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唱古诗品意韵 乐意浓浓诗悠悠
2020-05-13李镝
李镝
【摘要】吟唱古诗词歌曲,是少年儿童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一扇窗口。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古诗词歌曲,在该类体裁作品不足的现状条件下,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探究古诗词歌曲的“教”与“学”。
【关键词】古诗词歌曲 诗性激发 拓展创作
在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长河中,“古诗词”承载着中国美学的独特意韵,镌刻下灿烂的华夏文明。从祖先动人的诗歌集成《诗经》中继承衣钵,中国古诗词的发展走过一段“诗乐一体、相得益彰”的阶段,而后二者渐趋分离,一种新的创作形式——为诗词谱曲,登上历史舞台并一直沿袭至今。
吟唱古诗词歌曲,是少年儿童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一扇窗口。面对好诗今犹在的丰厚财富,触动笔者将研究视野聚焦身边的资源——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收录的古诗词歌曲,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探究古诗词歌曲的“教”与“学”。
一、审视:小学音乐教材中古诗词歌曲的“缺失”现象
教材,是教师展开日常课堂教學的依据。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坚持认为:“教材的好坏对于教学是极其重要的,一代又一代的教师应始终用一种批判的眼光去选择歌曲.看待教材,只有最好的音乐才能用于教育。”教育无小事,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必须在充分考量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细致的甄选。从儿童通过语文课教学所掌握的为数不少的古诗篇目,反观音乐教材中的古诗词歌曲,笔者看到的是:古诗词歌曲在数量上严重不足。
小学古诗词歌曲多集中于中年段,与普通儿童歌曲不同,古诗词歌曲因自身句法的精炼、押韵,具有独特的音律之美。苏教版音乐教材择取的古诗词歌曲兼有五言和七言,读解这些诗句,如《游子吟》传达的对母亲深深的爱与感激之情、《小儿垂钓》散发的怡然自得的生活气息、《长歌行》蕴藏的珍惜青春年华切莫虚度光阴的哲理性内涵等,皆在诗词文本上体现出作者基于儿童情绪、认知的缜密思考。尽管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古诗词歌曲数量较少,但曲调大多出自擅长写作这一类体裁歌曲的名家之手,如谷建芬、廖乃雄、戴于吾。因此,作品的质量多为同类型古诗词歌曲中的上乘之作。
作曲家在共性创作手法的基础上,因其“个性与风格”让作品独具一格。谷建芬擅用一字一音令旋律更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戴于吾偏爱的一字多音、诗句尾字长音终止,把歌曲带入了意犹未尽的民族意韵。面对诗韵悠悠的古诗词歌曲,课堂上我们应怎样尊重诗性,给予学生意境之美的通感体验呢?
二、思考:小学音乐教材中古诗词歌曲的“诗性”激发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以形成良好的音乐感受力。那么,古诗词歌曲的教学,将如何诉诸“多种形式”?笔者以为,从古诗自身的韵味出发,找寻教学的突破口,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品味“诗性”。
1.律动为先,感受“诗韵”
律动教学,是一种将音乐学习和身体运动结合起来,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和理解,培养与发展学生对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的教学方法。古诗词歌曲的律动教学,能否从诗人即兴吟诗的步态出发,让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发挥想象,穿越古今,感受诗韵呢?
