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铁路隧道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风险控制效果评价
2020-05-14张琳
张 琳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 南京疾病预防控制所,江苏 南京 210042)
铁路隧道内线路维护(包括轨道、通信和供电线路维护)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维护作业人身体健康带来潜在的危害。为此,于2018年4月至2019 年10 月对某铁路隧道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特征进行调查,评估其风险控制效果,探究防护策略,为预防或杜绝职业病损(职业病、职业伤害和工作有关疾病)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1 调查及评估方法
1.1 调查方法
以某铁路隧道维护作业场所为调查对象,对其维护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风险控制效果进行评价。采用现场职业卫生调查与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相结合的方法,调查该隧道维护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特征,采用职业危害风险指数模型评估其职业病危害风险控制效果,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危害风险控制效果依据职业卫生监测和评价技术规范[1-13]进行。
1.2 职业危害风险评估
职业危害风险指数评估模型[14-15]综合考虑了职业危害的可能性(接触时间和接触强度)、危害的严重性(健康效应),以及接触人数和防护措施情况,结合现行的国家卫生标准,给予一定的等级权重,计算方法简单易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15]。林嗣豪等[14]参考英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16-17]和美国职业接触的评估和管理策略[18],根据WANG C S 等[19]对工作场所健康安全综合危害进行风险评估的计算公式进行修订,建立了职业危害风险指数计算公式,即
式中:健康效应等级划分标准如表1 所示;暴露比值=粉尘浓度平均实测值/职业接触限值;作业条件等级=(暴露时间等级×暴露人数等级×工程防护措施等级×个体防护措施等级)1/4,各项详细划分标准如表2 所示[20-22],其中,个体防护措施等级以个体防护措施使用率表示。
表1 职业危害健康效应等级划分标准
表2 作业条件各项等级划分标准
职业危害风险等级按照职业危害风险指数大小划分为5级,分级标准如表3所示。
1.3 采用仪器
检测采用TES1360A 温湿度计,DYM3 空盒气压表,TY-9900 风速仪,XQC-15ET 电子时空大气采样器(4台),HS5933A环境振动分析仪(1台),Gilair型个体广用高流量空气采样器(1 台),HS5670B 积分平均声级计(HS 6020声校准器),AKFC-92A矿用粉尘采样器(4 台),3012H 型烟尘气自动测试仪(2 台)。上述仪器均已计量并校准
2 调查结果
该铁路隧道长4.615 km,主要为货运专线,有砟轨道、架空电线、通信线,其线路日常维护由铁路工务、供电、电务部门分别对轨道钢轨、供电线路、通信线路实施。
表3 职业危害风险指数分级标准
2.1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2.1.1 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该铁路隧道轨道、通信、供电维护作业人员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方式均为流动性接触(巡检),接触时间均为4 h/d,接触频率均大于12次/a。主要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粉尘(矽尘、电焊烟尘、其他粉尘)、噪声(多为高强度脉冲噪声)、振动、超声波(探伤)、氮氧化物(NO、NO2)和碳氧化物(CO、CO2)等有害气体、高处作业等,其中氮氧化物(NO、NO2)和碳氧化物(CO、CO2)来源于焊接和隧道内动植物体分解和空气。隧道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情况如表4所示。
2.1.2 劳动过程中的危害因素
隧道内工务、电务、供电三大线路作业场所的线路维护人员为白天8 h工作制,作业体力劳动强度均属于Ⅱ级强度体力劳动,但因作业方式的特殊性会出现强制性体位,易产生背痛、颈肩痛等工作相关性疾病。
2.1.3 生产环境的危害因素
隧道内较阴冷潮湿,空气污浊,属于低氧、高湿、半封闭作业环境,仅依靠自然通风但通风效果不佳,有毒有害气体和有害粉尘聚集不易散发,夏天有虫叮咬危险、冬天湿冷等因素使隧道维护作业场所的作业环境条件较差。
表4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
2.2 作业场所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情况
该铁路隧道作业场所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2.3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特征
该铁路隧道内作业场所对从业人员健康产生危害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粉尘、氮氧化物、碳氧化物、低氧、噪声、振动、紫外线、高湿度、病媒蚊虫等,易引起职业伤害和职业病及工作有关疾病的发生。主要健康影响如表6所示。
