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领域,企业大有可为
2020-05-14马冬
马冬
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脱贫”一词出现的频率很高,精准扶贫无疑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然而,脱贫已经不仅仅是政府单方面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
对于政府来说,扶贫是责任,但是对企业来说,扶贫、做公益更是机会,参与扶贫工作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也正是因为地方的贫困,给了企业成立、发展的契机,吸引有眼光的企业入驻,进而发展产业扶贫项目。
如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帮扶深度贫困县宁夏海原县,通过“基础母牛银行 + 托管代养”模式开展综合保障性扶贫;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为开展西藏地区扶贫工作,发展高原特色种植业、养殖加工业、乳制品深加工等产业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投入 166 万元,在四川雅安、南充两地启动残疾人居家就业技能培训项目;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施“伊利营养 2020”项目,通过营养关爱、公益助学、科学哺育等形式,精准关注婴幼儿、孤残、老人等特殊群体。
在一个一个贫困县通过脱贫验收的过程中,企业在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助力贫困县摘帽、推动贫困村出列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实现脱贫梦,企业各显神通
从企业角度出发,扶贫工作虽然是一项对各方都有益的工作,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需要从各方资源,优势等方面进行多方位思考。
农、林、牧、渔业企业结合自身产业优势,为贫困地区提供全方位的产业扶助。如广西万寿谷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贫困地区发展土鸡养殖业,发展“育种 + 孵化+ 育雏 + 养殖+ 屠宰初加工+ 熟食(罐头深加工)+产业旅游+ 冷链物流+ 线上线下销售平台+ 体验销售”十位一体全产业链扶贫模式,建立了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同时企业自身也在扶贫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
金融类企业结合主业,通过设立产业扶贫基金、提供扶贫保险、期货保价服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创新贫困户信贷方式等途径,助力脱贫攻坚。如方正中期期货有限公司通过现货保价服务,帮助贫困农户避免受到价格不利波动带来的影响,降低市场风险对农户收入的冲击和影响。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立足保险主业,建立起“政府+ 保险+银行+农户(企业)”的精准扶贫模式,有效为贫困农民生产经营兜底。
互联网企业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建立助贫益贫平台,为贫困地区开展技术培训等,提升贫困地区自身发展能力。如腾讯为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搭建集“党务、村务、商务、服务、事务”五大功能于一体的智慧乡村平台,发挥互联网在助力基层党建、改善农村治理、和谐村民关系、脱贫致富方面的作用。
生态类企业通过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将“绿起来”与“富起来”相结合。如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发展“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的“六位一体”产业体系,治理库布其沙漠6000多平方公里,并带动沙区 10.5万名群众脱贫。
旅游类企业通过发挥自身产业优势与带动作用,推动扶贫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综合脱贫作用。如中國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打造扶贫地民族文化和精品旅游线路产品,全面带动扶贫地脱贫致富。
参与扶贫对于企业和社会的意义
近几年,慈善和公益事业中,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身影,“脱贫榜样”正在被广泛复制。企业扶贫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扶贫领域,更体现在整个社会领域。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在短短数十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国家来说,以先富带动后富,以市场经验带动区域发展,以企业家精神促进社会进步,以企业之力参与国家建设,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 :
其一,企业该如何回馈社会,很多企业提供了鲜活的样板。企业从社会中来,最终仍要回到社会中去,不仅是发展的要求,也是企业责任意识的必须。其实,每一个企业的进步与成长,都离不开国家战略、政策资源与庞大消费群体的支撑,回馈社会,本身就蕴藏于企业的内核当中。
例如恒大许家印说过,“没有国家的恢复高考政策,我还在农村;没有国家的14块的助学金,我也读不完大学;没有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恒大也没有今天……我们应该回报社会,我们必须回报社会。这不是空话,也不是虚话,这是我的心里话。
其二,企业与政府该有怎样的边界,企业也都在做探索。在商业领域,让市场说话,是颠扑不破的原则 ;而在社会领域,企业则要谋求政企合作。企业有资金、市场经验和企业家精神,而政府有组织能力、动员能力和魄力决心,双方合作,重点突破,有利于优势互补,打赢扶贫攻坚战。
其三,身逢一个伟大时代,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思考如何铸就自身的伟大。商业上的成功、市场领域的开疆拓土、面向世界级企业的拓进固然都不可少,但能否与国家的崛起同步、能否推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同样至关重要。
精准发力,高效扶贫
对于企业来说参与到扶贫工作当中是一项长期工作,我们能够看到多数企业在扶贫工作当中做出了成绩,但其中也不乏个别企业把“精准扶贫”做成了“粗放扶贫”,而且也有企业打着扶贫的幌子,套取政策的红利,左手公益,右手商业。比如此前水滴筹的“扫楼拉单”行为就饱受诟病。
近年来,诸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逐渐成为农业现代化、农民致富的抓手。然而,某些企业打着“新型农业”“合作社”“网络共享经济”等旗号,编造出各种骗局和套路,把手伸向了防范意识较低的贫困地区。
不论怎样,扶贫是社会大任,不会被个别唯利是图的企业所阻挠,企业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开展扶贫工作,依旧是关键问题。因此有相关专家提出了建议 :
扶持多形式参与扶贫。政府部门积极主动为企业提供全面具体的基本情况,帮助企业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开展帮扶,充分发挥企业优势,综合运用产业扶贫、商贸扶贫、就业扶贫、捐赠扶贫等多种方式,把企业资本、技术、人才等优势与贫困地区土地、劳动力等特色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帮助贫困群众创业置业,增收致富。
重视精神脱贫。精准扶贫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因此既要扶贫又要扶志,在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的基础上,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要让贫困户们认识到 :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断掉穷根、开掘富源 ;要配合企业保持在扶贫开发中的生命力,而不仅仅是看企业直接拿了多少钱,帮助修了多少条路、打了多少个井,更重要的是企业能把贫困村和企业自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推进产业发展,实现贫困村、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促进、互惠共赢”,才能使企业在扶贫的领域中常做常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扶智至关重要。扶智是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关键环节。同时,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养殖业,对劳动者学习应用科技的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和企业一起,一方面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式免费技能培训,并拿出部分资金对开展扶贫对象培训的企业给予适当补贴 ;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为加快产业扶贫步伐提供技术支撑。
最后,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有利于企业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在发展战略上,与国家政策一致,有利于企业盈利、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有利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树立企业良好信誉与形象,获得无形资产,形成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