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公共卫生硕士(MPH)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2020-05-13仝娜陈然高素琴王建明顾汉展

科技资讯 2020年9期
关键词:胜任力培养模式创新

仝娜 陈然 高素琴 王建明 顾汉展

摘  要:我国公共卫生教育现状存在诸多不足,如课程设置前沿性不足,全面性缺乏;教学方法为传统的灌输式、机械化、程式化;教学内容缺乏前沿性,与实践脱节;师资结构不合理,行业经验缺乏,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教育明显滞后于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笔者所在公共卫生学院通过结合当前疾病预防工作特点,分析目前公共卫生硕士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教育教学理念,构建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公共卫生硕士培养模式,通过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社会声誉日益凸显,值得借鉴与推广。

关键词:胜任力  公共卫生硕士  培养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3(c)-0223-02

1  创新与实践

1.1 以改革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改革,将培养具有良好岗位胜任力的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作为总体目标,将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核心能力培养作为重点,在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师资建设、完善体系建设等方面发力,将知识积累、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岗位胜任力提升作为目标,重新梳理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

1.2 以提高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优化上:(1)增加多门应用型课程以及人文课程,如管理科学、行为科学、法学及人文类课程;(2)通过用人单位调查、毕业生座谈会等方式征求课程设置意见和建议;(3)分层次、分类型教学,根据每届学源不同,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4)增加公共卫生实践及公共卫生讲座等有针对性的实践能力培养课程。通过课程优化,实现基础理论、实践技能、科学素养、社会责任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全方位培养。

1.3 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

在公共卫生硕士培养中倡导“三交叉,五结合”模式,即将理论学习、社会实踐和课题研究交叉贯通,将理论授课、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网络资源、专家讲座相结合,以江苏省公共卫生实践教育中心为依托开设公共卫生应急技能培训,巩固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以3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实施科研创新训练(开放课题、论文设计),培养创新能力;与张家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共同申成立了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安排学员到相应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社会实践,增强专业技能;针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如SARS、禽流感、艾滋病、甲流等,邀请国内外专家以及相关卫生机构专家进行授课或专题讲座,每年安排的公共卫生案例讲座数量在20讲以上,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拓宽专业视野;通过开展团队合作、拓展训练等活动强化团队精神、培养协作能力;通过“南京医科大学公卫论坛”“南京医科大学MPH学员专区”进行网络授课和师生互动,实现网络信息化教学;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运用到教学中,基础模块夯实基础理论知识、综合模块创新综合实验、案例分析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模拟、创新模块实现科研创新和数据模拟;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咨询平台”则通过师生共建、共管提升实践能力。

1.4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动力,培育优质师资

师资培养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实施“青年教师海外培训计划”“博士工程”、人才引进工程和教师发展激励工程,建有教育部预防医学国家级教学团队,目前团队拥有一批杰出人才,如国家教学名师、江苏省教学名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青、优青等,同时聘请一批优秀的校外学者担任导师,目前院外导师有53人,占比43.44%,建立学校导师和现场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实现教学、人才培养、科研的全方位合作。设立专门的MPH管理办公室,建立MPH教学和管理网站,将MPH培养信息化和规范化,通过用人单位反馈表及时了解培养质量,动态调整。

2  培养成效与辐射影响

2.1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自2002—2017年,该院已连续招收16届MPH研究生共计1172人,平均每年78人。顺利通过论文答辩并获得MPH学位的共921人,招生人数一直保持在全国各招生单位前列。毕业生842人,发表论文1832篇,其中SCI论文123篇,涉及公共卫生的各个方向。该院毕业生通过深造,成为各单位、各部门业务骨干,目前晋升至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占比27%。毕业生分布在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保健院、高校以及卫生局、医学会、研究所、企业等行业,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整体满意度98%。

2.2 教学质量工程成果丰硕

通过不断探索创新,该院教学质量硕果累累,目前有国家级教学名师、江苏省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团队(预防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预防医学)、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江苏省教学成果奖,各级各类教学改革研究课题30余项,发表教学改革和研究论文39篇。2017年,教育部公布了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排名,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被评为“A+”学科。

2.3 社会声誉日渐提升

多次组织全国和江苏省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研讨会,承办主题为“健康中国为公共卫生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全国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系主任联席会,承办主题为“理论与实践并重,预防与临床融合”的首届全国大学生公共卫生综合技能大赛,“全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学交流研讨会”“江苏省首届医药院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研讨会”,与贵阳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联合主办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发展研讨会,应邀参加全国教改学术交流并做主题报告。

同时,借助公共卫生硕士培养的经验,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QUT)、加拿大McGill大学、美国Tulane大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等建立公共卫生学士-硕士学位联合培养模式[1]。依托MPH办学经验和办学资源,2017年首次招收国际MPH学生,来自加纳、喀麦隆、巴基斯坦和尼泊尔等国家的10名国际生已顺利入学。

3  特色和创新点

(1)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符合现代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契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2],“基础理论、实践技能、批判思维、科学素养、社会责任和人文素质全面协调发展”是新形势下公共卫生领域人才需求目标的具体要求[3,4]。

(2)改革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有效地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了职业素养,以公共卫生实践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增加学生参与公共卫生实践的机会,提高实践操作技能,提升岗位胜任能力[5,6];增加学生对前言知识的了解、判断和思辨过程,强调综合素质与职业精神的培养[2]。

(3)内修基本功,外练实践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岗位胜任力,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和交流,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知识结构多元化[7,8];实施“双导师制”,充分利用公共卫生学院优质教师资源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实现现场导师与学校导师的优势互补,有效提高公共卫生专业学位学生的培养质量[9]。

参考文献

[1] 马红霞,仝娜,王建明,等.国际公共卫生硕士培养的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3.

[2] 仝娜,唐少文,储海燕,等.简论课程思政建设理论与实践[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3.

[3] 徐进,陈瑶瑶,仝娜,等.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的若干问题与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9(23):2.

[4] 肖媛.人文素养培育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基于江苏省部分高校硕士研究生人文素养及其培育状况调查的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14(1):85-92.

[5] 管恩京.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路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8,25(10):61-66.

[6] 贺茜,王倩倩,张黎明.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1):77-79.

[7] 仝娜,马红霞,顾爱华,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內蒙古医学杂志,2018,50(2):3.

[8] 肖荣,麻微微,肖义秀,等.预防医学研究生科研实践和自我学习能力培养浅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6):1148-1150.

[9] 陈小喆.案例教学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3):65-66.

[10] 张晓玲,屈伟,马骁.中国与美国公共卫生硕士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2):133-136.

[11]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2017-01-20].https://www.moe.edu.cn/srcsite/A22/s7065/201701/t20170120_295344.html.

[12] 周洪宇,刘大伟.中国教育现代化走向新时代新目标新征程[N].中国教育报,2018-01-01.

猜你喜欢

胜任力培养模式创新
处级领导干部胜任力的自我评估与模型建构
浅议文科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