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驱动下采购管理专业量化分析类课程建设研究
2020-05-14刘若阳唐长虹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北京101149
刘若阳,唐长虹 (北京物资学院 物流学院,北京101149)
LIU Ruoyang, TANG Changhong (Logistic School, Beijing Wuzi University, Beijing 101149, China)
采购供应作为政府、企业等组织满足内部需求的主要途径,是组织运营管理的关键职能。同时也是市场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在社会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重要环节的衔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快速工业化、渐进市场化和全球信息化的现代化进程使得管理者逐渐认识到采购职能的重要性[1]。进入21 世纪后,随着企业供应链竞争意识的加剧,采购管理职能进一步与企业所有业务过程整合,成为衔接供应链上下游的重要环节,采购逐渐从面向交易的战术职能上升到面向增值的战略职能[2],采购已由原来的经济行为发展成为一种专业性、技术性和操作性要求较高的职业。然而,现有采购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结构性矛盾。
1 高级采购管理人才需求分析
1.1 经济全球化推动采购专业人才需求猛增
随着全球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全球供应链体系的逐步完善,采购职能在企业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企业对于采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张彤通过对北京市10 家企业抽样调查发现,未来3~5 年我国采购从业人员缺口将达到100 万至150万[3]。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以及跨境电商等新型交易业态的出现,使得我国在国际供应链系统中迅速成为全球采购中心、全球物流中心,更进一步加速了国内面向国际采购、工商企业采购、政府采购、电商采购等不同领域的人才需求。据统计,2018 年我国企业采购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1.37 万亿元①,其中,国有企业采购规模保守估计10~20 万亿元左右,占当年GDP 近33%;我国政府采购规模3.59 万亿元,同比增长11.7%,占全国财政支出和GDP 的比重分别为10.5%和4.0%。同时,我国企业采购电商市场迎来红利发展期,2019 年企业采购电商市场交易规模已经超过6 000 亿元,未来3 年企业采购电商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约为33.6%[4]。可以看出,我国对采购人才的需求与要求在量和质上都有了极大的增长和改变[5]。
1.2 新兴信息技术加速高级采购管理人才需求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企业供应链发展上升到智慧供应链新阶段。企业供应链与互联网、物联网等开始深度融合,企业内和企业间构建的集成系统,实现了供应链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6]。然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运用的关键意义不在于企业积累数据信息的多少,而在于企业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挖掘价值,从而进一步辅助企业优化决策[7]。大数据的影响不仅蔓延到各行各业,而且也涉及到企业各业务职能领域。采购作为企业内及企业间链接的重要环节,加强数据信息的处理能力和采购问题的分析建模能力对于优化企业采购策略有着极为重要作用,因此,衍生更多、更高端的具有数据分析、模型构建等量化分析和决策能力的高级采购供应人才需求。据调查,我国未来3~5 年高级国际化采购人才缺口预计在30 万至50 万左右[3],中、高层管理者的岗位职责开始侧重运用复杂的优化模型和量化分析技术来找出成本优化和采购业务需求之间的平衡点。
1.3 企业招聘细分出侧重技术性的不同采购职能
为进一步了解企业现有采购人才需求概况,本文通过相关网络技术获取互联网招聘信息来分析目前企业招聘采购相关职位及工作内容概况。目前国内企业除了直接在校园招聘外,很大比例通过相关网站进行社会招聘,鉴于企业为了提高招聘效率会将相同职位信息发布于不同的网络平台,本文使用八爪鱼数据采集器从国内某知名招聘网站(招聘信息相对全面、权威) 抓取了岗位地点位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共6 个超大城市的采购职位信息共13 008 条,经数据清洗保留有效信息8 570 条。根据采购管理中战略采购、项目采购和工厂采购的三层分类,对相应岗位、占比及岗位要求能力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可以看出目前企业采购相关岗位中,执行层(工厂采购) (岗位数占比66.9%) 仍占据一定的需求市场,但项目采购(23.6%) 和战略采购(1.4%) 岗位需求也呈现出发展趋势,如首席采购官等职位的出现;我国企业采购方式迅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企业采购岗位细分程度进一步丰富,如战略采购、供应商管理开发工程师、新品开发总监、供应链高级经理、买手等,且间接采购(2.3%)、服务采购(0.7%)、国际采购(4.1%) 等多种岗位类型开始出现;企业对采购从业者的要求也开始提高,采购经理对采购的管理也从商品扩大到外部资源及供应商的管理范围,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采购全局观及国际化视野,以及通过各种采购技巧获得成本降低成为采购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8],能力方面开始侧重技术性、分析性及优化决策性等要求,如战略采购层面对于数字采购、成本工作等,项目采购层面要求的价格分析预测、供应商评估选择、采购计划制定等,以及工厂采购对于采购成本的降低、供应商价格比较等。
表1 企业采购相关岗位设置及能力描述
2 我国采购管理专业建设及课程体系建设概况
2.1 我国高等院校采购管理专业建设起步较晚
我国采购管理本科教育起步较晚,20 世纪70 年代左右考虑计划经济环境,采购管理专业前身为物资管理;1993 年,物资管理专业被列入新修订的本科专业目录;从2002 年开始,北京物资学院国际化采购与供应(链) 课题组开始探索国际化采购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主张和教学实践[9];2010 年北京物资学院申请开办国内第一个采购管理专业;2012 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才正式确定在物流管理与工程下增设采购管理专业。
2.2 高等院校采购管理人才培养规模有待增加
截至到2019 年12 月,我国仅有8 所本科高等院校开设了采购管理专业,其余部分高校则是在物流管理、工商管理等相关专业开设了采购管理方向的专业课程,但人才培养数量远远小于人才市场需求。虽然全国自学考试设置了采购与供应管理专业,但覆盖的范围和影响力比较有限;职业培训主要以职业资格认证为主,且职业资格证书种类较多,认证费用高昂,良莠不齐。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规模较小导致人才供给不足和采购管理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2.3 现有课程体系不能满足社会对量化分析能力要求
