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为错误行为负责,不能仅仅道歉
2020-05-13崖柏
崖柏
熊孩子对登门道歉习以为常,我行我素不知悔改
小智是一个8岁男孩,在居住的小区里非常有名,大家都叫他“玉面杀手”。“玉面”是说他长得帅,“杀手”是说他喜欢闯祸。他曾在中秋之夜把小区里用电线串联的灯笼弄短路,差点制造一场火灾;他曾用一根铁钉刮花十多辆私家车;他曾把粪便涂抹在同学家的大门锁孔上……最惊险的一次,他顺着阳台铁窗爬到三楼,把人家风干的腊肉偷下来喂流浪狗。
每次闯祸后,小智都爽快地承认,而且会在爸爸周先生的押解下登门道歉,态度十分诚恳,让人不忍再责怪他。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小智道歉归道歉,闯祸归闯祸,过不了几天就会再次闯祸,然后又是态度诚恳地登门道歉。
经不住邻居们的一再提醒,周先生不得不带小智找到我做心理咨询。
周先生气愤地说:“这孩子该不是混世魔王转世吧?天天闯祸,屡教不改!您给看看,他是不是得了多动症,或者有反社会倾向什么的。”
我倒是对小智爽快道歉的事感兴趣,就问小智:“你每次登门道歉,是你自愿的还是怕爸爸打你?”
小智严肃地回答:“是我自愿的,爸爸没有逼我。”
我问:“道歉之后呢?你还做了些什么?”
小智瞪圆了眼睛:“我都道歉了,他们应该原谅我,要不就是他们不对。”
我问:“如果别人给你添了麻烦,比如跑步的时候撞倒了你,你膝盖流了血,牙也磕掉了两颗,然后人家向你真诚道歉,你是不是也会原谅他?”
小智不假思索地回答:“那当然!人家说‘对不起,我必须说‘没关系。”
我继续引导:“如果你摔断了脊椎,瘫痪了,要一辈子坐轮椅呢?也是一句‘对不起就可以摆平的吗?”
小智犹豫了,转头看爸爸,没有得到提示,只好硬着头皮回答:“对,我会说没关系。算我倒霉。”看得出,他有点言不由衷。
为了满足周先生的要求,我给小智做了针对多动症和反社会倾向的心理测试。不出所料,小智一切正常。
用道歉来推卸责任,必然导致再次犯错
“您看,问题出在哪里呢?”单独沟通时,周先生问。
我问:“能不能透露一下,您带小智去邻居家道歉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周先生摘下眼镜,吹了两下又戴上,说:“愧疚。孩子给人家添了麻烦,做家长的肯定不好意思。另外,就是恨铁不成钢,恨不得踹孩子两脚!”
我说:“也就是说,小智闯祸让您焦虑了。您带他登门道歉,是符合社会规范、体现做人素质的行为。”
周先生补充道:“也是让小智看到闯祸的后果。”
我问:“后果就是道歉,道歉完了就没事了,对吗?”
周先生疑惑地看着我:“难道不是吗?”
我耐心地解释,他带小智登门道歉,是按成人标准要求孩子,明显不合适。小智并不真正理解道歉的意义,以为说句“对不起”就万事大吉了,对闯祸毫无歉意和愧疚,而且还有种逃避责任的意味。这样下去,必然导致他继续闯祸。
周先生问:“为什么他会认为只要道歉就万事大吉呢?”
我说:“那是从小礼貌教育太肤浅造成的。孩子从小被教育说‘对不起和‘没关系,却不教这两个词的深刻含意,导致许多孩子认为,别人说‘对不起,自己必须回答‘没关系,否则就是没礼貌,而自己做错了事,只要说‘对不起,对方就不能再追究,否则就是无理取闹。”
周先生说:“小智犯了错,我通常是首先要求他道歉,然后很仔细地告诉他究竟错在了哪里,为什么那样做是不对的。这样做还不够吗?”
我说:“当然不够。道歉只是表明态度,安抚受害者的情绪。闯祸的后果应当是承担责任。真正的悔过,是让小智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看到受害者受到的伤害,在内心反思自己的错误,并承担做错事的后果,最后还要想办法弥补与受害人的关系。”
我告诉周先生,12岁之前,孩子不会真正建立起道德感。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认为,孩子做出礼貌行为,是为了避免受到父母等成年人的惩罚,或者是为了博取家长欢心、得到物质奖励,而不是因为他真正理解了道德准则。换句话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并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家庭教育的重点应该是让孩子看到行为的后果,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周先生为难地说:“小智只是一个8岁的孩子,他能承担多大的责任?还不是我替他承担!”
我说:“孩子犯了错,家庭教育的重点应该是让孩子认识到他的行为造成了怎样的后果,更重要的是,必须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即使孩子年龄小,也要象征性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能说句‘对不起就完了。”
周先生说:“这样说,那我们做家长的就太难了。比如,小智在家玩花瓶,不听劝阻,结果把花瓶摔碎了。您说说看,我该怎么让他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出钱让他买个新花瓶赔偿给我吗?这太可笑了吧。”
我说:“小智打碎了花瓶,首先,您不必大发雷霆,更不能大打出手,要保持冷静。其次,您要保证小智的安全,避免他被花瓶碎片割伤。最后,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您要语气温和、态度坚决地要求小智把花瓶碎片收拾干净。您最好在一旁盯着他收拾,不收拾好就不许他离开,但不要帮忙。这样,他就会知道,下次要小心,否则要被强制劳动。强迫他收拾碎片,就是小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象征性劳动,必不可少。”
周先生问:“小智打碎邻居家的窗户玻璃,也让他收拾碎片吗?太危险了吧?”
我回答:“危险的事当然不能让小智独立完成,您可以陪他完成,您的责任是保护他的安全。另外,小智必须做些事对邻居进行赔偿,方式可以商量。比如,可以用零花钱直接支付窗户的修缮费,也可以按邻居的要求做些其他的事来替代,总之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周先生又问:“如果后果不可补偿呢?比如上周小智在小区里玩耍,因争夺秋千跟一个比他小两岁的男孩发生冲突,把对方胳膊弄伤了。当时,小智扔下一句‘对不起,然后没心没肺地继续玩秋千。人家父母找他论理,他一脸的若无其事,人家也拿他沒办法。”
我说:“碰到这样的事,您除了向对方家长道歉,承担医疗费和营养费外,还应该带着小智看对方流血的伤口,让小智旁观对方接受治疗的全过程。这样,小智就知道自己的鲁莽给别人造成了多大的痛苦。他此时的道歉才是发自内心的,您随后的教育才能真正起作用。”
“想不到,小小的道歉居然有这么大的学问。”周先生由衷地感慨,“看来,做家长的要不断学习啊!”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