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刺法配合闪罐治疗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25例*

2020-05-14陈燕清

中医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闪罐刺法下颌

陈燕清,陈 昕,林 娜

(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康复科,福建 福州 350007)

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temporomadibular Disorders,TMD)[1]是指累及到颞下颌关节、咀嚼肌系统等表现为张口受限、疼痛、弹响等症状的一类疾病总称,是颞下颌关节相关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TMD全世界发病率达25%~80%,据文献报道近几年我国TMD在青少年中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多表现为先在一侧发病,少数可累及对侧,病情缠绵难愈。疾病的早期一般多为患侧咀嚼肌功能失调,及早给予正确的治疗,预后较良好。针灸治疗本病疗效显著,被广泛运用于临床[2-3]。由于该病病因复杂,目前尚无统一治疗措施,且既往研究多数学者都是采用传统的疼痛评分表进行疗效评价,其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缺乏客观的疗效评判标准。2015年10月—2019年1月,笔者采用齐刺法配合闪罐治疗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25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康复科收治的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患者50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5例,男10例,女15例;年龄19~40岁,平均(29.82±7.10)岁;病程3~42 d,平均(19.41±10.61) d。对照组25例,男9例,女16例;年龄18~37岁,平均(27.33±5.65)岁;病程5~43 d,平均(18.38±10.44) d。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按照《口腔颌面外科学》[4]的诊断标准。①疼痛、酸胀:即开、闭口运动时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疼痛、酸胀。②运动障碍:包括开口度的大小,下颌形态,关节运动时绞锁等。③弹响、杂音:关节运动时有弹响音、摩擦音。④影像学检查:关节张闭口位显示髁状突及关节窝骨质未破坏。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②签署临床研究患者知情同意书。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风湿、类风湿关节炎,颞下颌肿瘤,感染性疾病等引起者;②伴有长期牙缺失、重度磨牙等患者;③精神病患者;④局部皮肤过敏、外伤、溃疡的患者;⑤血友病、血液系统或伴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⑥入组前1周内采用其他治疗方法,影响疗效者;⑦不愿意参加本研究的患者。

3.3 剔除和脱落病例标准

①统计数据前,经检查与研究方案及纳入标准不符者;②研究过程中出现不配合者;③观察过程因自然脱落而失访,未完成规定疗程者。

4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齐刺针刺治疗,主穴:患侧下关、颊车、听宫、合谷[5]。操作方法:施术穴位用750 mL/L乙醇消毒后,采用直径为0.30 mm、长度为40 mm的毫针(由无锡佳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苏食药监械字2011第2270162号)在下关或痛点明显处直刺1寸,捻转得气后,在下关(压痛明显处)左右0.5寸处各斜刺1针,方向与深度均相同,再分别行平补平泻法,使针感向深层与关节区周围传导[4]。双侧合谷常规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后用纱布遮住患侧眼睛,同时将仙鹤牌远红外线电磁波治疗仪(TDP)(由重庆航天火箭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生产,CQ29P型)对准患侧颞颌关节处照射,得气并留针30 min,每隔10 min行针1次,每次持续1 min,针感以患者能耐受为度。起针后再予闪罐治疗,操作方法:即取闪火棒蘸950 mL/L乙醇点燃,在罐内绕罐1~2周后快速抽出,立即将罐按在患侧颞颌关节疼痛处或周围,再马上拔下,如此反复操作多次,直至局部皮肤出现潮红为止,1次/d。

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操作,取穴同治疗组,操作方法:施术穴位用950 mL/L的乙醇消毒后,采用直径为0.30 mm,长度为40 mm的毫针(由无锡佳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苏食药监械字2011第2270162号)常规针刺,得气后予平补平泻法,使针感向深层与关节区周围传导;用纱布遮住患侧眼睛,同时将仙鹤牌远红外线电磁波治疗仪(TDP)(由重庆航天火箭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生产,CQ29P型)对准患侧颞颌关节处照射,得气并留针30 min,每隔10 min行针1次,每次持续1 min[6]。

两组均治疗6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间隔1 d,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试验中平补平泻法操作方法均为小幅度均匀地提插、捻转,其中捻转频率约100次/min、角度<180°,且手法均由接诊医师亲自完成。

