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抗疫透视:国家战疫 中医“当归”

2020-05-14

世纪人物 2020年5期
关键词:当归张伯礼院士

2020年的春天,定会令世人铭记。

一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中国作为最早遭遇新冠疫情袭击的国家,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部署下,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阻击战。14亿人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全国330多支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赶赴湖北抗疫,历时2个多月,积累了宝贵的中西医结合抗疫经验。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的参与力度和广度也是前所未有,先后近800名中医专家,近5000名中医医务人员参与一线救治。尽管人数仅占全部支援医务人员的约十分之一,却在中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上书写了重要的一笔。

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况下,首次大范围有组织实施早期干预,首次全面管理一个医院,首次整建制接管病区,首次中西医全程联合巡诊和查房,首次在重型、危重型患者救治中深度介入,探索形成了以中医药为特色、中西医结合救治患者的系统方案,筛选出“三方三药”,中医药服务覆盖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数据显示,在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使用中医药的人数超过90%,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

岐黄亮剑 中医国家队,“疫”聚英雄城

一种未知的新型病毒,最初在湖北武汉悄然蔓延之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020年1月20日晚,当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赴武汉调研并表示新冠肺炎肯定“人传人”后,一场惊心动魄的疫情防控阻击战随之打响。中央迅即派出多批医疗专家,调配全国的医用物资,驰援武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迅速响应,推动形成中西医协同的防控机制。1月21日,中央指导组专家、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急诊ICU主任齐文升抵达武汉,成为最早一批到汉参加抗击疫情的中医专家。

随着新冠肺炎的感染人数不断攀升,武汉多家大医院很快不堪重负。为遏制疫情蔓延,1月23日10时起,武汉这座拥有1000多万人口、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城市,史无前例地宣布“封城”。

白衣执甲,逆向而行。从1月24日传统佳节除夕夜开始,中医“三大院士”披挂上阵,从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到年逾古稀的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张伯礼院士,相继率领中医团队赴汉支援,推动中医药早期介入,全程参与防治。研讨病情、分类管理、整建制接管重症病区、“承包”方舱医院……中医力量的加入,带来了中西医结合的救治理念和方案,中医药抗疫冲锋到了最前线。

随着疫情的持续蔓延,湖北其他城市如黄冈、孝感等感染人数也不断增加,来自全国各地的近5000名中医医务人员加入了战斗,疫情防治也从初期的“惊慌混乱”逐步进入“规范有序”。

疗效是最好的证明,治好病才是真功夫。在中医正式接管重症病区第五天,2月3日,金银潭医院有8名患者出院,这是首批以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方式治愈出院的患者……

在3月23日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央指导组成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公布了一组数据:在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中医药能够有效缓解症状,能够减少轻型、普通型向重型发展,能够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能够促进恢复期人群机体康复。

辨证论治 岂曰无药,古有良方

作为一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在不知传染源、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况下,中医何以敢出手迎战疫情?

纵观历史,中医药辨治疫病已有数千年,我国历史文献一直有疫病的防治记录。《说文解字》中解释:“疫”,“民皆疾也。”根据中国中医科学院编辑出版的《中国疫病史鉴》记载,从西汉到清末,中国至少发生过321次重大流行瘟疫。但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那样一次瘟疫夺去数千万人生命的悲剧,是因为除病济世的重任一直有中医担当。一次次的疫病袭击,积累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有效的方剂,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孙思邈的《千金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吴又可的《温疫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系统地总结了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基础理论、临床实践、方剂药物和技术方法,凝结了古人对疫病防治规律不断探索、思考、总结的智慧。

针对此次新冠肺炎,张伯礼院士、刘清泉、齐文升等多位专家均认为,从中医角度来看,新冠肺炎符合“湿毒疫”的特点。为指导广大医护人员更好地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出台并不断优化诊疗方案是此次抗疫重要经验之一。

