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体而教,向情感纵深处漫溯
2020-05-13张剑挥
张剑挥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的《朝花夕拾》,收录了鲁迅先生于1926年所写的十篇回忆性散文。鲁迅这部唯一的叙事散文集,“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在“温馨的回忆,理性的批判”中,有学前的快乐、发蒙的反感、求学的艰难与趣味,亦有对各色人思想陋习及社会弊端的评判。语调时而清新如春风,时而犀利如刀剑,时而揶揄嘲讽,时而庄重严正。《阿长与〈山海经〉》可以说是其中“筆调最温暖的一篇”。在部编版教材之前,《阿长与〈山海经〉》一文被人教版、北师大版以及鲁教版等多套语文教材收录其中。
第一部分 文本解读综述
一、写作背景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因写声讨反动政府的文章,为所谓“正人君子”各种“流言”诽谤,受到北洋军阀当局及其他敌对势力的迫害。他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以致肺病复发。《阿长与〈山海经〉》写于是年3月。先生阅尽人间沧桑,在极度艰难的处境中,旧事重提,深情怀念生命中曾给予自己关爱的保姆;在性命堪忧之际,理性反思当年对待阿长的错误态度——这般觉世诲民的思想和严谨克己的精神让人动容。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朝花夕拾·小引》中写到:“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盅惑。”人生的无聊无奈中,生存的压力危机下,用回忆“哄骗”现实,沉浸于美好往事中,未尝不是一种解脱办法。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呼喊“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被钱理群认为是鲁迅受尽种种创伤后发出的生命呼唤,谱写了“鲁迅的安魂曲”。
二、人物形象
阿长是鲁迅幼时的保姆,一个卑微的农妇。“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周作人提到“阿长死于光绪己亥即一八九九年”“夫家姓余,过继的儿子名五九,是做裁缝的,家住东浦大门楼”“推想总在五十六十之间吧。平常她有羊癫病即是癫痫,有时要发作”。除此,就一无所知。
这个卑微的女人,却对鲁迅的成长历程起到重要作用。幸得先生如椽之笔,无名农妇才有不朽之缘,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情感、善良慈爱的形象:
1.不拘小节。阿长是个下人,身份低下,没有文化,粗俗、不拘小节、饶舌多事,喜欢在旁人面前“切切察察”,喜欢睡觉时满床摆着一个“大”字,甚至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三言两语间人物本真的形象活灵活现。
2.规矩烦琐。阿长喜欢在繁琐礼节上小题大作,让人“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迷信规矩之下,是这个平凡而卑微的农妇对幸福短暂而热烈的期待;烦琐礼节背后,铺满她对鲁迅深深的祝愿和浓浓的爱意。
3.淳朴慈爱。一是讲故事的长妈妈让鲁迅产生敬意。故事荒诞,却是打开鲁迅想象翅膀的启蒙教育,为他的童年添了神秘色彩。二是买来《山海经》的长妈妈让鲁迅充满感激。她连名字都说不清,最没有买到的能力。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却如此热忱地关爱鲁迅,视如己出。这份大地般厚实的慈爱,这份愚直中的执着,这份无视等级隔膜的朴拙的赤诚,开启了鲁迅的藏书生涯,及终其一生都未曾改变的于美术之热爱(北大的校徽都是他设计的)。
三、主旨探究
目前学界对于《阿长与〈山海经〉》的主旨,从人物形象、觉世诲民、女性视角、仁爱爱民等角度进行探究,解读出多元化主题。
1.对长妈妈怀念感激和深切同情。对这位劳动妇女的怀念感激,彰显了“鲁迅对阿长深切、真挚的眷恋”,隐含着对其深切的同情。见于文字的是幽默,深味的却是无处不在的辛酸与怀念。
2.自省自责精神。鲁迅于此不是横眉冷对黑暗世界的斗士,而是内心充满柔情与愧怍的绅士,反思“自己失掉了一颗心,一颗记住别人恩德的心”,流露出深深的自责、反省和内疚之情。
3.对旧中国女性解放的思考。在长妈妈这个不幸女性的身上,呈现“中国传统底层女性一部无声的身份文化史”。作者展现她的顺从、抗争、他者女性观,提出深刻思考:解放女性的关键是女性首先要解放自我!
