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2020-05-13王丹丹

西部学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供给文化发展

摘要: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需求方与供给方这对矛盾日趋显现。解决主要矛盾的基本途径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强力发展实体经济,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资料的高质量需求;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平衡社会发展,拓展人民群众全面自由发展的空间;三、加强文化和意识形态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高品质需求;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美丽环境和身心健康的精细化需求。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平衡不充分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4-0027-03

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新的历史定位,同时也是人民需求的心愿目标,需要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发展维度的平衡且充分,以供给结构改革为主线,在平衡充分发展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矛盾转化,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地发展。

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及其特点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如涅槃重生,在磨难打击中,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这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民实践的成果。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新时代,新的历史定位,新的发展起点要求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的思想及发展战略。

(一)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矛盾是促进事物发展的强大动力。在诸多矛盾中,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轨迹,在同一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发展性质。我国近70年的社会发展,社会主要矛盾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党执政历史上,对社会发展矛盾的明确把握提出了三次。中国共产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提出,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和当前的经济文化发展不能满足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并指出解决的方法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第二次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攻克的方法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但过度强调发展经济导致其他领域失衡的问题也愈演愈烈。第三次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破解制约因素的主线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证高质量,多层次的供给上,防范不同阶层的差距。

(二)新时代主要矛盾的特点

当前,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已显著提高,符合实际国情重新进行历史定位很有必要。人民的需求也出现多层次和多结构的变化,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无法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1.社会发展不充分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程度也没有变。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矛盾中保持度的平衡,在平衡中突破质的飞跃。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但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仍然有不充分的现象。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2]这里的“两个绝不会”与我国现阶段的“两个不变”与共产主义和中国梦的实现在规律上是一致的,新时代中国的长征路任重而道远,共产主义社会远大而现实,我们要认清现实,脚踏实地,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坚持党的领导,以人为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做好供给侧的结构改革工作。

2.社会发展不平衡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也存在不平衡的情况,不平衡的发展结果既有自然原因,也有政策导向不合理造成的。“发展”不仅是指生产力、经济的发展,还包括社会、个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生产力、经济的发展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片面发展的情况。新的社会主要矛盾要求:“美好”不只是追求经济、政治、文化、公平、民主等,更体现了人民对全面自由的向往。新时代,美好生活需求不是对物质的绝对痴迷,也不是人民的空想,是有具体目标的,比如对政治、生态、社会保障等等方面的需求增长。

3.人民需求多元化

转变后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的主体是人民,现阶段,人民的需要呈现多元化趋势,不仅仅是基础的物质文化,还包括民主、公平、正义、自由、环境、医疗、社保、教育等多维度、多层次的需要。党和政府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不断剖析社会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及时转变思想路线,以人为本,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在矛盾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在度中保证质的飞跃,不断为人民发展谋福祉。

二、新时代主要矛盾的“需求侧”方面

新时代主要矛盾的需求侧主要体现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物质资料的高质量需求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富裕后将消费的眼光投向了国际市场,大宗基础物质资料的消费下降,高质高档的消费日趋攀升,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海外购迅猛增加,出境消费的类型往往是高质量、高品质的享受型消费。

(二)对精神文化的高品位需求

在物质资料相对丰富的新时代,人民对文化的需求不仅高速增长,而且鉴赏水平也直线上升。相对于进口的电影大片,国人也在尝试自己拍摄高质量的影片;人民不仅仅满足于现成的文娱播报,更是高成本投资购买摄像设备,满足文化思想呈现的主导欲;随着基础设施的建设,公共交通的便捷,现代媒体的宣传,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已是常态;国外休闲度假也不再像過去那般困难,开眼看世界,看的不仅仅是科技,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感受自由,在不同气候地区享受阳光也是一种消费状态,我国旅游消费也呈现高端化趋势。

(三)对身心健康的高精需求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们不再担忧吃饱穿暖,更加关注身心健康,对健康美丽的关注度逐渐上升。医疗方面的消费不断增加,在城市,每年例行体检必不可少,人们除了寄希望于医院的防范治疗,养生意识也越来越高。还有,健身活动也在各个群体活跃起来。据统计,2016年我国保持健身习惯的人数已超过660万人。种种现象都展示了人民对健康体魄的强烈需求,更加注重细微的品质生活,形成了社会提供便利,人们回报社会的良性循环。

(四)对生态环境和谐的需求

人们不仅注重自身直接或间接摄入的生态要求,更在意周围的生态环境对身心的影响。对于自身需要摄入的产品,食物追求天然有机,小孩玩具无毒无害,衣服要纯棉或者对皮肤没有伤害的材质,室内的甲醛含量必须在合理的范围,甚至更低。人们向往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原始自然生态环境更是与日俱增。

