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云分享:微习作课程研究的一条新路径

2020-05-13陆超

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信息化核心素养

陆超

【摘 要】 “微习作课程”是从生活的各个层面切入习作教学的各个领域,具有“信息化、云分享”等特点。当下流行的“图文创作类APP”、云空间与智慧队建等数字化手段是该课程的主要工具和推手;开发设计的“微习作”两大主题:“主题类”和“自由说”又充分关注到了由扶到放的教学规律。该课程体系完善、分享平台稳定、教学目标简明扼要,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打通学科壁垒、关注核心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 图文创作APP;微习作;信息化;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更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近几年来,笔者所在的学校以信息化建设为核心,推进素质教育再转型。例如智慧课堂中,ipad成为孩子学习的工具和老师的教学助手,又如“创客实验室”课程,智能小车、创意机器人、最强大脑等研究性学习课题更受学生的最爱。“智慧队建”也成长在肥沃的土壤里,每个班级有一个云空间、一个专属二维码,结合学校开展的少先队活动,记录活动过程。总而言之,创建未来教室,构建个性化学习环境已经成为潮流。在这样全员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的习作课程也不应该墨守成规,而是要转变思路,建立“互联网思维”,这是我们的最新思考。

基于以上认知,我们运用“图文创作类APP”,通过“留心观察——拍照记录——文字体悟”等方式实现学生的自主作文,激发写作兴趣、引导醉心真实。希望通过立足“微习作”,开发“课程组”的方式,解决习作难及学科整合的相关问题。

一、“微习作课程”之两条大路通罗马

微习作课程是立足于学生生活及学习,从微观层面切入习作教学各个领域的语言实践活动,具有课时的微化、目标的微化、内容的微化、支架的微化的特点。要达成微习作的目标,方式主要有两条,一条以“扶”为准则,称之为“主题式”,另一条以“放”为手段,称之为“自由说”。主题式微习作是课程的重点,也是课程设计的核心。

1.“主题式”微习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认为只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于是,在課堂上十分卖力地创设或实或虚、或喜或忧的情境,可学生并没有获得很好的情感体验,结果,写假人假事经历的“胡编式”作文、东摘西抄的“拼搏式”作文、全文照搬的“移植式”作文比比皆是。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希望借助微习作、图文创作APP等方式,改变学生对写作难的固有认知,积极构建“作文等于生活”的桥梁,使学生乐于写作、善于写作。在这样的诉求之下,主题式微习作课程应运而生。该课程的操作路径主要是“确定选题——观察——拍摄——配文”,文字在精不在多。首先,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确定选题,我们的选题很丰富、很开放,主要有窗外之声、中药学堂、行走家乡、昆虫档案、植迷课堂这五个板块。以“昆虫档案”中的一堂实践课——“学古人 养秋虫 ”为例,通过养蟋蟀、听虫鸣、读与秋虫相关的诗歌等方式,走进古人笔下的诗情与画意。在养秋虫的过程中,及时拍照记录,配图配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这一阶段的观察记录成果,最终通过云分享,让孩子获得最大的习作满足感。下图是我们设计的课程主题及课时目标。

2.“自由说”展个性

如果说主题式微习作是严谨的,有规定的课时目标、课程内容、呈现方式,那么自由说就是我们给学生的自由天地,它的灵感来自一个脱口秀节目,目的只有一个——发展习作个性。主要渠道有两“微”,一是微信,二是微博。当然,也不能是完全自由的,没有目的的练笔是无效的,可是框架太多,又没法展现自由的魅力,我们再三讨论,才确定了一条主线:秀出自我风采。具体路径是关注有特长或有爱好的孩子,鼓励他们发扬个性,将自己的微信或微博建设得有辨识度。比如:有一个学生对魔方特别感兴趣,那就通过拍摄魔方练习图片,并配文分析步骤,张扬个性;也有对恐龙特别感兴趣的学生,可以介绍恐龙信息。以上总总,主要以个性化空间建设为抓手、吸粉量多少为激励机制,彰显个性,让微习作为语言实践服务。

二、评价方式千万条,“信息化、云分享”是首条

对创作者来说,完成了作品,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自己的作品能被更多的人看,在微习作课程中,学生就是创作者,运用时下流行的图文创作APP、搭建分享平台,更能激发习作自信及习作成就感。图文创作APP是一种图文编辑的软件,具有发布图片、对图片添加文字描述、设置背景音乐、制作视频等功能。使用者可以在短时间内创作出一篇图文并茂的美文,既能转发,也能收藏,操作简单,学生喜闻乐见。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以信息化为评价方式,图文并茂为呈现方式,主要路径有四条:

1.“美篇”APP——记录成长点滴,留下生活素材

学会使用“美篇”,学生对生活素材变得“敏感”。学生可以及时拍下生活的精彩画面,用简短的文字发表感悟,留下习作素材。

2.“拾柒”APP——出一本自己的书,获得习作成就感

每个爱上写文章的人,都想出一本属于自己的书。我们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我们结合学生的体验,学习运用“拾柒”APP,结合主题式课程组的内容,及时记录观察,制成美文,出一本属于自己的书。

3.“班级公众号”——创设分享平台,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们的习作课堂普遍存在评价单一、展示方式有限的问题。班级公众号中设置“每日推文”专栏,这个专栏可以发布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花絮,能增加同学的自信心,同时,借助学生的评论与转发,无形中拉近了同学们之间的距离,这也是生生互动评价交流的纽带。

4.“智慧队建”——我的“云空间”,我的“掌上”生活

“智慧队建”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信息化平台。班级专属二维码,能超越时间、跨越空间,将学生的生活点滴记录保存。依托“智慧队建”,我们创设多元评价平台,发动学生身边的力量,鼓励引导树立写作信心。

【参考文献】

[1]陈容好.小学高年级语文微习作教学实验研究[J].语文学习 2018(12):5—7.

[2]龚金花.微习作:儿童习作教学的范式转型[J].陕西教育,2015(10):23—27.

[3]程力.连接式教学在习作讲评教学中的应用——基于教育信息化的视角[J].考试与评价,2018(09):67—75.

猜你喜欢

信息化核心素养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2017年《农业信息化》1—12期总目录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