4.悯世情怀。“阿长”之称是把她作为灾难深重的广大劳动人民中普通的一员,“对阿长的个人情感已上升成为对穷苦劳动人民的普遍情感”。作者发自内心的祈福,是“真正的悯世情怀”。
5.人本意识与民族意识。呼吁世人关注病态社会里不幸的人们,揭示阿长身上粗俗、迷信等旧中国农村妇女的缺点,“以引起疗救注意的目的”。为长妈妈祈祷,深含着“对母亲或母亲般的保姆,生命的养育者的爱,对社会底层不幸者的爱”。源于阿长母爱式的人文关怀,凸显其“人性之善良、人情之温暖、人道之魅力”。
6.真与美。作者写真人,记真事,抒真情,将淳朴之美、传统之美、故事之美、图书之美和柔情之美贯穿全文。柔情之美为点晴之笔,“事实上,整部《朝花夕拾》都可以说是鲁迅的柔情体验,是对滋养过他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怀念。”
四、艺术特色
《阿长与〈山海经〉》是回忆性叙事散文,是鲁迅以娴熟的文学手法创作的散文珍品,是现代散文的典范之作,在繁简取舍方面极见功力。学界大多围绕巧用词语、欲扬先抑、双重叙事视角、亦庄亦谐的语言和春秋笔法等方面展开解读。
1.巧用词语
钱理群从语言表达方面提出三个教学难点:体味贬义词背后的爱意,探究“大词小用”的目的,感悟最后的“神来之笔”。孙绍振提出把还原法落实到关键词语上去,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及其对小人物尊严被漠视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欣其善良”的态度。陈治勇认为鲁迅妙用虚词,展现了虚词魅力,使文生辉,情波起。
2.欲扬先抑
文章在欲扬先抑中,又抑中有扬,扬中有抑,如此“抑抑扬扬”“相映成趣”。也有学者认为阿长善良、真诚、坦率的本质性格贯穿全文始终,是其“性格基础”,后面的情节是前面行为的自然延伸。
3.双重叙事视角
文章体现了童年视角与成人视角的交织。前面用儿童叙事视角,写儿时的“我”不喜欢阿长;后面则以成年视角,表达对阿长的怀念和感激之情,文末祈福式话语是表达成年后内心情感的最好体现。
4.亦庄亦谐的语言
作者时而幽默,时而庄重,两种语调的交替使用,凸显两种叙述视角,表现出鲁迅式的幽默和深情。叙述过去之“我”,语调诙谐,甚至偶有讥諷,“在一本正经与荒谬之间,有着作家特别的情趣,非常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幽默感”;抒写成年心声,语调庄重,态度严肃,流露无尽的愧怍自责。文章语言精妙凝练,幽默风趣,字字含情。
5.标题的艺术
标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和主题,“阿长”“山海经”两者之间有三种关系:一是并列关系,有着同等的分量;二是从属关系,阿长买《山海经》是浓墨重彩的部分;三是隐喻关系,二者在本质上有着极为相似的内涵,“为‘我的童年涂抹了一片绚丽的色彩”。从本质上讲,二者有“一种内在的和谐,共同演绎着中华传统精神”。
6.春秋笔法
汲安庆认为“更为隐蔽的春秋笔法——占床以及繁琐规矩中横插的‘但是,其间蕴藏了太多的情感:歉意、悔意、感激、敬佩、怀念……”。赖建玲和郑家建认为“鲁迅充分运用了其得心应手的小说笔法”:塑造出人物形象令读者恍若就在眼前,《朝花夕拾》是“这一散文传统在现代所绽放的奇葩”。
鲁迅回忆性叙事散文独到的表现手法,在《朝花夕拾》其它篇章中也绽放着迷人的光彩。
第二部分 课例设计综述
90余年的《阿长与〈山海经〉》阅读史上,解读百家争鸣,教学因人而异,不同教师所设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点和教学方法亦不同。下面从30余篇教学实录或教学设计中选取10则公开发表的《阿长与〈山海经〉》课例进行对比分析。
一、从教学内容看选择的教学点
从表一来看,选择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趋同性,“了解阿长形象”“体会语言”“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及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赞美、愧疚之情”等共识度最高。如陈治勇极重视训练学生语言敏感,朱莉莉则在“体验情感”方面做得尤为突出;两位教师都抓住了容易被忽视的虚词,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心理和情感。“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也有相对集中的体现,但多忽略了前面的铺叙有别于一般的欲扬先抑,即字里行间包含的形同母子之深情,是作者成年后对阿长重新审视后的理解。