1月21日,在疫情暴发之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研究提出中医药诊疗方案,纳入国家卫生健康委新一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并发布实施,推动中医药及早介入,中西医结合救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随着疫情的发生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对诊疗方案进行动态修订,不断总结完善临床实践中行之有效的诊疗措施、方法和经验以及科技攻关成果,近两个月内更新了7版诊疗方案,在方案更具针对性的同时,中医药治疗不断加强。如1月28日,在试行第四版方案上,首次提出临床观察期中成药的应用;3月3日,在试行第七版方案上,进一步强调加强中西医结合。不断优化的诊疗方案,实现了对患者诊疗过程的全覆盖。

除了国家诊疗方案,结合本地气候特点、人群体质等因素,浙江、甘肃、湖南、天津、北京等全国24个地区出台了地方中医药干预方案,内容更具体,覆盖人群更广泛,体现出中医药“三因制宜、不拘泥于古”的特点。

立起沉疴 接管重病区,挽救新生命

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疗是全球医生关注的重点,不少人认为中医药只适合治疗慢病或者做预防,其实中医从来不是“慢郎中”,中国方案里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患者也是抗疫致胜关键。湖北省42家中医院被作为定点医院,中医医疗队整建制接管8个重症病区,在武汉金银潭医院、湖北省中西结合医院、雷神山医院等,都采取中西医结合方式救治重症患者,这些策略大大降低了病死率。

疫情突发之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迅速组建了第一支国家中医医疗队,由黄璐琦院士率领20名医护人员“负重逆行”,接管了金银潭医院南一病区,该病区收治的都是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其中老年患者占比达57.7%。患者既往基础病复杂,并发症多,疾病深重难愈。同时,作为西医医院,金银潭医院中药使用量少,没有中药处方信息系统,让中医药深度参与困难重重。对此,医疗队积极与医院配合协作,迅速搭建中药供应保障平台,保障中医药的顺利使用。

齐文升深入思考,对重症新冠肺炎的中医分型治疗进行总结,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方案。医疗队还以视频方式与北京的王永炎院士、国医大师晁恩祥和薛伯寿等专家组顾问及刘景源、张洪春等专家“前后方”及时沟通,修订中医诊疗方案,力求中医药发挥更大作用。

在3月23日国新办在武汉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张伯礼院士透露,武汉的重症病人从1.2万减到了1800左右,特别是连续5天实现“三个0”,疫情形势不断向好。截至3月30日首支国家中医医疗队返京,其接管的金银潭医院重症病区累计收治158例,其中重症124例、危重症26例,出院140人,治愈出院率88.61%。

生命之舱 中医组合拳,打出“3个零”

发热门诊人满为患,医院不堪重负,患者快把医院挤爆了……至今,张伯礼院士还深深记得1月27日,他率领国家中医医疗队抵达武汉时的场景。

“辨证论治,一人一方”是中医药个体化诊疗的特点,但面对相同病因、相似症状的大量发热患者,只能参照古人经验,用通治方药普遍服用。张伯礼院士提出对四类人群(确诊、发热、疑似、留观)采取分类管理、集中隔离;对集中隔离的疑似、发热患者采用“中药漫灌”的治疗方法,给予以治湿毒疫为主要功效的中药袋装汤剂。这些兼具针对性与操作性的建议,成为全国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决策。

为落实“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中央指导组决定建立方舱医院收治轻症患者。张伯礼院士和刘清泉写下请战书“中药进方舱、中医包方舱”,获得批准。2月14日,武汉江夏中医方舱开舱,他们率领来自天津、江苏、湖南、河南、陕西等地的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方舱医院,采取中醫药组合疗法:患者每天两袋中药汤剂;耳穴压豆调理患者咳嗽、头痛、失眠;穴位敷贴驱寒祛湿,缓解颈肩腰腿痛;八段锦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强身健体。江夏方舱医院于3月10日“关舱大吉”,在26天的运营中,收治病人564人,合计治愈392人,创下了3个“零”纪录——零加重、零复阳、医务人员零感染。

张伯礼院士指出,中药有助于降低轻症转成重症的比例,这是核心指标。中西医结合有助于降低重症患者的死亡率,如果没有西医的呼吸机,没有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综合救治,病人连命都保不住,中医的治疗也无从谈起,因此救治重症患者,中西医合作是致胜关键。一切,都是为了生命!

