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提效率 整体推进促思维
2020-05-13阮淑萍
阮淑萍
摘 要 数学学科具有逻辑性思维、理性思维较强的特点,因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抵触情绪。由于数学理论知识的难以理解,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很难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学习。本文从问题导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的角度出发,以数学教材、生活经验和动手实践为载体,结合问题导学的设计原则,对问题导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做出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 问题导学;整体推进;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1-0141-02
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学科特点,对于初中生来说,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较难理解,如何学好数学并且加以致用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主要教学目标。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应用问题导学进行,不仅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课堂主动参与性,更是可以让学生的探究意识、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多方面数学必备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真正的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问题导学在初中数学中的作用
(一)激发学习兴趣,激活数学课堂
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的过程中依旧采取传统教学模式——“填鸭式”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还有很多,这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难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更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赖数学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应用问题导学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激活数学课堂,让学生在数学堂上学习到真正有用的数学知识。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在数学课堂上教师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保持对数学知识探究的不竭动力,并且能够让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二)构建知识体系,培养数学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育阶段,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体系才能够帮助学生在今后数学学习中更胜一筹。将问题导学融入初中数学的课堂环节,教师可以借助问题的形式,将前后的知识点联系到一起,让学生形成联想记忆,从而建构知识体系。并且,教师还可以通过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度,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增加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数学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解题效率和解题正确率,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得到大步提高,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魅力。
(三)尊重学生主体,提升教学质量
问题导学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问题来进行引导,通过问题向学生展示课本中的知识点,让学生主动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一个开放式的课堂,让学生能够紧紧的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并且发散思维进行问题的探究。问题导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于知识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思考能力,十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最终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师能够深入的研读教材,将数学教材上的核心知识点展示给学生,有助于学生的知识理解,更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思路。
二、问题导学设计的原则
(一)针对性和生活性
针对性主要是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针对学生的知识薄弱点进行针对性的问题设计。因为问题导学是课堂导入的前置环节,问题能否针对学生弱点进行设计,将会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当结合教材上的教学内容来进行问题导学的设计,将契合度最好的知识点纳入到导入问题中,最大化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学习,这样不仅仅保障问题具有高度的针对性,还能够帮助学生查缺补漏,补足自身的知识体系,
生活性主要是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将生活情境融入到数学课堂上,这样不仅仅能够降低学生数学知识的陌生感,更是可以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进行问题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探究欲望。生活性还体现在教师应当积极地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各项数学问题,将具体的数学问题生活化,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
(二)创新性和思维性
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创新能力是学生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更应当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导学创新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模式的创新。问题导学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但是教师更应当在这一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进行创新,这样不仅仅能够将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二,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问题导学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提升,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感受到创新思维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思维性主要是指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当具备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思想,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很难在所有学习的过程中养成正确的數学思维。因此教师应当应用问题导学的思维性特点来帮助学生培养自身的数学思维,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让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步骤,真正的实现对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思想的培养提升。
三、问题导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依托数学教材,优化问题设计
问题导学的关键就是问题的设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第一,积极的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来设计一些针对性的教学问题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难发现设计问题的科学与否和提出问题的方式都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只有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设计出新颖而独特的问题。第二,在引入新知时,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主动性,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
案例1 在浙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1.2数轴”这一节的教学过程中,关于数轴概念的引出,准备了如下设计: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12,回答下将下列问题:(见书本)
师生一起完成后,教师继续问
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下列数吗?-5、10、0、-20、30、55。
学生很快找到并完成。
师:你能给这些数分分类吗?
生1:正数、负数和零。
生2:正整数、负整数和零。
……
师:观察它们在温度计上的位置,你有什么发现?
生1:正数在上面,负数在下面。
生2:正数都在零的上面,负数都在零的下面。
师:同学们非常棒,零很重要,就像一个中间人,它把正数和负数分到了上下两边,让我们一看就知道谁正谁负。如果要你找120和-100,你能找到吗?
生1:不能。
生2:把温度计做长点。
……
师:做多少长呢?你能找出300、1000、10000吗?
师生通做讨论得出单位刻度规定。
师:如果我把温度计横放,左边是表示的是正数还是负数?
生1:右边为正,左边为负。
生2:左边为正,右边为负。
师: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所以我们要作统一的规定。
……
师:通过上述讨论,你们觉得我要在一条直线上找到200,必须要满足哪些条件呢?从而引出数轴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书本教材原有问题为引,对问题进一步细化和引导,最后引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这三个要素是教师通过问题的引领一步步让学生感受到重要性慢慢得出,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上(温度计)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教师充分结合教科书,对数学问题进行合理设计和引领,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的背景和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加强对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习兴趣。
(二)运用多元手段,针对问题设计
信息技术和教育行业的深度融合给初中数学教师带来的一大优势就是极大的丰富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多元手段的应用:第一,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设置一些具有针对性和探究价值较强的导学问题,并且紧紧的围绕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地体现出数学课堂的教学重点。第二,通过结合生活化内容进行针对性设计问题。不仅仅能够为学生减负,还能够让学生逐步的理解知识,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
案例2 在浙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6.3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播放了一个有关垃圾分类的宣传小视频后引入: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知道垃圾分类很重要,习总书记说“垃圾分类是一种新时尚。”那现在想知道我们班同学对垃圾分类知识掌握情况作一个了解,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1:考试。
生2:提问。
生3:做调查问卷。
……
师:老师手上一份有关垃圾分类的调查表,我们现场来完成。
3—5分钟后,教师让学生们互批得出分数,教师将分数段90—100,80—90……分数段统计到黑板上。
师:你们觉得我们班有关垃圾分类情况怎么样呢?
生:讨论……
师:这些数据这么多,看着太累了,我们可以通过画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来明晰。
引出课题:6.3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让学生对垃圾分类的认识更深刻,通过调查问题来引出课题,再能过实际数据画统计图,这样有趣的针对性的问题设计,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是让学生对数据调查,收集和整理更加深入的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体系的构建,渗透建模思想。
(三)学生动手实践,经历问题探究
教师应当在问题导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实践,将问题设计和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手能力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仅仅能够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夯实自身的数学基础,还能够帮助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培养其數学思维,实现问题导学对整个班级的数学素养的提升。
案例3 在浙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2.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等腰三角形有什么性质,教师可以每位同学发一张等腰三角形纸片,让学生动手,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等,让学生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质。教师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探究。
问题1:从边考虑,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问题2:从角考虑,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问题3:从底边上折痕考虑,又有什么特点?
问题4:延腰上中点和对角顶点折叠,两条折痕,有什么特点?
……
【设计意图】问题1很容易解决,问题2学生们能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发现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发现问题),如何证明角相等呢?引发学生思考(探究问题),通过折痕,学生很快能发现用全等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2的同时引发学生解决问题3,了解到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三线合一,为下节课作铺垫。问题4可作为一种课后探究,并引导学生两腰的高、两腰角平分线等,从而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整体的思维的提升。
四、结语
问题导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问题导学不仅仅能够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的数学思维去探究和解决问题,更是可以凸显数学教育的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就现阶段而言,问题导学已经广泛的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应当积极地创新完善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真正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北生.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践与思考[J].现代化教育,2016
[2]仪晓芹.问题导学法用于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究[J].数学教学,20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