“回忆性散文双重叙述视角”有三位教师关注到了,熊芳芳还巧妙地将少年之“我”和中年之“我”的不同情感形象地比喻为“金镶玉”式结构。肖国芝和袁庆国两位教师呈现了字词教学内容,甚至在课上让学生查字典,落实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从上述10节典型课例“教学点”的梳理中,可见教师们对教学点的选择是多元的,遵循了散文教学的一般规律,能从散文体式、作家风格和文本篇性等方面处理文本,挖掘出作品中独具特色的言语魅力和作者个性化的情思,由两次敬意、阿长买《山海经》、饶舌多事、许多规矩等片段着手进行言语品析,体会文章情感表达的一波三折。其中窦桂梅对“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的朗读指导尤见功夫。滕兆敏让学生反复诵读两自然段,陈治勇将最后两自然段改成诗歌形式进行诵读,紧扣了文本的篇性。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主要聚焦点为问题导读法、朗读法、品读法,还有巧妙地运用表演法、辩论法、回溯法、互文法、想象法、对比辨析法、读写结合法等。
李卫东“问题导读法”做得最到位,先学生提问,再聚焦两大问题——“怎样评价阿长这个人”“写阿长为什么要写《山海经》”,兼以自由争论、比较辨析、情境表演,引导学生在思想与情感的交汇中,感受作者对善良和仁爱的热切呼唤。
陈治勇采用“回溯式”教学策略,从阿长买《山海经》这一“尾部事件”起,引领学生逆流而上探析阿长印象,体悟阿长的善良、豁达、热情、细心。再由画面、修辞、虚词、短句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鲁迅情感抒发的密码。也有研究者提出,在柔性抒情审美与鲁迅其他文本中抒情方式的贯通方面值得进一步雕琢。
熊芳芳采用“互文性”教学策略,引用《五猖会》中“父亲”强逼“我”背书的描述、《巴黎圣母院》中钟楼怪人愿为爱丝米腊达做一切事情的故事、《追风筝的人》中哈桑与小少爷阿米尔的对话——“为你千千万万遍”及科幻电影故事,与阿长进行类比,印证阿长之于“我”的情真意挚。
朱莉莉采用“三读教学法”,在初读故事中了解阿长本真的人,再读研磨中理出一条情感的线,三读回顾中挖掘鲁迅深厚的意,层层深入,探索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历程。杨婧以得书前后感情的变化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线索。
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方面,朱燕设计“保姆职业推荐表”“工作表现考核表”和陈述“继续留下阿长做保姆的理由”等活动、滕兆敏设计“是否雇佣长妈妈做保姆”的辩论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历理解文本。窦桂梅、朱莉莉、滕兆敏等老师组织表演补白“阿长买书”的活动,学生再现阿长买书之艰的过程就是理解鲁迅情感的过程。窦桂梅还巧用“情感坐标轴”游戏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再通过读写结合让学生写下鲁迅想对阿长说的话,进一步感受鲁迅内心复杂的感情,真正落实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启迪学生言语运用的智慧。
第三部分 教学建议
王荣生教授认为:散文阅读,即鉴赏“文学性的散文”,其要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即阅读散文时,一要细读体味能够体现作者言语表达功力的语句,仔细领会精准的言语表达所蕴含的意味。二要读懂文本主体——作者的情感,体认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观照自我。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应该以语言为纬,以情感为经,将童年感受和成年回述进行比照,挖掘鲁迅写作本文所饱含的“深情”(愧疚、感激、怀念、怜悯、崇敬、祝福等复杂感情)以突出教学主题。
1.“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方面可抓住贬词褒用、大词小用、虚词巧用、欲扬先抑和双重叙事视角等方面展开教学。通过表现“我”对长妈妈情感发展的关键词“最讨厌”“磨难”“敬意”,把握“我”的情感变化。通过“憎恶”“不大佩服”“讨厌”“疑心”“无法可想”“不耐烦”等看似贬义的词语背后,品味出对阿长的爱意和怀念。通过“霹雳”“震惊”“敬意”等“大词”,透露出“阿长”的善意和爱意。通过“但”“却”“实在”“然而”“实在”“当然”等虚词,以天真童稚的感受诠释鲁迅对阿长别样的深情与缅怀。通过儿童叙事视角儿时“我”不喜欢阿长和成年视角对阿长的怀念感激之情的对比,体会两种语调的交替使用表现出鲁迅式的幽默和深情。幽默的言语里闪烁着孩子的稚气、天真,但在这稚气的后面,却深藏着三十年后鲁迅的悲悯情怀。
