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教育法在党政机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贯穿与运用
2020-05-14陈柯
陈柯
历史上,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和条件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胜利的传家宝。对党政机关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对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抓紧抓好党政机关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也是维护国家稳定、促进有效发展的关键环节。切实重视并抓紧党政机关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激励教育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具有的独特功能使其保持了长久不衰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环境的变迁、受教育者思想意识的变化,我们应该在激励教育法以往的理论基础上,对方法、理论问题和运作程序进行相应的研究。这是激励教育法本身的要求,也是方法适应教育对象思想意识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要求。
一、激励教育法的理论来源
1.马斯洛需求层析理论: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的论文中把人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从激励的角度看,没有一种需要会得到完全满足,但只要其得到部分的满足,个体就会转向追求其他方面的需要了。按照马斯洛的观点,如果希望激励某人,就必须了解此人所处的需要层次,然后着重满足这一层次或在此层次之上的需要。
2.期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于1964年提出了期望理论。该理论认为,激发的力量来自效价与期望值的乘积,即:激励力量=期望值×效价。这个理论就是说,推动人们去实现目标的力量,是两个变量的乘积,如果其中有一个变量为零,激励的效用就等于零。这个理论的公式说明,一个人对目标的把握越大,估计达到目标的概率越高,激发起的动力越强烈,积极性也就越大,在领导与管理工作中,运用期望理论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是有一定意义的。因此,期望理论是过程型激励理论。
3.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认为,首先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为积极性,积极性是激励在实践中产生的直接结果;再次,坚持正面教育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激励思想的基本原则;最后,自我实现是马克思主义激励思想的最终目标,马克思的自我实现是指在满足了人的最高需要的条件下才能达到的境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最高需要,就是“全面的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除此之外,马克思在论述财产分配时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也是激励的表现。
这些论述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激励的本质,而且还揭发了激励发生发展的规律,也为我们科学认识中西方激励理论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如何在黨政机关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
(一)以人才引领、干部培养为支撑,增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动力
思想政治工作主要解决人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立场问题。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凝聚人心、调动人的主动性、激发人的创造性的积极作用,应该多渠道加强机关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建设一支立场坚定、德才兼备的党员干部队伍。首先应该抓引进,人才资源结构不断优化;其次,抓培养,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再次,抓管理,中层干部建设不断深化。
(二)以强化学习、提升素质为基础,增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
将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的创建工作作为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建立健全学习制度,并结合当年度重点工作,每年年初制定学习培训计划,对学习培训活动的时间、内容、责任部门进行详细规定。同时,将干部职工的学习培训工作进一步细化,针对不同对象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做到在学习态度上注重增强自觉性,在学习内容上注重实用性,在学习形式上注重多样性,在学习目的上注重有效性,在学习管理上注重规范性,满足党员干部多方面的学习需求。同时应突出干部职工思想素质的提升、突出干部职工能力素质的提升、三是突出干部职工业务水平的提升。
(三)以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为抓手,增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执行力
党政机关干部高尚思想道德的培养,良好精神风尚的形成,既要靠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又要靠健全的制度和严格的管理。严格的制度是做好干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规范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从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着手,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保障。从强化监督管理着手,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支撑。
三、党政机关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教育的主要方式与初步成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对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完善和创新主要是:更加明确和完善公务员权利及其保障机制,更加凸显公务员职位分类对公务员的激励作用,开始形成职务晋升中的激励机制,级别的激励功能进一步拓展,广大公务员开辟了一条级别晋升的职业发展通道,为激励公务员提供一个坚实的制度基础。
(一)党政机关中激励教育的主要方式
激励教育应本着本着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与情感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比如期望得到爱、得到尊重、得到认可、得到赞美、得到理解等。当前,党政机关中普遍采用的人员激励方式主要有待遇激励、奖励激励和惩戒激励、目标激励、晋升激励、考核激励。
(二)党政机关中激励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是造就良性的竞争环境。科学的公务员激励制度包含有一种竞争精神,它的运行能够创造出一种良性的竞争环境,进而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在具有竞争性的环境中,组织成员就会受到环境的压力,这种压力将会转变为员工努力工作的动力。
二是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团队。我国公务员制度实施以来,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数年年递增,每年公务员招录的人员要通过笔试、面试、考核和考察才能进入公务员队伍,这从源头上保证了公务员队伍的素质,而且采用“公开考试、择优录取”,保证了公务员录用的公开、公正、公平。给公务员团队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三是开发潜在能力,促进在职员工充分发挥其才能和智慧。科学的激励制度不仅对于一个公务员产生激励作用,甚至对于整个公务员群体产生激励作用,过硬的业务能力与水平,努力工作,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对于其他公务员也起到了一种激励与督促作用,使整个公务员群体形成良好的风气。这种积极的竞争将有利于整个组织的素质提高。
