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鲲羽:“我真的不是天才”
2020-05-14刘畅
刘畅
陈鲲羽最近有点“火”。
走在学校里,常常有同学向他挥手喊他“鲲神”,偶尔还会有小学弟小学妹们找到他的寝室,聊上一会儿,再要上一个签名。
在去报名《加油向未来》节目之前,他没想到过自己会一夜之间走红网络,甚至登上热搜榜。“清华学霸”“鲲神”“考试吉祥物”“我和清华之间只差一个陈鲲羽”……面对网友给他起的称谓,这名18岁的少年笑着摸了摸头,“我可不算‘天才,学校里比我牛的人很多。考试还是要好好学,不能信‘锦鲤和吉祥物。”
学霸是怎样炼成的
陈鲲羽在节目上一经出场,便惊艳了一众网友。从等离子体与可控核聚变,到前景星系,乃至于引力透镜、RSA加密法、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从天文地理到生活常识,从实验推理到数据计算,这位18岁的少年似乎无所不懂。加上随口而出的科普知识,滔滔不绝的原理解释,一人单挑23人的自信无畏,好一副“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的模样。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对陈鲲羽同样适用。在舞台上大放异彩的他,三、四岁开始读科普读物,从而积攒了相当的知识广度;16岁被保送到了清华大学物理系,主攻等离子体与可控核聚变;作为优秀的理科生,却对哲学和文学有着极大的兴趣,写科幻小说是他的爱好,在知乎上积攒了许多读者粉丝;口才出众,热衷辩论,曾代表清华辩论队与许多高校打过比赛……无怪乎网友纷纷感叹,陈鲲羽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而看似年少气盛的他,在平时生活中却低调沉着、谦逊有加。“学校里厉害的人太多了。我有个室友,他读的书就比我要高一个层次,我还不够努力。而且在科学领域里,谁敢说自己是大神。”节目结束回到学校后,他依旧会为了做好一个实验而通宵熬夜,会为了一场重要的竞赛全力以赴尽全力准备,会永怀求知之心,一丝不苟、踏踏实实地继续探索他热爱的科学。
在知乎“00后长大最想做什么职业”的话题中,陈鲲羽做了这样一段回复:“可控核聚变,永远的五十年。我要看到自己搭建的星辰,在地表燃烧,然后用它的光芒,照亮文明更广阔的前路。”积极向上,好学上进,生机勃勃,这正是当下少年应有的模样。
我只想献身科研
火遍网络之后,有一些节目找到了他,但他毫不犹豫地全部拒绝了。参加《加油向未来》,只是他在暑假期间“想玩一玩”而做出的选择。“录节目这种事,经历一次就够了。但其实我不适合做这些,我还是喜欢做科研。”
陈鲲羽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十分明确而笃定:本科毕业后读硕士、读博士,而后进入科研单位……“只要自己脑子跟得上,我就一直做下去。”
科学之路,漫漫其修远兮;物理无边,吾上下而求索。陈鲲羽所研究的等离子体与可控核聚变方向,实现条件异常苛刻,却对未来有着深远影响。一旦研究成功,将能产生产量巨大且环保健康、无辐射污染的能源。目前,这项研究距离成功还有着“永远五十年的差距”。虽然我国在研究上有着一定优势,去年东方超环(EAST)实现一亿度运行也让这一研究项目有了巨大进展,但何时成功仍未可知。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条充满艰辛的路,需要付出太多心血却难有成果,且收入并不高。但这些都不能影响陈鲲羽的坚定信念。他曾和同学开玩笑地探讨过,如果要转行,去做什么?教学生,开竞赛班,对于他们来说,既容易又收入高,年收入可能轻轻松松就能破百万。但赚得多,却失去了理想,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对钱并不敏感。如果一年挣十几二十万,就足够我花了,挣一百万,多出来的钱我也不知道去做什么。”在他前辈的学长中,也曾有人年少时如他般怀揣理想,却在步入社会后变得功利起来。但他觉得,这不会是自己的选择。“搞基础科研,就是奔着全球的科技前景去,是为了人类的未来。你说我是为国献身么,可能也说得过去,但我觉得不用说得那么高尚,因为这就是我从小到大的理想。”
“只要我脑子还跟得上,还能做下去,我就不会转行。”谈到未来,陈鲲羽的眼中仿佛有星辰,闪着璀璨的光芒。
对话陈鲲羽:你看,我真的不是天才
记者:网友评价你是“无所不会”的“天才”少年,奉你为“考试锦鲤”,你怎么看?
陈鲲羽:其实我的知识面并没有超出课本以外太多。节目中的题目,基本上都是涵盖在中学化学、数学的知识点内的,再加一些刚好我现在专业学的物理内容,没有特别超纲的内容。我肯定不是天才,清华里“大神”、“牛人”太多了,我只是平时经常参加辩论赛,可能口才好一些,更适合上节目。但我那些同学如果也去参加节目,从知识水平来说,都可以是吊打别人的“大神”。至于“考试锦鲤”,信锦鲤没用,转发我的照片也不能保佑你考好成绩,学习还是要自己努力。
记者:很好奇你的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你今天的成绩是否和他们对你从小到大的培养有关系?
陈鲲羽: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程师。其实小时候他们更多培养我的是让我读了许多诗词歌赋,文学作品,但是我对那些兴趣都不大,現在来看可以说是“辜负”了他们的努力了。但他们教会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一直看科普读物到现在。多读书,这个是很重要的。
记者:在节目上大家会觉得你说话很“直”,非常有自信,你平时也是这样的性格吗?
陈鲲羽:可能我们搞物理的人就是这样。如果说一件事之前需要先要想怎么委婉地、绕着圈儿地表达,我就崩溃了。学我们这个专业的人说话,能简化尽量简化,能少说尽量少说,就是这样。
记者:你如何看待搞科研的不如办竞赛班的人挣得多这件事?
陈鲲羽:说实话,搞科研的人虽然自己有水平,但是这个行业投入回报率太低了。就算水平很高,也不见得就能研究出什么重要成果。而且这个行业和市场没什么关系,挣得少就少吧,市场规律嘛,没有办法。学理工科的人也都不太看重钱,也不太会花钱,所以不那么功利。
记者:你今年才18岁。一般你这个年龄的孩子才刚进大学,为什么已经上大三了?
陈鲲羽:我读的是一个“少儿班”,学制和正常上学的不太一样,小学少一年,初中少一年,所以班里同学基本上都是16岁左右高考。
记者:进这个“少儿班”的选拔是不是要求很高,竞争很激烈?当年和你一起的同学们都去哪儿了?
陈鲲羽:我们当时入小学时挑人,是3000人考试,最后筛选出来80个人。而后上初中的时候再分流一波,等到读高中的时候,就只剩了30人。后来我们这30个人,考上清华北大的4个,北京、天津其他重点大学去了一半左右,上海交大、复旦大学也去了几个,还有两个出国了。
记者:听你介绍自己的求学经历,感觉你应该从小到大一直都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很优秀。你是不是去哪里都会被夸奖的那种?
陈鲲羽:不不不,少年班里同学就都很聪明,到了清华牛人更多了。而且我是学理科的,更会觉得自己这也学不会、那也做不对。我们有个老师,有次上课讲到一个问题时一句话就带过了,因为他觉得“很简单,你们回去想十分钟就能明白”,但事实上我回宿舍后想了几个小时。所以你看,我真的不是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