回溯幽默的背后,是回味无尽的深情:“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的“第二根手指”,率真质朴得闪闪发光;吃福橘前的“惶急”,蕴藏着细腻与体贴,爱意与真情,充满了对“我”浓浓的爱和美好的期待,温暖得让人心酸;讲她可以阻挡城外的大炮,尽管十分荒诞,却是把“我”当成可以交心的同伴,热情真诚,平等以待,可爱得刻骨铭心;谋害隐鼠的憎恶之强烈却用最简练的笔墨,因为爱早已融化悲喜……鲁迅的语言“把中国汉语的表意和抒情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2.“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方面要读出一个真诚真挚的鲁迅,体会他对阿长独特而深厚的情感。回忆性散文不同于其他散文的最大特点是“文中有两个‘我——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有两种类型的情感交织——过去的‘我的感受和现在的‘我回忆往事时产生的感受”。童年鲁迅的眼光和心情纯洁无瑕若璞玉,本真而纯朴;中年鲁迅历经沧桑再回首时,情感便珍贵如黄金,因融合了悲悯、感激、敬重和怀念而愈加深情、真挚和醇厚。
鲁迅其实偏爱用感情变化作文章线索:前面刻画阿长的粗俗、不拘小节、饶舌多事、迷信等特点,彼时的鲁迅对她情感平淡,甚至讨厌。随着故事的发展,阿长的形象愈显丰满,她对鲁迅的真情挚爱以及淳朴善良等特点流向了整篇文章,鲁迅对她的情感也越来越深沉。教学时抓住先抑后扬的感情线索,便如系好了串珠银线,梳理情节有条不紊,编排板块紧扣中心。再通过“在文章中,有几个阶段的鲁迅呢?”“在看似嘲笑阿长的文字中,有没有包含扬的感情呢?”等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双重叙事视角的作用,感受文字背后阿长母性的温暖,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一往情深……
以上两点在前面文本解读和典型案例综述中已做分析,此处不赘述。
另外,鲁迅作品帶有明显的时代印记。既紧贴他的时代,又超越于他的时代,对中国文化、民族心理有着深度的思考和开掘。即便写人记事的平淡笔墨,也蕴蓄着深邃的思想,厚重且有内涵,让现在的中学生真正理解颇有难度。因此,教学这篇洋洋洒洒近3200字的散文,教师要心中有学生,以学定教,长文短教,做好有梯度和有质量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增长学生的语文经验,传播具有民族原创性、源泉性的鲁迅作品。
第四部分 参考教例
【教学目标】
1.体会语言的深层含义,感受鲁迅散文语言的魅力。
2.感受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赞美、愧疚之情。
3.理解回忆散文的独特创作手法:明确两种叙述语调交替使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了解两个“我”在叙述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赞美、愧疚之情。
2.明确两种叙述语调交替使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
一、梳理文脉,读出印象阿长——曾经让“我”讨厌
1.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主要写了四个人物,父亲、恩师、朋友、阿长,而着墨最多的是名不见经传的阿长。《朝花夕拾》中有哪几篇文章写到了阿长?
明确:《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鲁迅一生著作等身,没有一篇文章完整地写他的母亲,却对保姆阿长情深意长,写得洋洋洒洒,笔酣墨饱。让我们走进《阿长与〈山海经〉》,看看大文豪是如何让他一无所有,甚至卑微的保姆走进每一个人的心里。
板书课题:《阿长与〈山海经〉》
3.检查预习:
初读课文,筛选和提炼信息,填写表格,概括事件。
(1)话说小鲁迅原先的保姆辞职了,需招人来补她的缺。邻村来了一个不识字的女子应聘这份工作,请你来帮她填填个人简介。
明确:阿长;黄胖而矮;清朝末年;文盲;保姆;青年守寡,有一个过继的儿子。
(2)阿长就这样走进了鲁迅的生活。我们再来理一理她在鲁迅家主要发生了哪几件事?