大疫良药 “三药三方”,历久弥新

大疫出良医,大疫出良药。数千年来,人类与疫病的角力从未停止。

近年来,中国在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过程中,以经典名方为基础,创制了很多新药方,如2003年SARS期间创新推出的药物连花清瘟;2009年应对H1N1流感时创制的金花清感颗粒等。

为统筹推进中医药疫情防治重点科研攻关工作和中长期中西医结合传染病防控机制的建立,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下专门设立了中医药专班,针对疫情防控的各种问题通力合作。结合新冠肺炎的流行特点,专家们“边救治、边总结、边完善”,通过临床筛选出的有效方剂“三药三方”: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月14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化湿败毒方和宣肺败毒方是黄璐琦院士团队和张伯礼院士团队在武汉前线的临床救治过程中,根据临床的观察总结出来的有效方剂,在阻断病情发展、改善症状,特别是在缩短病程方面有着良好的疗效。日前,清肺排毒颗粒和化湿败毒颗粒已经国家药监局批准,获得国家的临床试验批件。

清肺排毒汤,是由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多个经典方剂优化组合而成。最新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清肺排毒汤被列入中医临床治疗期首选。在4月17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伟表示,清肺排毒汤是目前唯一的新冠肺炎通治方剂,不仅可用于轻型、普通型、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在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也能用,“这些药就是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王伟说,清肺排毒汤在临床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同时,目前已在10个省市的66个定点单位开展临床观察。截至4月12日0时,收治患者1262例中,目前已有1253例治愈出院,占99.28%。这1262例病例中,未发生轻症转为重型、普通型转为危重型的情况,阻断了患者向危重方面发展。从临床观察来看,对比国家医保局日前公布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人均治疗费用超15万元,使用清肺排毒汤一个疗程仅需100元左右,在医保费用支出方面也是很大的节约。

大爱无疆 大疫如大考,中医正“当归”

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对于重大传染性疾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是降低感染率、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手段。

虽然此次中西医携手抗疫,中医药深度参与了全过程,但张伯礼院士坦陈,“总的来说介入得还是晚了些,如能更早更全面地介入疫情防治,有更多的定点医院和方舱,有更多的急重症人才,中医药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为何中医药未能介入“更早更全面”?

这是因为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医学诊治疾病的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占据了医疗领域的主导位置。传统中医药由于其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理论体系、诊疗模式、中医药方剂、人才培养等与现代医学有很大不同,加上多年来深入系统研究不足,发展逐漸势弱,“气血不足”。

当归,一味常用中药,中医临床多用于补血。一如疫情之下的中医药事业,做到中西医并重,仍需多方“补血养气”——

首先需要制度保障,如将中医药真正融入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实现中西医并重参与传染病防控体系;完善中西医协作机制,让中医能第一时间了解疫情、全程参与,整建制承包定点医院,按照中医的理论指导治疗。中医的辨证论治很独特,未来应把辨证论治的科学规律、科学基础进一步深化研究。

其次,加强中西结合人才培养,建立起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学科体系,培养中医功底深厚、急重症救治能力强的临床人才队伍。

第三,推动中医药守正创新发展,还需借力现代科学技术。此次抗疫,现代科技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协同推进防控科研攻关,互联网医疗助力医学专家前后方“远程会诊”,并肩作战;大数据搭建起多种平台参与辅助诊疗,全自动煎药机、空中药房等人工智能技术保障中药供应等。但整体来说,目前现代科技在古老的中医药领域挖掘和运用不足,在制度、人才等很多方面需要国家支持和统筹推进。此外,还需加快中医药循证医学能力建设,提升中医药技术手段,变革中医药服务模式,让中华瑰宝惠及全民健康。

大医精诚、大爱无疆,中国医疗队仍在“逆行”海外、助力全球抗疫。

张伯礼院士呼吁,“疫情过后也别忘了中医药,还是要继续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仝小林院士期盼,“大疫如大考,我们需要重新衡量中医在未来医学体系中的位置。”

待劫波渡尽,中医药,当归也。(来源:新华网)

猜你喜欢

当归张伯礼院士
张伯礼:生为医者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张伯礼院士每天坚持走7000步
老英雄张伯礼
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主编张伯礼院士心系学校,触景赋诗
药用植物当归早期抽薹研究进展
院士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