宇了,先是新媒体产业园。我当时一开始负责28栋楼,后来又有复工的单位,又给我加了一栋变成29栋了。然后,我先跟他们物业核对复工的企业、人数,复工人员分别是本地还是外地以及去过哪里、是否隔离、隔离期是否满14天等基本信息。然后,挨家挨户把这个公司门敲开,检查每一项防疫工作,内容和商超大体相似。”

而不同的那一点,恰恰体现了赵秉浩的机智。

“跟超市的唯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商务楼宇有一个外来访客登记。好多公司有业务方面的交流,他们进到楼宇里边,属于外来访客,这种外来访客登记的都比较细,姓名、家庭住址、体温、是否去过疫情高发地区、身份证号、电话等。大部分物业和企业都比较配合,但也有偷懒的,推说没有访客,不做登记。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我说‘你没想过吗?我就是外来访客啊。假设有一天我感染了,我努力回忆去过的地方,10个地方我想起了9个,偏偏漏了你们这一个。如果没有登记,你们就意识不到危险,以及相应要快速走什么流程、采取什么措施。哈哈,他们就一下接受了,自己注意落实了。”

第3个阶段:“最强大脑”保障复工

赵秉浩接下来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哥哥,嘉悦广场复工人员都钦佩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90后。因为他不但给广场3天时间起了一个800多米的围栏,接下来的日子,大家更是看见他就像看见了安全保障。

“嘉悦广场原来是开放的,广场上有8栋楼,都是商住两用的,不是单独的办公楼,人多而且杂。每个楼的门岗设监测点,但整个广场没办法控制。当时我想参考小区的管控模式,就提议要不咱们弄个围挡吧。然后就跟属地、物业反复商量,把围挡建起来了。当时复工的人数还相对来说较少,现在特别多了,特别有效。”

赵秉浩轻描淡写的隔离围挡,其实他全程盯了三天建设。然后,他天天与商务楼宇的物业方沟通,如何健全测温机制,制作“三色”出入卡精准区别复工人员……“最强大脑”落实了一项项务实的举措,在赵秉浩的帮助下完备的防疫体系形成,8栋开放式楼宇瞬间变成了复工职员放心的安全港。

这些楼宇仅高峰时期就有企业3000多家、员工1.1万人,赵秉浩丝毫不敢放松。每天早早赶到现场,协助社区执法队进行楼宇内部检查,大到“一米线”制度的执行,小到企业打卡的指纹系统……

问赵秉浩那里的员工了解他吗?赵秉浩笑,“不了解,就觉得是个天天来检查的小城管”,笑眯眯的管得还挺细。“反正我跟他们说,他们一般都能接受,我说的也比较直白、通俗,他们往往说您看您一说我们才发现,以前没意识到,我们马上弄。一说都明白了,都很配合。”

要是赵秉浩有机会能坐下来跟大家盘盘微生物,估计大家肯定吃一惊,顺便还会更配合吧。

你问我答,我有未来

问:请从自身角度,概括一下90后的特点?

答:从我自身的角度来看,90后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活力,有激情,接受新事物快。对新事物,他们可能一了解,心里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问:对未来生活有什么设想?

答:想在北京安家了,好好生活。

问:女朋友到位了没?

答:有了(北京女孩)。

问:是独生子吗?

答:是啊。等父母老了就可以来北京跟我一起生活。

问:大众对城管的偏见和误解,你曾意识到吗?

答:有意识到。我没来城管之前,看到相关这些新闻,心里边也有疑问。可是真的来到这了,发现还是有误解的,还是很大的误解。说实话,大家可能真的有一些断章取义了。

比如,我们的防疫工作,有人就是不配合,不戴口罩,跟我们嚷嚷。不明白内情的,可能就会说,你看城管又欺负人了,这就是误解和偏见。

和父母通话时,他们也会问,今天去哪了,情况怎么样等。他们也说,真不知道原来你们城管干那么多事啊!