课程体系作为培养方案的主要实施载体,对于专业人才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高等院校采购管理专业主要起源于物资管理和工商管理方向,建设初期主要借鉴了世贸组织(International Trade Center, ITC) 及国外高校采购专业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发展近10 年,专业培养方案已经过2~3 轮正式修订,但主要课程体系并未进行本质调整,表现出以下特征:第一,现有专业课程体系基础课建设更多侧重“商业性”,即交易性和管理性;第二,现有学科基础课中所学的数学类基础课程与专业课衔接性较弱,使得学生出现“学无所用”的情况,导致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减弱;第三,师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工程师+商人”的采购管理岗位需求特征理解,也缺乏生动形象的案例教学法,学生缺乏在企业的实际操作训练等。随着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等快速发展,现有课程体系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偏差,促使采购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必须重视提升采购职能中的“工程性”和“规划性”方面的技能教育,加大工程教育技术的量化分析比重。
3 高等院校采购管理专业量化分析类课程设计思路
3.1 量化分析类课程设计原则
(1) 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和调整性原则。虽然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在一定时期内应稳定不变,但该段时期内经济社会、工程技术、科学文化方面的发展和进步要求在相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下,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充实和更新,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10]。
(2) 兼顾采购管理专业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原则。采购管理专业集成了管理学、经济学、理学、工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背景,具有典型的学科交叉性。传统的单一学科的知识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采购人才的要求,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设计和构建是一种必然趋势。
(3) 课程内容体系设计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原则。逻辑性表现为学科知识具有的特定结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等,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学习、掌握和运用知识。系统性表现为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知识点覆盖的全面性,它对于学生日后胜任本职工作以及知识的获取、更新和创造均具有重要的作用[10]。
(4) 专业学科知识发展的继承性和前沿性原则。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对学科专业整体的继承性。然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及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各种知识、信息资源不断创新和丰富,知识的内涵、功能和获取方式等都发生了大的变化,需要准确地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对课程体系进行及时补充[10]。
(5) 课程体系结构设计的层次性和模块化原则。层次化课程体系以专业知识为主线,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部分构成。模块化课程体系由若干个完整的课程模块构成,每一个模块又由若干门课程组成。应兼具“层次”+“模块”的结构对学生的共性和个性要求进行逐层的知识和能力培养[10]。
(6) 教学内容学分兼具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原则。现有专业量化分析类课程主要指的是《高等数学》、《运筹学》、《概率论》、《统计学》等数学类课程,课程教学较多是抽象的理论学习,不仅课程之间相对独立、缺乏联系,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与采购管理专业联系不密切,缺乏专业理论及实践操作内容设计。
3.2 课程体系框架结构设计
采购管理专业现有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了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课(专业基础和专业选修) 及实践环节,其中学科基础主要包括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有采购管理、供应战略管理、采购运作管理、采购谈判等。然而,由于现有专业基础课多侧重“商业性”,且数学类课程与专业课衔接性较弱,因此,本部分综合“管理型”+“技术型”培养目标,将专业技术类模块引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增加《采购博弈》、《采购模型与技术》和《智慧采购》等必修类课堂,同时增设《采购成本控制》、《采购品质管理》等选修类课程,作为学科基础课中数学类与专业类课程中的衔接,使得学生明确所学数学模型和方法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场景,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工程性”和“规划性”的技能培养,从而完善现有课程体系。如图1 所示,其中灰色部分即为量化分析类课程设计,从数学类基础课、量化类必修课和选修课体现出课程体系合理的层次性递进结构。
4 专业量化分析类课程实施措施及建议
(1) 加强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适应性研究。高校需不断结合现代经济、社会技术发展及社会需求状况,结合先进信息技术分析企业人才需求信息、经常性地组织高校之间的交流、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不断完善采购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缩小采购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2) 加强采购专业量化分析类教材的编写工作。教材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实施工具,可以促使专业知识体系不断凝练和完善。量化分析类课程作为新设课程模块,既衔接数学理论,同时兼顾专业应用场景,知识点具有较强综合性,因此需加强该类课程的教材编写工作、完善专业知识点。
(3) 加强具有量化专业背景的师资队伍建设。目前采购专业师资队伍主要侧重管理类专业背景,可以通过引进具有运筹学、统计学、信息技术类等专业背景师资,加强多学科师资队伍的交叉融合。
(4) 加强具有真实企业背景的教学案例设计。传统数学类量化分析课程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缺乏真实应用场景。专业量化分析类课程应加强企业真实案例积累,挖掘编制课程教学综合性案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注:①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912/818794.html。
图1 采购管理专业“管理型”+“技术型”课程体系设计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