明确:喜欢切切察察,摆成“大”字,逼“我”吃福橘,讲长毛故事,谋害隐鼠,买《山海经》。(板书)
二、品析语言,读出真情阿长——如今让我怀念
1.假如你就是小鲁迅,你喜欢阿长吗?我们开一场小小的辩论会。
正方观点:我喜欢阿长,因为……。反方观点:我不喜欢阿长,因为……。
明确:(1)随辩论品析语言(实词、虚词、比喻、标点),指导朗读。
(2)相机找到标志“我”对阿长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词。
(板书:讨厌、无法可想、不耐烦、特别的敬意、憎恶、新的敬意)
2.文章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写阿长的缺点,为什么后面又赞扬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明确:因为她帮“我”买来了《山海经》。
资料助读一:《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一部以神话内容为主的书,内容包罗万象,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当时的生活日用百科全书,被誉为“天下第一奇书”。
3.你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童年鲁迅做梦都想得到一部《山海经》?
品析:“不好意思”“谁也不肯”“还”“很远”“只能”“都紧紧”。
指导朗读。
4.《山海经》买来后,长妈妈心情如何?
指导朗读:“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5.一个文盲,一个卑微的女佣和一本书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你想象补叙“长妈妈买《山海经》”的画面。
明确:她走了多少地方,进了多少书店,遭到别人多少白眼和嘲笑。
6.既然买《山海经》这件事足以表现阿长对鲁迅的爱,题目《阿长与〈山海经〉》改成《阿长买〈山海经〉》行吗?
明确:先抑后扬——“阿长”代表前文憎恶她时对她不恭敬的情感。“山海经”代表阿长在“我”人生最初的岁月里,给“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为“我”的童年涂抹了一片绚丽的色彩。
三、春秋笔法,读出感激内疚悲悯的鲁迅——深情贯穿全文
1.欲扬先抑,使描写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感叹。让我们跟随先生的文字回首当年,之前的事中,字里行间汩汩流淌着的是不是也有鲁迅对阿长的深情?
(1)资料助读二:
“迷信是不足法的,但那认真,是可以取法,值得佩服的。”(鲁迅《〈如此广东〉读后感》)
明确:鲁迅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以写作时的眼光来观照儿时的自己和阿长。当时年幼,对阿长的感情还比较单纯幼稚;如今,当历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再次回忆起阿长时,便因融合了同情、感激而成为深情的缅怀。(板书:深情地缅怀)
(2)资料助读三: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因写了声讨反动政府的文章,受到北洋军阀当局和各种敌对势力的严重迫害,为所谓“正人君子”各种“流言”围剿和诽谤。他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以致肺病复发。《阿长与〈山海经〉》写于是年3月。
资料助读四:
“我有一時,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盅惑。”(鲁迅《朝花夕拾·小引》)
明确:先生此时被纷乱世事所困扰,儿时那位最关心自己的长妈妈,她质朴的爱和善良的光辉闪耀在自己灵魂深处,此时此刻成为慰藉自己心灵的良药。
2.深情诵读最后两自然段:
(1)资料助读五:
“阿长死于光绪己亥即一八九九年”“夫家姓余,过继的儿子名五九,是做裁缝的,家住东浦大门楼”“推想总在五十六十之间吧。平常她有羊癫病即是癫痫,有时要发作”。(周作人《鲁迅的故家》)
明确:阿长无名字,无自己的生活,无夫无子,一无所有,地位之卑微,命运之酸辛,触发鲁迅之悲悯。(板书:深切的悲悯)
(2)资料助读六: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鲁迅《写在〈坟〉后面》)
明确:此时的鲁迅已走过生命的四十六个春秋,阅尽无数的创伤与爱恨,经历前所未有的坎坷与波折,数年的人生困境和坚守,让他更深入生活、思考现实,怀着感激与内疚,对长妈妈发出了深深的祝福。
(3)资料助读七:
“我在读《朝花夕拾》的时候,有一句话,每读一次,都会感到心灵的震撼。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安魂曲。”(钱理群)
明确:读出鲁迅对阿长的敬意、依恋和深深的祝福,读出斗士背后的脉脉温情,读出他“怜子如何不丈夫,无情未必真豪杰”的侠骨柔情。
3.假设长妈妈还活在人世,听说了这篇文章后,会对鲁迅说些什么呢?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展开想象,写出长妈妈的话。
四、总结
无名无姓的长妈妈,这个卑微而不幸的乡下女性,因那粗糙的木刻《山海经》走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画廊,“长妈妈”这个亲切的称呼和伟大的鲁迅先生一起永远活在不断延展的时光中,永远活在中国人的记忆里!她是幸,还是不幸呢?
五、作业
1.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像长妈妈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请你把她(他)写下来,用上先抑后扬的写法,写出你的感情变化。
2.拓展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和《感伤故事》,比较三位保姆的印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板书
[作者通联:深圳市宝安区燕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