看看赵秉浩对未来工作与生活的描述,青春与美好,在冒五彩泡泡哦……

西城区德胜街道城管执法队队员

郭畅:冷面理工男成了“话痨”

郭畅虽然因为小一岁第二个出场,但他工作三年多了,而且言谈稳健、嗓音低沉,倒更像大哥哥一些。郭畅春节就没回老家,在岗位上度过了第三个春节。前两年都是年底值夜班,过完年之后再休假。今年本来预定值完班初二回老家,结果还没到春节,值班备勤的通知就下来了,工作一天比一天紧张……

郭畅是“理工男”,平时话不多。结果,疫情期间的工作,让他生生变成了电影里唱“Only You”的唐僧般的“话痨”了,“冷面”升温成“暖男”。

你问我答,我还年轻

问:哪一年出生的90后?

答:我是1994年出生的。

问:哪所大学毕业?学历呢?

答:我是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生。

问:你的同学们毕业后一般从事什么职业?

答:工程管理专业大多和建筑相关,比如工程造价师、监理之类的。

问:老家是哪里?

答:河北石家庄。

问:当初选择城管的初衷是什么?

答:当初恰巧看到了招生简章,城管要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城管属于基层直接执法的一个行业,当时想,能通过这个行业对北京这边的环境管理做点什么,就觉得不错。

问:工作几年了?

答:我是2016年8月入职,三年多了。

问:工作中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答:工作最深的感受就是城管这个行业还挺辛苦的,平时的工作不轻松,晚上、周六周日、每个节假日,无论大小,都要值班备勤。放假跟其他行业都不一样,全年365天,24小时都有人值班,就没有跟以前的小伙伴们放假重合、一起过节的机会,特别忙。

问:现在专业对工作最大的助力是什么?

答:我学的工程管理是土木方面的工程管理,刚来的时候,接触到拆除违章建筑的工作,因为专业,有一些对建筑的基础了解,有不少帮助。慢慢在工作中体会到专业学习,主要还是培养了一个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

阻击疫情,我在一线

或许郭畅自己也没想到,阻击疫情一线的工作,能让他话越说越多。

毕竟是年轻人,队内老同事们使用电脑相对不太熟练,郭畅就主动担负起组内台账录入核对校验工作。自己跑完了台账,再帮着其他同志跑一跑。这下,话说得更多了。

对每天给在外地的父母打电话报平安这件事,郭畅也不忘自嘲:“现在给父母打电话,父母主要是叮嘱让我注意安全,不逼着让带个女朋友回家了。”

第1个阶段:日常执法,我说

郭畅第1个阶段工作,还是日常工作。

“第一个阶段,还是我们的日常执法,提示商户防疫的相关注意事项及口罩消毒这些细节,检查所有的门店。同时,配合街道、社区,摸排人员情况,对每个商户基本上都有摸排,如果有差异信息的话,会和办事处相互补充信息。”

郭畅差不多要天天跟大家说:“为了大家的健康安全和节省医疗物资,没有必要就不要出门了”,而他自己天天往外跑,巡查辖区、摸排情况,对人群密集的场所排查了一遍又一遍。口罩、手套防护用具是否齐全?所处场所是否通风?发现疫情紧急联系电话是否知道?在京人数、体温筛查、返京人员信息报备……理不完的信息,操不完的心。

郭畅总讲的还有这句:“戴口罩,戴手套,多消毒,勤通风,体温检测,有问题及时上报,这是我们的两个告知书和一个自查表,来,您签收一下,咱们对照上面的我再详细给您说一遍”。

郭畅的公文包里除了日常执法的文书外,还有一个小塑料袋,里边放着单位发的一次性口罩和手套,备着给忘戴的检查涉及人员,临走还不忘再嘱咐,一定佩戴好口罩,手套用完记得消毒。

第2个阶段:重新摸排,我还说

随着防疫工作深入开展,辖区也开始复工复产,德胜城管执法队也全面开展对楼宇、商场、餐馆“三类场所”落实疫情防控工作的检查。

“到这个阶段,已经捋完的所有台账,要重点检查,制定风险楼宇台账,随时关注风险的变化,根据风险高低,执法提示不同。现在,对一些高风险的分出一二三类,对于最高风险的,做到每天检查;其他二类,两天查一次和每周进行检查。超市我们也有定期的检查,形成一个常态化、长期的流程模式。”

郭畅主动申请承担西城区哪里的疫情防控工作呢?