2.4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风险控制效果评估
采用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指数模型对该铁路隧道内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健康风险控制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除隧道内工务、电务、供电三大线路作业场所的维护人员接触其他粉尘、CO2,以及工务维护人员接触电焊烟尘作业岗位无危害外,三大线路作业场所维护人员接触的噪声均为轻中度危害,接触的氮氧化物(NO、NO2)均为轻度危害,接触的CO 均为中高度危害,工务线路维护人员接触的矽尘作业为轻中高度危害。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结果见表7。
3 结论与建议
3.1 调查结论
本次调查显示,该铁路隧道作业场所为流动作业场所,所在地地处海洋性气候,湿度比较高,隧道内属于低氧、高湿、半封闭作业环境,涉及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化学、物理和生物三大因素,其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和数量虽然不多,但会对作业场所维护作业人员健康带来潜在危害和影响,不仅有生产环境中职业病危害因素、劳动过程中作业方式及作业环境因素影响,而且存在多因素联合作用。该铁路隧道内维护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动态检测结果显示,除电焊烟尘、氮氧化物及碳氧化物均符合外,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符合率偏低,主要原因在于作业场所是半封闭场所,为有限空间、自然通风不良,不利于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扩散或强度减弱,同时低氧作业环境也容易降低体力和脑力劳动能力,即降低劳动效率[23]。
3.2 风险评估结果
风险指数评估模型综合考虑了健康效应、暴露情况和作业条件,其意义在于通过风险识别找出职业病危害风险源,是对职业暴露健康风险等级及突发性事故风险概率、事故发生后果的预测和评价,为寻找对策以便减少危害影响提供科学依据,并在各行各业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中得到广泛的应用[24]。本次应用职业病危害风险指数评估模型对该铁路隧道内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健康风险控制效果进行评估,显示隧道内工务、电务、供电三大线路作业场所的维护人员接触其他粉尘、CO2因素和工务线路维护人员接触电焊烟尘作业岗位无危害外,三大线路作业场所维护人员接触的噪声作业岗位均为轻中度危害,接触的氮氧化物(NO、NO2)均为轻度危害,接触的CO 均为中高度危害,工务线路维护人员接触的矽尘作业岗位为轻中高度危害。分析原因在于无通风防尘排毒设施、防护用品使用率不高、铁路隧道作业场所从业人员个人保护意识较差、职业卫生管理薄弱等。三大线路作业场所维护人员接触噪声和CO 作业岗位、工务线路维护人员接触矽尘作业岗位危害程度严重,应重点监控。
表6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特征
表7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结果
3.3 有关建议
基于该铁路隧道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风险特征,对重点监控岗位应采取科学综合防控措施,如积极采取相应的工程防护措施[24],注重生产环境监测,强化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使用[25],高处作业防滑、防坠落,轨道维护作业局部防尘、防噪、减振[26]、超声波探伤防护、防紫外线损伤、防蚊虫叮咬、配备有毒有害气体报警器、检测隧道作业场所氧气含量、潮湿环境配备防湿的橡胶工作服。同时,强化职业卫生管理,合理调整劳动作业时间,缩短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时间[27-28],减少或避开不良气象条件作业,加大自动机械化作业降低劳动强度和减少职业病危害,完善应急救援设施及措施[29],加强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知识培训[30]、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技能培训,提高铁路隧道作业场所从业人员健康保护技能水平;严格执行职业健康监护制度[27],定期开展铁路隧道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其维护作业人员职业健康体检工作[31]等措施,以利于预防或消除职业伤害、避免职业病的发生。
4 结束语
铁路隧道作业场所线路维护作业是一项比较特殊的作业,属于半封闭作业场所作业即有限空间作业,作业场所作业环境较差,应严格按照《铁路隧道运营通风设计规范》(TB 10068—2010)[32]规定要求设置机械通风设施或隧道旁洞侧窗,以利于铁路隧道维护作业前通风除尘排毒,提高和改善隧道作业环境空气质量[33],预防或杜绝职业中毒和职业病的发生,保护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更好地服务于铁路运输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