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中小学教师教育培养对我国的启示

2020-05-13杜灵敏

西部学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教师资格资格考试师范生

摘要:德国完善的教育体制与发达的教育理念,使其在世界教育舞台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培养,对我国有重要启示:比如,严格教师教育招生,保证师范生优质来源;严格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加强实践,完善主辅修制度,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加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保障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等。

关键词:德国;教师教育;教育质量;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9.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4-0079-03

一、研究的缘起

教育强则国强,高水平的师资和高质量的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保障。而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教育质量的提高依赖于教师素质的提升。因此教师教育是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2018年3月28日,教育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委印发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教师〔2018〕2号),明确提出此次计划的目标是通过5年左右努力,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类专业,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健全,为我国教师教育的长期可持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教育质量”在最近五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越来越多的被提及,这证明教育质量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和2009年欧洲债务危机中,世界主要大国深陷经济衰退泥潭,而德国经济却一枝独秀,成为欧洲国家中受到影响最小的国家,在解决欧洲债务危机中发挥了领导者的作用。而且德国是制造业大国,拥有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制造业品牌,是享誉全球的工程师摇篮[1]。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德国完善的教育体制和发达的教育理念,为德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其经济发展、社会繁荣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德国中小学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

20世纪60年代末,受到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影响,同时也为了利用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优势更好地培养中小学师资,德国大力推进教师教育大学化的进程,师范学院逐步并入大学,或成为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2]。德国的教师教育模式根据培养过程,大致可分为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两个阶段。这其中,德国中小学教师职前阶段独特的培养模式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由于德国教师资格的获取需要通过两次国家统一的资格考试,因此职前阶段又可根据两次资格考试时间不同分为两个阶段的考核。第一阶段是修业阶段,该阶段要求所有的师范生在科学知识基础方面必须达到硕士水平;第二阶段是实习阶段,要求师范生在职业能力训练方面必须有18个月以上的集中实习期。而且只有在第一阶段结束时师范生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并顺利通过考核,才能进入第二阶段的实习,成为实习教师。此外在实习结束前,师范生还需要参加第二次教师资格考试,通过后才能真正获得中小学教师资格。

这是一种相当审慎的高质量培养模式,培养周期很长,通过率不高,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师范生的学术水平和职业能力。

(一)修业阶段

该阶段主要培养师范生的扎实的教学理论和丰富的学科知识。具体内容就是听课、学习老师授课、批改作业、管理学生的方法等,主要是为了了解学校教育的运行。在该阶段,师范生没有取得教师资格证,因此没有资格进行正式的教学。而完成这一系列要求的师范生,可以参加第一次国家统一的教师资格考试。考试内容包括四个月期限完成毕业论文、120分钟的书面考试、80分钟的试讲、短期见习四个方面[3]。

(二)实习阶段

实习阶段主要是培养师范生的执教能力。通过第一阶段考试的学生才能进入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学习。见习的时间长短在各州不同,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联邦政府才统一规定实习期限为2年。通常前一年半都是在培训机构进行试教、带班和学习研讨活动,后半年开始准备第二次的国家考试。主要包括上公开课、撰写教育理论的文章和涉及到主修专业、辅修专业及政治法则的3次口试等内容。只有通过第二次考试并成功被聘用才能成为正式教师,同时也是国家正式公务员,享受良好的待遇。通常正式教师的报酬比普通雇员的平均工资高1.5-2倍。但是据统计只有80%的实习教师能够通过考试[4]。

三、德国中小学教师教育的特征

(一)生源素质保障

德国中小学教师教育具有十分严格的招生标准,并非所有的中学毕业生都有资格报考师范专业,而且强调保持学术性与师范性并重的原则。教育部规定只有文理中学的毕业生才能报考。学术性主要体现在所有的教师教育生源都来自于文理中学[4](由学习素质好、有培养潜力的学生构成,强调严格的学术教育),其次在大学教育阶段,学生的理论学习也是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师范性表现不仅在大学教育阶段重视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而且在实习阶段,也要花费相当的时间进行教学方法和技巧的研修。这些都为德国中小学教师教育的实践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训练环境。