德胜地区楼宇、商家最多的德外大街、新风街、新风北街的“三类场所”。

具体事情还是那么琐碎,有没有落实主体责任?宣传措施到不到位?管没管住入口?内部人员返京隔离,在京的健康登记防护措施到不到位?消毒通风有没有落实?餐厨垃圾医用垃圾有没有管控好?

跟郭畅聊天,明显感觉他嗓音低沉,有过度使用的沙哑。

“是,平时说话多了,要反复讲。也分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大家对相关的防疫事项都不太了解,就需要我们把了解到的相关信息、实际经验,传达一下,互相学习,让一时还不了解的商户也能快速跟上。记得在最紧张的那段日子里,就要给他们抠细节,越细越安全。到现在,我们看到了更多好消息,但还不是最后的胜利,怕大家可能会有些松懈,就觉得有必要跟大家再重复一遍。局里、街道办事处,总会逐级下发新的通知,各种各样新要求、新措施,要不断地反馈到各个商户、商务楼宇……”

没辙,挺阳刚的一个小伙子,在疫情期间“唠叨”成了最大特点,被迫成了“话痨”。只要是他经过的地方,不管在不在台账里,他也会上门叮嘱几句。“也不差这多跑的两步,叮嘱完了踏实”,这样做,郭畅心安。

话多,步数也多。有些街巷开车不太方便只能步行,每天两次的检查,郭畅两万多步的步数是个常数。他还有个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哪些商家有落实不到位、哪些商铺还没开门,这些都是他下一次检查的重点……郭畅说平时业余时间就不太多,偶尔周末单休一天,就看看书、看看电视剧,出去玩的时候也少。

你问我答,我有未来

问:请从自身角度,概括一下90后的特点?

答:90后到了该负责任的年龄段了,最早的一批90后,已经是29了,最晚的一批已经20了,这个阶段就是学了知识、回报社会的阶段,逐渐担当、履行自己的责任、义务。所以,大家可能才会注意到一下子冒出来这么多90后。

问:对未来生活有什么设想?

答:想在北京买个房子安家了。

问:女朋友到位了没?

答:还没呢。大学时的女朋友聚少离多,没能走到一起。

问:是独生子吗?

答:不是,我还有个弟弟。

问:大众对城管有偏见和误解,你曾意识到吗?

答:有这个意识的,包括我自己从大学毕业到从事这个工作,我对城管的看法也不太一样,可能是网上真有妖魔化城管那种现象。

工作一段时间,我发现这个工作就是处在一个遇到矛盾、化解矛盾的循环中。比如,有的人为了生计而去擅自摆摊设点,当我们依法查处时会有市民表示同情甚至批评我们;但同时破坏市容环境秩序的违法行为确实影响了更多群众对于整洁、美观、宜居生活环境的要求,接诉即办也是我们日常工作中的很大一部分内容。这两个需求发生了冲突,就需要我们去解決,谁让城管是一个离老百姓最近的基层执法部门呢,对不对?

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如果想妥善化解,我们就不能仅仅靠运用法律法规,还要运用情理,情义的情,道理的理。你看,情与法的矛盾就出现了,还是社会比较关注的热点。

其实对于城管,网上报道的抄小摊什么的,只是一小部分工作内容。现在已经延伸到各行各业了,比如,工地施工扬尘、跑渣土车、夜间扰民、违法建设、广告牌点违规、垃圾分类、公园管理、园林古树……城管工作范围越来越大了,行行业业方方面面我们可能都有涉及。我的一些大学同学现在对这个行业有一个相对深入的了解后,原来的想法都有所改观。误解和偏差,还是源于不了解吧,需要我们更加努力。

看看郭畅对未来工作与生活的描述,缜密又开阔,给予祝福和期待吧……

猜你喜欢

城管楼宇疫情
城管执法的“民生温度”
战疫情
商务楼宇治理中党建融入的逻辑与路径——基于广州S楼宇的观察与思考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智美兼具的精品——评测君和睿通Homates H10楼宇对讲室内门口机
城管递烟执法,无需批评却要检讨
高层楼宇灭火装备
在践行“三严三实”中提高城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