以《读唐诗》一课为例,笔者曾聆听过一节优秀的教学公开课。授课者跳出读诗的思维,在课的一开始向学生抛出问题:你能想象古代诗人在吟诗诵读时是什么姿态吗?他们是怎么走路的?随即教师一边吟诗: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一边缓慢地在音乐声中绕圈踱步,同时邀请学生模仿诗人踱步姿态,与教师一起形成吟诗场面。学生在聆听音乐进行律动的过程中,既对古人吟诗状态有了情感上的共鸣与体会,也在短时间内解决了对歌曲四三拍韵律的感知。因此,对于古诗词歌曲教学中的“诗性”激发,不妨在充分聆听感受的基础之上,给学生留以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身体参与的律动,让诗韵流淌。
2.语感铺垫,读出“诗意”
柯达伊教学法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从母语的语调逐渐引入音乐音调,通过诵读诗句的句调和字调培养适合的语感,是唱好古诗词歌曲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往往有这样的体会:有些诗句往往晦涩难懂,尤其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生僻字更增添了他们理解诗句的难度。教师可利用出示格子谱、分割诗的节奏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找寻正确的诵读方式。如古诗《咏鹅》,教师可进行如下的节奏划分: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以诵读为基础的语感铺垫,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生僻字及合理断句等问题,同时亦能读出轻重缓急,诠释诗意。笔者以《小儿垂钓》一课为例,该诗的最后两句是: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显然,为了不惊动鱼儿,此时歌唱的声音应用力度记号“弱”来表达,但学生在歌唱过程中,常常大多满足于会唱歌曲,而难以有唱好的更进一步追求。倘若我们在演唱之前的诵读环节,即用符合诗歌意境的语感读出“生怕惊扰河中鱼”的情境,随之往后的歌唱教学自然会省去很多不必要的纠正与重复。
3.骨干旋律,唱出“诗性”
为了给古风意韵的古诗词歌曲找到与之匹配的旋律,中国作曲家多采用民族调式作为作品构成的“灵魂”,这样一来,以宫、商、角、徵、羽为正音,间或加偏音的六声、七声调式就会走进学生的视野。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笔者认为,教学的价值与魅力在于启迪学生自主发现,在内心埋下探究的“种子”。在多次听课过程中,笔者常常聆听到这样的教学语言:这首歌曲是由1,2,3,5,6五个音写成,它们是中国的五声调式。教师一句看似精辟的总结,却让学生只能粗浅表面地从教师的语言描述中知晓五声调式的音阶构成。然而,下面的课例却刷新了我们头脑中对如何向学生讲述五声调式的固有印象。
授课者从《游子吟》的旋律中,提取骨干旋律,加以二度创作并诞生如下音调:
4/4 3——— |5———|2———|5 ———|
6 6 6 —|3 3 3—|6—3 2 |2 —1 —1|
教師一边学着母亲穿针引线的模样,一边唱《游子吟》中的长音骨干旋律。在学生对教师的动作进行充分观察后演唱字母谱,此时五声性旋律以更加简洁明了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与穿针引线动作需要的轻柔悠长的感觉很好地契合了。接着,教师进一步追问学生:当由妈妈演唱的穿针引线的旋律向上时,游子的歌声音调怎样?学生在对比与亲身参与的演唱中,清晰地找到骨干旋律与游子音调的联系,勾勒出歌曲的旋律线条,唱出五声民族调式所营造的特有的“诗性”。
三、延伸:小学音乐教材中古诗词歌曲外的“拓展”创作
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体现了他的专业素养和个人修养,我们的教师是否可以将教学素材的选择视域放宽,找寻更多优秀的古诗词歌曲呢?2014年作曲家谷建芬创作的《新学堂歌》出版,学生们熟悉的古诗《春晓》《悯农》《登鹳雀楼》等被谱写成歌曲,成为可以吟唱的古诗词音乐作品。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小学音乐教材已有古诗词歌曲的基础上,适当地择取一些学生们耳熟能详的古诗歌曲创作,作为对教材的补充与延伸。
古诗词歌曲,不仅是作曲家的创作成果,更是学生开动脑筋、启迪智慧、展开音乐艺术创作的天地。笔者就曾尝试选取二年级学生语文课上正在学习的一首古诗《青松》作为素材,学生带着对《青松》文本已有的学习经验,从语文课堂进入音乐课堂,他们很好奇:音乐课上,将用这首《青松》做些什么呢?笔者首先带领他们按节奏划分诗句: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在进一步明确《青松》诗句中的字调后,笔者要求学生用他们熟悉的r,m,s三个音按照字调为《青松》创作一首歌曲,学生的创作热情被大大地激发,以下是其中一个学生的创作:
2/4 sm r |m s | l—|m rm |s| mr|r ·m |
|大雪|压青|松一|青松|挺且|直一 |
sm I |s m |r·m |1s mr|ms 1m|s·1|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一 |
笔者用r,m,s徵三音组让学生进行创作,尽管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在处理旋律的歌唱性、可听性以及与诗句结合程度方面仍有很多不足。但把熟悉的古诗词配上不同的曲调演唱出来,并聆听自己的作品,令他们找到了学习古诗词歌曲的又一重趣味。
因此,对于小学音乐教材中古诗词歌曲外的“拓展”创作,不仅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慧眼,留心优秀的古诗词歌曲并用之于课堂教学,同时也应适时地放手,发挥学生们的创造力,通过主动参与为词谱曲,拉近传统文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无数流传至今的古诗词流淌着诗人的情怀。今天,当我们诵读诗句、吟唱古诗词歌曲时,实则正在用行动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从小学音乐苏教版教材古诗词歌曲的数量不足现象洞察其未来的音乐教育发展,我们仍有一段漫长的道路需要每一位音乐教育者将脚步放缓、用心耕耘、细心发现,用捕捉优秀作品的教育智慧,坚实地立足课堂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