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里的“神器”
2020-05-13程醉
程醉
《长安十二时辰》无疑是2019年非常火的电视剧。靖安司最终能解救长安城里的居民,不仅是因为正派人士足智多谋、努力铲奸除恶,而且是因为靖安司拥有多种“神器”。
靖安司大望楼vs信息指挥中心
望楼,顾名思义,指供瞭望的高楼。剧中的望楼有两种,一种是城内每隔300步就有一个的小望楼,另一种则是靖安司的大望楼。靖安司大望楼相当于整个望楼系统的枢纽,所有小望楼中人员观察到的情况、收集到的情报都被汇总至大望楼。然后,大望楼中人员分析信息,再向各个小望楼中人员下达具体指令。
这么看来,大望楼与我们现在各系统的信息指挥中心大同小异。信息指挥中心可支持人们进行突发事件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存储、危机判定、决策分析、命令部署、实时沟通、联动指挥、现场支持等。
在电视剧里,靖安司得名于“戡乱平镇曰靖,四方无事曰安”。不过,我悄悄地告诉你,靖安司这个部门在唐朝是不存在的,完全是作者杜撰的。
长安城小望楼vs天网工程
星罗棋布于长安城内的所有小望楼,高约八丈(1丈≈3.33米),能用于监控城内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小望楼人员招聘条件极其苛刻:首先,应聘者要视力强,远视眼的或可被优先录用;其次,应聘者要有深厚的绘画功底,过目不忘者尤受欢迎。因为,在当时,人们从望楼观察下方全凭肉眼看,“抓拍”只能手工画。
小望楼类似我们现在用的天网工程。天网工程是为了满足城市治安防控和城市管理需要,利用图像采集、传输、显示、控制软件和设备,对固定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和信息记录的视频监控系统。简单地说,小望楼中人员的双眼就类似如今街头的摄像头。
旗语、鼓声、灯光vs传输系统
我们今天通信所采用的传输系统是把语音、数据、图像信息转变成电信号,调制形成某种有利于传输的电磁波传送给对方,由对方再解调还原信息。按传输介质分类,传输系统可分为有线传输系统和无线传输系统。按传输信号的特征分类,传输系统又可分为模拟传输系统和数字传输系统。剧中靖安司用的旗语、鼓声、灯光,就是这个部门的信息传输系统。
旗语,用旗子通信的方式。人类很早就使用旗语。后来,旗语逐步发展完善,形成了国际信号旗系统,至今仍在使用。不过,作者虚构《长安十二时辰》的故事发生在天宝三年,也就是公元744年,至今,人类尚未发现有那个时候使用旗语的明确记载。
利用鼓声或其他声音通信,在我国历史悠久。古人打仗,“击鼓进军”,“鸣金收兵”。现在,我们仍然在利用声音传递信号,如中小学的铃声、车校的号声、汽车的喇叭声等。
剧中人在望楼上使用的夜间灯光通信办法,在古代确实算是“高大上”的技术。大望楼的灯箱分3排,每排有3个格子。小望楼的灯箱分两排,每排有6个格子。格子可以亮、暗,亮代表1,暗代表0,剧中人还可以用特定的方式表示其他个位数(2~9)、十位数、百位数。接收信号的一方依據亮灯的方式可得到数字,再对照密码本,就可以把数字翻译成文字。
大案牍术vs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是信息技术行业术语,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等特征。靖安司里的大案牍术就相当于现在的大数据技术。
在剧中,靖安司位于长安城内光德坊,临近京兆府(里面有整个长安城的档案),便于调用各种档案。靖安司中的徐宾,有出色的记忆力和办事能力,刻苦钻研术数,研究出了一套以查用档案数据为基础的处理事务的方法,即大案牍术。运用大案牍术,相关人员可以快速调查、破案、找人,甚至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预言未来。当然,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翻阅资料、搜集数据、推理演算等工作,全部依靠人工完成。在剧中,徐宾怀疑靖安司内部有奸细时,便使用大案牍术对嫌疑人进行调查,狼卫又焉能不败?
《长安十二时辰》中与当代高科技设备类似的设备还有很多,比如依靠水力运转、能模仿天体运行并能报时的水运浑天仪,堪比卫星定位系统的长安城立体模型等。虽然剧中有些装备并不真实存在,但是历史上大唐盛世的出现的确与当时科学技术的发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