5 观测指标及方法

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7]:由同一接诊医师根据《中华口腔医学会颞下颌关节病学组》推荐的TMD门诊病历,具体包含TMJ功能障碍指数(DI)和肌肉压痛指数(PI),其中下颌运动分(MM)0~16分,关节杂音分(JN)0~4分,关节压诊分(JP)0~6分,肌肉压诊分(MP)0~28分,DI=(MM+JN+JP)/26;PI=MP/28,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DI+PI)/2。

6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疼痛数字评分表(NRS)[8],0分代表“无痛”,10分代表“剧痛”。在长度为10 cm的线段上按序标记0~10共11个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患者于疗程前、后分别对疼痛程度予以记录。依据3大主要症状的改善情况及疼痛减少百分数,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类,其中疼痛减少百分数=(疗程前NRS值-疗程后NRS值)/疗程前NRS值。痊愈:张闭口活动自如,弹响消失,疼痛消失或减少≥91%,局部无不适感。显效:开口度明显增大,疼痛减少61%~90%,张口偶有弹响。有效:开口度增大,存在轻度的弹响,关节活动基本正常,疼痛减少21%~60%。无效:症状、体征未见明显改善,疼痛减少≤20%。

7 统计学方法

8 结 果

治疗组2例因个人原因未完成规定疗程,1例因局部出现血肿未继续治疗,共脱落3例。对照组3例因个人原因未完成规定疗程,1例因在治疗期间服用对本研究有影响的药物,共脱落4例。

8.1 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8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

8.2 两组治疗前后DI、PI、CMI指数及NRS评分对比

见表2。

表2 两组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DI、PI、CMI指数及NRS评分对比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9 讨 论

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属中医学“痹证”“颊痛”等范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引起机体的气血虚弱,营卫不固,六淫邪气乘虚而入,致面颊部血行欠畅,经络不通,经脉失于濡养,经络气血不通则痛,肌肉、关节不荣则痛。表现为关节、周围肌肉软组织的疼痛及张口受限,本病的治疗原则是活血行气、疏筋活络、开噤止痛。根据针灸临床选穴原则,以局部选穴为主,颞下颌关节的位置从经络腧穴上分析主要涉及下关、颊车、听宫,而以上穴位也与颞下颌关节本身运动功能息息相关,如《针灸甲乙经》中有提到“失欠……下关主之”,颊车主治颊肿、颊车痛不可以咀嚼。

齐刺法又名三刺,为十二刺之一,是在病变局部中心先直刺一针,然后在上下或左右各斜刺一针,以加强针感强度的多针刺法。《灵枢·官针》言:“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此法是针对寒邪侵入经络所引起范围较小、病变部位偏深痹病的一种针刺方法。三针的针刺方向均是病灶附近的穴位或阿是穴处,共同作用以扩大刺激面积,增加刺激量,增强针感,达到疏通经络、开噤止痛的治疗目的。有关研究[9-10]发现:同一穴运用多针齐刺与单针常规针刺方法比较,其针感强度明显增强,其针刺效应传导的范围更广,缓解疼痛的作用起效更快。

本研究所得数据显示采用齐刺法配合闪罐治疗TMD后所得的Fricton指数中各项指数及NRS评分与普通针刺治疗所得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表明齐刺法配合闪罐可以提高耐痛阈,使所产生的疼痛得到缓解。两者综合作用治疗TMD可能是通过改善局部微循环,松弛局部肌肉痉挛,促进关节局部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的恢复,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从而缓解疾病的症状。并且闪罐的温热作用对感觉神经也有抑制的作用,可降低神经兴奋性,有明显缓解疼痛的效果。综上所述,齐刺法配合闪罐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疗效显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临床上对齐刺法的仍处于继承的阶段,关于针刺量效及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有待于深入探索,以增加齐刺法推广运用的循证依据。

猜你喜欢

闪罐刺法下颌
“四冲穴”阴中隐阳刺法联合止痫汤治疗癫痫的疗效分析
针灸配合闪罐护理在周围性面瘫的护理效果
疫情背景下基于QQ+超星学习通“刺法灸法学”在线教学体会——以“耳针法”章节为例
针灸结合刺络闪罐治疗顽固性面瘫案
神阙八阵穴闪罐结合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50例临床观察
通督针刺联合闪罐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CBCT对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的评价
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临床观察
磨骨术在下颌角肥大患者整形中的应用分析
有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