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坡底煤矿10#煤复采工作面顶板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2020-05-13李晨涛

煤矿现代化 2020年3期
关键词:空区跨度煤柱

李晨涛

(霍州煤电集团汾河焦煤股份有限公司回坡底矿,山西 洪洞 041602)

0 引 言

受过去小煤窑破坏性开采以及技术条件的限制因素,我国矿区遗留了大量优质煤炭资源,如今随着技术水平及设备水平的提高,通常对这些浪费资源进行复采。但是,在遗煤复采过程中,老窑遗留煤柱及采空区通常较不稳定,对回采工作面推进及支护影响极大,也有专家学者对此做了相应研究[1-5]。本文以霍州煤电回坡底煤矿五采区10#煤复采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受过去小煤窑开采其上分层的破坏影响,煤层再生顶板破碎,对回采支护影响较大,亟需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控制顶板下沉甚至垮落。现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实测等方法,对工作面煤柱及老空区稳定性做了详细研究,并针对工作面过煤柱、过空巷时的顶板控制技术分别做了优化研究,经实际应用后,顶板变形量及煤壁片帮程度均得到了有效控制,从而可保证复采工作面稳定、快速推进。

1 工程概况

1.1 工作面特征

霍州煤电集团回坡底煤矿10-501综采工作面位于矿井井田东北部五采区556水平,工作面标高566m~613m,地面标高766m~912mm,工作面地面位于主副斜井工业广场、大古村庄东北方向,地表为黄土梁垣地貌。地形最高点位于切巷上方(+912m),最低点位于工作面中部上方地面沟谷中(+766m),工作面盖山厚度为160~290m。10-501工作面走向长度1470m,倾向长度250m,10-501工作面为东五采区首采面,井下位于556水平大巷保安煤柱以南,主副斜井工业广场、大古村庄保安煤柱东北方向,工作面东邻东五采区开拓大巷保安煤柱,南部尚未布置工作面。

10-501工作面属于10#煤复采,该煤层其上分层已部分采空,下分层少量采空,现遗煤复采工作面采用一次采全厚倾斜长壁后退式采煤法,规定采高不大于3.0m,工作面循环进度0.6m,切眼长度230m,选用148架ZF6000/18/36型掩护式液压支架和6架ZFG6000/20/34H型过渡支架,端头选用单体柱配合π型梁支护,采用全部垮落法处理采空区顶板。受过去小煤窑采掘破坏影响,破坏区煤层再生顶板破碎,对回采支护影响较大,10-501面掘进过程中共揭露小窑破坏区36处,其中10-5011巷在掘进过程中揭露的小窑破坏区富水性强,且破坏区煤层上覆一层0.2~0.5m厚黄泥伪顶,显示此区域曾被地表雨水侵入。

1.2 煤层特征

10-501工作面回采10#煤层,该煤层厚度3.2~5.0m,煤层倾角 1°~5°,平均 2°,可采指数为1,结构简单。煤层顶底板岩性特征见表1。

表1 煤层顶底板岩性特征

2 上分层老空区与煤柱稳定性分析

2.1 工作面顶板形态

如图1所示,为10-501复采工作面上分层遗煤形态及工作面回采示意图,可见,当进行10#煤下分层复采时,复采工作面顶板上方情况可大概归纳为两类,即顶煤+老空区、顶煤+旧窑遗留煤柱。

图1 10-501工作面回采示意图

10#煤层下部遗煤为复采的主体煤层,其遗煤平均厚度4m左右,最大厚度5m,该煤层结构简单,煤层倾角较小,属于近水平煤层。由于顶部煤层部分采空,现造成复采采场局部煤层疏松、潮湿,局部含矸石1-2层,矸石厚度0.1~0.3m;同时,再生顶板破碎不稳定,回采支护难度较大,围岩控制效果不佳。

2.2 老空区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为了解复采工作面上方老空区跨度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建立100×100×30m(长×宽×高)的FLAC3D模型,模型X轴方向为工作面推进方向,Y轴为工作面长度布置方向,限制模型水平垂直位移,并施加合理覆岩载荷,分别模拟老空区跨度10m、20m、25m、30m,依据模拟结果的围岩塑性区分布特征分析围岩稳定性,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当老空区跨度从10m增加到20m时,底板和两帮围岩塑性破坏程度逐渐增大,但顶板基本能够保持稳定;当老空区跨度由20m增加到30m时,顶板破坏程度明显增加,且两底角破坏程度也较为明显,塑性区分布与20m跨度前形成鲜明的对比;从图2(d)中可看出,此时围岩已经严重破坏,老空区顶板已完全垮落。

图2 不同跨度老空区下围岩塑性区分布

2.3 遗留煤柱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应用上文建立的模型,模拟老空区跨度为20m时,遗留煤柱宽度分别为10m、12m、14m、16m时煤柱的稳定性。