四、分析党政机关中激励教育法的不足
尽管激励教育法在党政机关思想政治教育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但是由于激励作为方法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中还不成熟,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党政机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使用仍然存在不足。
(一)依然存在激励方法简单化的问题
在党政机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我们会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差异性以及教育对象的思想与社会发展不同步性,所采取的激励方法具有“一刀切”的嫌疑,试图找到一种通用的激励方式,这对于很多人和很多事都不适宜。每个人的需求是不尽相同的,这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时必须要求针对性,切忌主观随意性。
(二)重视外部激励忽视自我激励
激励教育法应本着引导性原则,外激励措施只有转化为被激励者的自觉意愿,才能取得激励效果。因此,引导性原则是激励过程的内在要求。在党政机关中,外部激励在起到一定效果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内部激励的作用,使受教育者由内而外的达到认同,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是激励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内容和形式的匹配度欠缺
人们将激励实效性不强的原因归结于激励形式的不灵活,却没有从根本上审视激励的内容,当前激励的内容主要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这两者又包含许多具体的内容,没有根据激励内容采取适宜的形式,是激励不佳的重要原因。更有甚者,不顧及激励的内容,随意的任意的运用激励的形式,拓展激励的载体,只注重趣味性和娱乐性而忽视了实效性,这无疑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注定达不到结果。
五、改进激励教育的不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
尽管激励教育法在党政机关思想政治教育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但由于激励作为方法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很不成熟,处于探索阶段,仍然存在着重视外部事假的激励忽视内因自我激励、激励方法简单化的问题。根据以上对激励方法存在的不足所做的分析,本文认为想要改变当前的现状,增强激励效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把握时机,坚持激励教育的及时性
激励时机是激励机制的一个重要因素。激励在不同时间进行,其作用与效果是有很大差别的。因此激励时机就不能机械地强调一种而忽视其他,而应该根据多种客观条件,进行灵活的选择,更多的时候还要加以综合的运用。要把握激励的时机,"雪中送炭"和"雨后送伞"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激励是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积极行为的一种直接肯定与强化,党政机关干部在工作中获得激励,可以促使他们产生良好的心理氛围,这个时候是获得激励效果的最佳时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教育时机,及时对党政机关干部进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最佳的激励效果。
(二)灵活运用,坚持激励教育的适度性
所谓激励程度是指激励量的大小,即奖赏或惩罚标准的高低。它是激励机制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激励效果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能否恰当地掌握激励程度,直接影响激励作用的发挥。所以从量上把握激励,一定要做到恰如其分,激励程度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由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在主观上受自身经历和认识水平等的限制,在客观上还受社会、单位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因此,在认识问题上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激励时,必须坚持适度灵活性的原则,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致以行,从而增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三)细化对象、坚持激励教育的针对性
所谓激励方向是指激励的针对性,即针对什么样的内容来实施激励,它对激励效果也有显著影响。要从满足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心理需求去进行激励,就必须要细化对象,坚持激励教育的针对性。即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生活阅历的工作人员所形成的心理差异,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针对相同年龄相同生活阅历的工作人员,也必须根据不同的个性和爱好,采用不同的方法,做到因人而异;针对同一激励教育对象,也必须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所带来的思想情感不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
(四)实事求是,保持激励教育的严肃性
激励教育必须实事求是,保持激励教育的严肃性,才会收获到真正的激励效果,这也是奖惩要公平的原则。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表扬言过其实或纯粹无中生有,这样不但回事受激励的对象不舒适,也会形成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而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切实际的批评,不但会打击受教育者的积极性,收不到应有的激励效果,反而会激发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实事求是是激励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掌握第一手的真实材料,做到奖惩分明,保持激励教育的严肃性。
(五)正确运用激励频率,强化激励教育的实效性
所谓激励频率是指在一定时间里进行激励的次数,它一般是以一个工作周期为时间单位的。激励频率的高低是由一个工作周期里激励次数的多少所决定的,激励频率与激励效果之间并不完全是简单的正相关关系。激励频率的选择受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这些客观因素包括工作的内容和性质、任务目标的明确程度、激励对象的素质情况、劳动条件和人事环境等等。
〔参 考 文 献〕
〔1〕申来律.马克思主义激励观初论〔J〕.湖北社会科学,2003,(02):79-80.
〔2〕杨涛.论激励理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03):146-148.
〔3〕齐明山.试论国家公务员的激励机制〔J〕.新视野,2000,(01).
〔4〕秦国民.构建卓越的国家公务员激励机制〔J〕.决策探索,2003,(03):15.
〔5〕王金华.试论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完善〔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03):87.
〔6〕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49.
〔7〕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272.
〔8〕黄希庭.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89.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