(二)科学的教师资格认证体系与合理的课程体系

德国教师资格证的获取非常规范而且严格。首先必须在综合性大学的师范教育专业进行为期3—4年的学习,而且要通过两次国家统一资格考试。但是国家统一考试的内容繁多,只有第一次国家资格考试成绩合格的并进行为期2年的教育实习,期间进行听课、教学方法学习和教育学科研讨等活动,才有资格参加第二次的国家资格考试。只有通过第二次考试才能顺利获取资格证书,成为正式的教师[4]。而且每年第二次的国家资格考试都有大约5%—10%的实习教师未通过,未通过的考生只有一次补考资格,还要延长实习时间。这种较为严谨和科学的资格认证制度体系,为德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有利于提高德国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德国中小学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主要由教师科学理论课程、专业课程、教师实习三部分构成。学习的时长主要取决于未来任教不同的种类和层次,从事初等教育、初级中等教育和高级中学教育的学生要修完与其层次相对应的学分。另外由于各州教育自治政策,不同的各类课程比重在不同的州也会有所不同。

(三)注重教师的执教能力与职业全过程培养

一方面,德国中小学教师教育为了提高教师执教能力,非常重视教育实践。德国的师范生大学阶段除了要完成大学修业阶段的理论和基础能力学习外还要进行一定时间的教育实习。而且两次国家资格考试的内容对执教能力的考察也有较大的分量。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外,还规定了两年的实习期,专门用来进行教育实践活动。在实习期间进行试教、带班和学习研讨活动,旨在训练学生扎实的执教能力。这一系列制度都为培养教师的执教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德国中小学教师培育注重从职前培养到在职培训的全过程培养。职前培养阶段主要注重培养教师教学知识与执教能力,职后培训阶段主要注重培养教师适应学校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这两个过程相辅相成,保证整个培养过程与教师的个人职业发展过程紧密结合,大大提高了师范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和适应能力。

(四)良好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保障

在德国,通过两次国家统一的教师资格考试并被聘用者正式成为教师,并且同时成为国家公务员,国家重视,社会地位就不言而喻了。而且具备合理的晋升制度,除了享受与政府公务员一样待遇和基本工资外,还享有职务津贴、地区补贴、生活补助、带薪假期和带薪培训等福利。而且据调查,德国教师的平均工资大约是普通工人的1.5—2倍,这种待遇水平使得德国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在发达国家中也处于前列。

四、德国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结合我国当前教师教育准入门槛低、缺乏科学合理的资格认证体系和培养课程体系、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不高等问题,德国科学有效的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无疑是给我国教师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榜样和明确的发展方向。具体来说,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严格教师教育招生,保证师范生优质来源

德国中小学教师教育专业生源质量较高,而且取得教师资格的过程要经历层层筛选,保证了其优质的师范生来源。而我国的现实情况却是,教师资格的获取比较轻松,资格考试报考条件规定比较松泛。而且由于我国特殊的高考制度,考生报考大学是按批次进行录取的,而能够进入第一批次招生的师范院校是很少的,一定程度上来说,高质量的生源不会为了选择成为师范生而放弃第一批次的志愿,其生源质量与德国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在德国,学生不需要在大学入学时就确定是否以教师为职业,而是在充分了解教师职业后再做决定,多给学生选择的机会来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而在我国,一旦选择了师范类学校,就很大程度意味着定向了将来的职业选择。因此有必要对报考师范类的学生进行考前面试和职业性测试,把那些真正热爱教师职业的学生选入师范类院校或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学习。此举将会帮助我们培养一批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的学生。

(二)严格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标准

德国的教师教育与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一样都采取大学培养的方法,教师学位的硕士化已经非常普遍了。近年来,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一些师范大学也进行了比如“4+X”学制的师范专业硕士课程,以提高师范生的学历水平[5]。