如图3为不同煤柱宽度下的围岩塑性区分布特征,随着煤柱宽度的不断加大,煤柱下边缘两侧的塑性破坏区范围逐渐减小,煤体屈服破坏有趋于稳定的趋势;当煤柱宽度大于14m时,煤柱边缘侧仍在发生塑形变形,但煤柱基本可保持稳定状态。

图3 不同宽度煤柱下围岩塑性区分布

3 工作面回采顶板控制技术

3.1 工作面过煤柱顶板控制技术

在10-501复采工作面向前推进通过上方老窑煤柱时,由于采动影响和围岩条件,煤柱和工作面顶板均会出现应力集中明显现象,加之复采工作面本身顶板破碎不易控制,所以需采取实际有效的方法应对应力集中问题,现根据煤柱稳定性分析结果及工程现场考察,采用以下综合方式:

1)超前探测。在现场借助可用探测工具,采用物探、钻探等技术手段,对复采工作面预采前方煤体和老空区赋存状态进行提前勘探分析,并评价其赋存稳定性,以防止回采过程中煤柱突然失稳或老空区坍塌对工作面带来影响。

2)煤柱预爆技术。针对老窑遗留煤柱体范围内的高应力集中现象,在复采工作面推进过程中,为防止老窑遗留煤柱突然性失稳,可预先采用对工作面前方煤柱超前爆破松动的措施,从而可完成预先卸压,有效减弱工作面顶板上方整体煤岩结构的物理力学强度,降低应力集中对工作面的破坏影响。

3)顶板支护。在10-501回采工作面完成割煤、移架、推溜工序后,需对工作面顶板进行及时支护。在上文数值模拟过程中,除了对煤柱宽度影响下的塑性区变化进行了分析外,还对工作面推进过程中的煤柱体应力变化进行了总结,如图4。可知,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应保证足够的支护强度及控顶距,同时需减小顶板裸漏面积,必要时采取临时支护措施,对破碎冒落处顶板进行充填或注浆。

图4 煤柱体应力分布情况

3.2 工作面过空巷顶板控制技术

1)选择合适采高和控顶距离。工作面过空巷时,工作面与空巷贯通使得空顶范围增加,为防止冒顶事故发生,应适当降低采高和控顶距缓解顶板下沉,由回采经验及理论计算得知,工作面采高不得忽高忽低,应严格控制在2.5m左右,最大控顶距5325m,最小控顶距4725m。

2)选择合适初撑力。复采煤层中顶板以护为主,保证支架顶梁平直,支架初撑力平均不小于2MPa,局部支架可以为零。

3)更改端头支护形式。使用单体柱直接支护棚梁并使用木楔子楔牢。

4)高水速凝材料充填空巷。高水速凝材料具有一定的抗压强度,在受压时可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空间,并拥有持续较久的抗压强度,利用此材料填充老空区可有效增强其抗压强度、降低其流变性能,从而阻止采场顶板下沉垮落。此外,该充填材料使用方便,填充操作简单,成本较低。

4 应用效果分析

在10-501复采工作面应用上文顶板控制技术方案后,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利用顶板离层仪、激光测距仪分别监测顶板、两帮位移变形,共布置三组测站。其中,1#、2#测站布置在运输巷距切眼40m(煤柱)、80m处(空巷),3#测站布置在回风巷距切眼50m处,顶板离层监测结果绘制成曲线如下图5所示。可见,在复采工作面采动影响下,顶板浅基点离层变化明显,但值很小,最大离层值不到7mm,且深基点未发生离层。

据以上监测结果及现场观测,未发现有明显的顶板垮落、片帮事故发生,说明顶板控制技术效果良好,可保证复采工作面稳定,快速推进。

图5 顶板离层监测结果

5 结 论

1)老空区稳定性与老空区跨度呈正相关,遗留煤柱稳定性与煤柱宽度呈正相关;

2)当老空区跨度小于20m时,围岩塑性区分布较小,跨度大于20m时,老空区顶板塑性区范围明显增加;

3)当煤柱宽度小于14m时,煤柱边缘侧塑性区分布较大,当宽度大于14m时,煤柱边缘侧塑性区范围增加不再明显,煤柱基本保持稳定;

4)优化顶板控制技术可保证采场及回采巷道围岩位移量控制在较小范围之内,从而达到复采工作面稳定、快速推进的目的。

猜你喜欢

空区跨度煤柱
公路下压煤巷式似膏体充填开采暂留煤柱合理宽度优化
薛虎沟矿1209综放工作面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研究
缓粘结预应力技术在大跨度梁中的应用
多层复合空区安全高效爆破处理技术
大跨度连续钢箱梁桥设计研究分析
关于露天矿采空区处理方案及其安全措施探讨
大跨度连续刚构桥线形控制分析
大埋深矿井区间煤柱合理宽度研究
采动影响下双巷掘进煤柱承载特征研究
一种基于距离变换和分水岭算法的地震空区自动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