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网考”模式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0-05-14杨博宁
杨博宁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28)
0 引言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高级语言程序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随着微博、云端平台等现代化信息数据共享平台的发展,微课视频成为了提供教改资源的主要渠道,并受到教育部门以及国内教师的重点关注。网考又称网络线上考试,是指教师采用线上教学时,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当堂检测的试卷。线上考试的每一个模块均受到严格的时间控制,采用计算机计时方式,规定每到题的答题时间,时间一到就会自动跳转下一题。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技术信息化、网络工程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基础课程。该课程以培养学生们的计算机基础编辑代码能力为主,教授如何通过计算机编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是对于大部分初学者来说,这种课程还是存在一定难度。为此,需要进行教育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结合教育市场调查数据,大部分高校已经针对该课程实施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1]。例如,部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接受能力较差,无法与教育部门提供的教学大纲步调保持一致,而且受到该课程教学任务量大,课时少的影响,授课教师无法有效的开展针对性教学;课程中碎片化知识点较多,授课教师往往会长时间重复重点知识,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厌倦心理,降低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课程安排中缺少实践环节,课程内容与社会行业发展脱轨,学生与社会需求岗位相差较大。基于此,本文对基于“微课”+“网考”模式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并给出了具体实施方案,以便提高教学效果。
1 基于“微课”+“网考”模式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针对以上的问题,结合当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将基于“微课”+“网考”背景,从四个方面对如何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分析。
1.1 完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体系
整合计算机语言在市场的应用趋势,依照高校教学现状,搭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体系框架[2]。如下表1所示。
表1 课程框架
分析表1可知,整个体系分为了3大类课程,分别是基础课题、专业必修课题以及创新课题。其中,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公共基础、PS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库应用基础、动态网页制作等。专业必修课题包括C++编程技术、C#语言、JAVA语言、3D MAX技术、网页构建及管理、SPSS技术以及局域网搭建。同时,增加了CAD绘图技术、编程调试以及FLASH动画制作等创新课题,丰富了课程的内容,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根据上述表1所述信息,教师们可以设计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合理安排不同课程占比课时,同时在课程安排中,穿插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学,树立学生对该课程的正确认知,有助于学生了解语言方面知识在计算机市场的发展历史,整合课程内容与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2 规划课程教学目标
结合上述的教学课程,从教学目标层面开展研究。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课改的前提条件。因此,对课程中关键内容进行有效的分解,细化重点难点知识十分重要。
在课程开展前期,教师队伍可采用市场调研的方式,掌握企业在市场内的发展动向,分析学生在企业中需要掌握的技术,整合教学内容与市场先进技术,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设计课程总体教学目标及课程分目标,制作微课视频上传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让学生初步了解教学课程的基础教学任务。根据学生的就业规划,针对性的给出不同的学生自主学习清单[3]。利用课下时间引导学生下载相关的微课视频,增设学生与教师直接交流的窗口,使学生们能够直接与教师交流在预习中存在疑问点,以此完善教师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分配。从技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情感表达三个方面,提供学生充足的学习资源。采用上述设定教学目标的方式有助于教师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进而根据学生学习趋向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目标[4]。结合学生预习情况,实施网考模式,让学生及时发现自主学习中自身存在的不足,提高课改的教学效果。
1.3 引入“1+1+1”式课程教学方法
课堂是学习活动发生的主要场所,作为课改教学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教师应转换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知识灌输者的身份,将课堂作为学生能力自主发挥的平台,提供学生表达发言的机会,尊重每个学生个性化意识。以此,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按照国家教育标准划分成课前调研、课中讨论、课后考核三个主要部分。课前调研专题由教师在课前平台上提出,学生可通过使用互联网查阅资料或通过其他渠道准备专题研讨材料,课前由教师模拟教学环境,划分讨论小组,设定小组不同的课程调研方向[5]。鼓励学生在课前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提出自身调研点,进而起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作用。
在课程学习中,整合每堂课重点知识,以微课视频或市场运营真实案例引出课程教学内容,提供学生创新能力发挥场所,促进学生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向教师提出问题,设置课堂奖励机制,并将学生学习成果作为后期评价学生的关键指标[6]。在课程结束后,由教师给出下一课程的教学研讨方向,并针对当堂课教学重点,对关键教学内容实施统一化整理,提供学生课下复习资料的同时,营造相对良好的学生学习氛围。
1.4 增设自主实践教学课程
自主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应用技术的关键。一方面,可验证课堂学习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提升学生技能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学生必须在实际中使用计算机编译程序,才能了解自身学习的薄弱点。为此,下述将结合校企合作教学制度在高校课改中的应用,基于“微课”+“网考”模式背景下,开展自主实践教学课程的研究。其一,引入企业生产项目,提供课程改革资源,分配学生项目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到企业项目生产中,让学生了解行业生产文化及项目研发流程,采用大数据技术分析设计项目成果在市场发行中潜在的风险。其二,开放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由教师带领学生到专业实验室中上机培训,模拟实际企业的工作环境,设定学生感兴趣的综合性项目,划分计算机软件开发层次,侧重于对学生编程语言能力的培养,辅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其三,搭建模拟实践平台,获取多渠道市场发展数据,根据学生学习的历史数据,随机为学生模拟高级语言编程项目,依照网考模式提供学生实践环境,培养学生高级语言编程能力,完善课改内容。
2 教学实践
根据上述开展的课程改革研究,以教育市场内某计算机高职院校作为改革研究对象,分析上述提出措施在学生学习中取得的效果。选取600人作为实验样本,每组各300人,采用传统模式与改革后模式进行教学实验,实验周期为60天,获得各个指标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模式下各个指标结果
相关指标有:学习兴趣:进行课外自主学习的比例;实践能力:给出实验项目,能够完成项目编码的学生比例;考试成绩:各组300名学生考试成绩的平均分。
根据表2可知,改革后模式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有80%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项目,考试成绩平均分也达87分,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因为在可开展课改期间,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学习兴趣,超过90%的学生表示在后期的学习活动中,会严格按照教师规划的学习模式,调整自身的学习现状。经过整合的课程内容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了解,进而树立了对该行业的正确认知。对于课程中的综合性知识点掌握的更加透彻,并具备了基础的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为后续其它学科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课改实施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建设,有效的提升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参与意识,提供了学生自我发挥广阔的平台,使学生在开展专业学习过程中发掘自身的兴趣爱好,被动学习模式转换成主动学习模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而起到了提升学习主动性的作用,规范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且,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提供了学生与教师直接交流的渠道,不但满足了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同时有利于教师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进而教师可结合行业在市场的发展趋势,有针对性的开展课程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了学生与社会需求岗位的适配程度,提升了学生对外交流能力,促进了市场产业与教学两者之间的融合,为学生后期就业奠定基础。
3 结语
基于计算机行业在市场的发展、多媒体化教学工具在课改中的应用,本文从4个方面,开展了基于“微课”+“网考”模式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根据提出的课改措施,分析课改实施后的教学效果。
尽管本文的研究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后期的教学活动开展中,仍需从多方面角度思考课改中潜在的问题,搭建信息化课程资源数据库,引入云计算处理方式,整合多渠道教学资源,提升教学内容与市场发展的同向性,促进教育市场的发展,为信息技术行业提供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