此外,德國师范生教师资格的获取必须经过两次国家统一考试,考试的内容形式多样,不仅包括基础教育学知识的笔试和面试,还需要当场撰写论文和其他教学知识的考试,而且在每年的第二次国家统一考试中,都有5%—10%的实习教师不能通过,而且只有一次补考机会。而在我国,教师的准入标准是非常低的,只要符合学历层次要求的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都具备报考教师资格证的资格,教师资格证的获取也是只要通过教育理论知识、学科知识等方面的笔试和试讲就能够获得,与德国相比,我国的教师资格证的获取显得有点轻松,并不能保障教师的质量。因此要想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一方面应严格教师资格认定标准,规范审批程序,提高准入标准;另一方面也要科学合理地规范培养体制。

(三)加强教育实践,完善主辅修制度,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1.加强教育实践

由于教育实践能有效地促进教学经验的转化和提高师范生的执教能力。德国中小学教师教育非常重视教育实践,德国的师范生在从事教师职业之前需要通过两次国家统一的资格考试,而且在大学阶段还要接受一定时间的教育实习,专门用来进行教育实践活动。而我国师范生的教育实习质量和效果,与德国相比相差甚远。我国的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时间一般是8—10周,还有的学校是6—8周,而且绝大多数的训练时间还达不到这种标准,教育实践大多流于形式,走个过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实习的中学迫于考试或者升学排名的压力,不愿意让实习生多上课;另一方面,实习生迫于就业压力,由于实习期间往往是找工作的黄金时间,很多学生不能安心教育实习。而且学校也缺乏相应的实习质量监督机制。因此我国应尽快制定全国性的教师教育管理条例,使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和实践有章可循。

2.坚持完善主辅修制度

德国的小学教师要求执教三门学科,中学教师要求执教两门学科。而我国长期实行一元学科教学制度,即学生在大学只学习一门任教学科,毕业后也只从事一门学科的教学任务。因此大部分师范生对于学科与相近学科的联系了解较少,造成教师综合素质不高,这对于培养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不利的。主辅修制度的实行有利于提升我国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借鉴德国的教师教育模式中的主辅修制度,有利于提高我国教师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加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教育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基础和核心。德国中小学教师教育专业的教育课程涵盖的种类丰富且比重合理。教育课程在所有课程中大概占20%—30%,内容涵盖有关教育的基本理论、哲学、管理学、心理学、技术学、法学等30多门科目。但我国的教育课程长期种类单一、内容陈旧乏味。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教育类课程种类比例有所提高,但是培养的质量不高,对学生的从教素质的培养没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因此为了有效地促进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从教知识和素质,加强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五)保障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德国的教师,也是国家公务员,享受良好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而且德国教师是终身制,工资大约是其他普通职员的1.5—2倍,享有带薪假期和带薪的培训期。而我国屡次发生诸如湖南娄底中学教师下跪事件,以及教师因管教学生与学生发生冲突时被撤职或者身亡的事件。虽然不可否认有些老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存在行为失当、情绪过激的现象,这些现象也理应予以管束,但是如果搞“情绪一刀切”对老师管束学生的行为进行过度处罚,最后可能会让越来越多的在岗老师感觉心寒。更严重的是,我們的教师职业甚至可能成为让大学生们望而却步的“高危职业”。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政府应加强立法,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和制度保障,以此来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纪尧姆·杜瓦尔.德国模式为什么看起来更成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2]刘江岳,许庆豫.新学位体制下德国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特点[J].外国教育研究,2015(12).

[3]王建平.德国中小学教师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6(3).

[4]樊红.德国中小学教师培养与发展模式及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9(11).

[5]蒋培红.德国职前教师教育体系改革的特点及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07(5).

作者简介:杜灵敏(1994—),女,汉族,河南省新蔡县人,单位为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李直)

猜你喜欢

教师资格资格考试师范生
湖南省2021年教师资格认定时间确定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在即
城市郊狼资格考试
陕西: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与认定分离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2015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初级资格考试情况统计表
2015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级资格考试情况统计表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教师资格将打破终身制 明年起教师资格全国统考,实行定期注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