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2020-05-14
赠李白·二年客东都
〔唐〕 杜甫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诗词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赠李白》为杜甫赠李白最早的一首诗。前面的八句自叙,表达厌都市而羡山林之情。后面四句表达自己欲效仿李白归隐山林之志。“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则可以借用于食疗养生。
【养生解读】
◎ 青精饭染料是树叶
青精饭也叫“乌饭”,主要是为滋补身体,祭祀祖先,相传为道家所创。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中有这样的记载:“此饭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释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我国苏、浙、皖、赣、鄂、湘等地区的“乌饭季”,尤以江南为最。人们采集乌饭树叶,洗净榨汁浸糯米,蒸乌饭食,以助阳补阴,明目壮肾,强筋益颜。这天,各地的大街小巷,卖乌饭的担摊比比皆是。乌饭置于干净的湿白布上一摊,热气腾腾,放上白糖,用白布一卷,再用荷叶包裹,喷香扑鼻,别具风味。
人称“山中宰相”的南朝梁代药物学家陶弘景,在他所著的道家著作《登真隐诀》一书中就已经介绍了“青精饭”的做法:“以南烛草木煮汁渍米为之”。
到了唐代,很多文人墨客都把乌米饭看作养生的佳品,就有了杜甫的“豈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唐代中医药专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记载这种饭的制法更为详细:“取南烛茎叶捣碎,渍汁浸粳米,九浸九蒸九曝,米粒紧小,黑如莹珠,袋盛可以适远方也。”
到了宋代,基本把这种饭的称谓统一了。宋代的《山家清供》中记载:“本草南烛,今墨饭草,即青精也。”
明代青精饭的做法是先将米蒸熟、晒干,再浸乌饭树叶汁,复蒸复晒9次,谓之“九蒸九曝”,成品米粒坚硬,可久贮远携,用沸水泡食。
现代江南青精饭是当天做当天吃,不“九蒸九曝”。做法是:初夏采乌饭树叶洗净保存,用时加少许浸泡,待米呈墨绿色捞出略晾;再将青汁入锅煮沸,投米下锅煮饭,熟后饭色青绿,气味清香。去过江苏和浙江旅游的人可能在一些著名景区尤其是水乡品尝过这种美食。
◎ 从四月初八开始的乌饭季
农历四月初八是浴佛节,在这一天江浙等地流传着一个传统——吃乌米饭。据说,这是因为乌米饭的方言发音与“阿弥饭”相近。
还有一种说法源于牛的生日。从前天宫的仙牛偷偷地在四月初八下凡为百姓犁田,玉帝十分生气,就罚仙牛永留人间。百姓为了感谢仙牛,就将它下凡那天定为牛的生日,煮乌饭给牛吃让其健身壮体,并让牛休息一天。
◎ 南烛叶的食疗养生功效
乌饭树又名南烛,古称染菽。别名牛筋,南烛草木,杜鹃花科植物。属常绿灌木,中国南部各省都有分布。生于山坡、路旁或灌木丛中,属杜鹃花科常绿灌木。夏日叶色翠绿,秋季叶色微红,喜光耐旱、耐瘠薄。南烛叶采收后,拣净小枝及杂质,晒干,贮藏于干燥处。
唐代药学著作《本草拾遗》中记载南烛叶有“止泄除睡,强筋益气力”的功效。所以对气虚型的嗜睡人群是比较好的药材。
五代时期的本草书《日华子本草》中记载南烛叶能“益肠胃,捣汁浸蒸,晒干服” 。因此,脾胃虚寒型体质的人可以将乌饭作为日常保健饭服用。
此外,明代药学著作《本草汇言》中还记载南烛叶能“益气添精,凉血养筋” 。对于血虚风痹 (贫血衰弱、神经痛)、腰脚无力的人,可在春季采新叶、嫩枝,切细,加水熬浓汁去渣,加糖收膏, 瓷瓶收贮,每次用温水送服一匙,一日2次。治疗妇人白带,可取乌饭树根30克,红枣5个,水煎去渣服,并食枣。南烛鲜嫩叶捣烂外敷可治疗刀伤出血。
有传说,吃乌饭有利于让白发变黑,这种说法有无道理呢?明代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疏》中对此是这么解释的:“发者,血之余也,颜色者,血之华也,血热则鬓发早白而颜枯槁;脾弱则困倦嗜卧而气力不长;肾虚则筋骨软弱而行步不前。入心凉血,入脾益气,入肾添精,其云却老,非虚语矣。凡变白之药,多是气味苦寒,有妨脾胃,惟南烛气味和平,兼能益脾。”就是说,血热、脾弱、肾虚都会导致须发早白,南烛叶却可以“入心凉血,入脾益气,入肾添精”,因此,乌饭有助于让须发变得乌黑发亮,这是有一定中医理论依据的。
(编辑 林 妙)
(投稿邮箱:323179458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