三、新时代主要矛盾的“供给侧”方面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供给侧体现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成果。其表现形式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仅城乡、区域、人群之间的收入差异严峻,而且,我国居民的人均收入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也有很大差距,严重阻碍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完成。需求供给不充分,投资消费比重不合理,投资远远高于消费,创新产业的投资比重少,知名品牌,优质产品少之又少,非刚需产品积压,产能过剩现象严重。

(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教育普及率低。除去义务教育阶段的免费,幼儿园和高中阶段的入学率低。中等职业学校的师生比例低于高等教育,不利于我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研发能力弱,阻碍“智慧强国”的建设。医疗卫生体系不健全,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相比较过于拥挤,东西部地区医疗配备严重不协调。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完善,城乡、区域均有较大差距。

(三)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严峻,文化产业园的分布,文化单位的数量,从事文化的工作者,从东部向西部都依次呈递减的趋势。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文化产业创造的价值低。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完善不充分

不同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破坏的程度上有较大差异;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农村的那片净土逐渐被污染。开放是一把双刃剑,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付出了生态破坏的代价,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加剧。

美好生活是人民的期待,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主要制约因素,正确认识矛盾,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解决矛盾是党和国家对人民应有的态度和必须完成的高质量任務。优化结构和增加供给是解决矛盾的一剂良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新时代人民的要求。

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人民的需要决定生产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说明还要发展生产力,但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供给的主体是市场,改革的力量是政府,结构对应的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高质量、多角度追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满足人民需求的主要供给者是市场,为人民提供有价值的商品和服务,满足不同阶层不同阶段人们的需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供给是“处在市场上的商品,或者能提供给市场的商品”“一方面,消耗在一种社会物品上的社会劳动的总量……和另一方面,社会化要求用这种特定物品来满足的需要的规模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而只是偶然的联系”。[3]207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全方位、多角度、纵横结合的大调整,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多元化、多层次、高质量的需求。

(一)强力发展实体经济,满足高质量需求

新时代,新机遇,制造业转型升级既要满足人民对高质量,高层次产品的需求,也要尊重市场规律,时刻关注市场波动。在发展实体经济的升级和振兴的同时,也要积极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继承经典的工匠精神,抛弃陈旧的思维。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必须做好宏观调控,过剩产能的处理要合法、合理、环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针对性的停止低端、低附加值的供给,发展一带一路策略,科学合理地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其次,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的美好需要得不到满足,在市场经济中,无论是商品或服务,都是人的价值体现,在商品的交换过程中,价值也发生了转移。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关键是人的发展,思想的发展。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要平衡充分解放人的思想,生产者要换位思考,充分理解消费者需求,遵循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法则。

(二)平衡社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与经济不平衡发展相比较,社会均衡发展更重要,不患寡而患不均,衣食足,仓廪实,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稳定压倒一切,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不断深化区域协调发展,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统筹联合发展。高校主体从东部地区迁移至中西部地区,带动当地的教育、经济、人文的发展;提高西部地区的医疗卫生供给,在当地开展专业医学培训机构;鼓励民营医院的建设,增加基础设施,在保证医疗水平的同时,增加就业;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维护社会稳定。其次,加快新农村建设,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生态宜居、休闲度假的农村经济,培育有机生态农产品,在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基础上,增加村民的收入。政府应积极建设基础设施,均衡投资,加快农村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另外,利用新动能在社会方面的引领作用,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有机结合,在高端、智能、共享领域发挥优势,培育新的驱动力,解决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带动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加强文化意识形态建设

文化建设不仅关乎国家的软实力,更体现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倡导方面。建设文化强国,文化体制的改革至关重要。合理配置不同区域、城乡、群体之间的文化资源,不同所有制的文化企业地位平等,制造公平的文化竞争环境;发展不同的文化企业和产品,增强文化创新能力;增加国内薄弱产业资金的有效供给,打造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博物馆、展览馆提供有创意的文化产品,满足多层次,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和产品。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经济活动是破坏生态环境的主要杀手。在美丽生态建设过程中,对经济建设要严加管控,不能再以破坏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但也不能停止经济发展,增加考核方式方法,责任到人,依法治理。在预防新增破坏的同时,要加强对已破坏、污染的生态进行补救,不能放之任之,修复的过程要注意度的把握,过犹不及,尊重自然规律。提供更多的原生态产品给人民,每个城市的标签都应该是宜居。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的政治生态建设,科学发展,管控,修复,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是阻碍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法实现均衡充分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平衡需要不断突破,让矛盾转化,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平衡充分的发展只是我们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人们美好生活需要也是不断转化升华的,平衡不是停滞,需要了解矛盾,认识矛盾,解决矛盾,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王丹丹(1990—),女,汉族,重庆开州人,单位为重庆交通大学,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责任编辑:御夫)

猜你喜欢

供给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