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痹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观察
2020-05-13李俊枝
李俊枝
(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6)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慢性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1],在欧美国家发病率为0.08%~0.14%[2],在我国发病率高达0.3%[3]。强直性脊柱炎多发于中青年男性,起病比较隐匿,早期可无任何临床症状,有些患者早期可出现轻度的全身症状,如体倦乏力、形体消瘦、长期或间断低热、厌食、贫血等。由于患者早期病情较轻,易延误病情,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如未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会出现脊柱畸形,甚至残废。对于此病的治疗,西医主要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柳氮磺胺吡啶、甲氨蝶呤、肾上腺皮质激素、雷公藤多苷、生物制剂等,副作用大且病情易反复[4]。
本研究依据气滞血瘀型强直性脊柱炎的病机特点,以导痹汤加减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气滞血瘀型AS患者1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和联合组各60例。各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研究期间中药组脱落6例,西药组脱落9例,联合组脱落1例。
表1 各组AS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AS的诊断标准[5]。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气滞血瘀型AS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患者若使用非甾体类抗炎类、抗组织代谢类、类固醇类药物,需停药4周;③患者年龄20~40岁;④患者知情同意。
1.4 排除和脱落标准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脑肝肾等系统性疾病的患者;②合并有结核、肿瘤、真菌感染者;③合并其他严重风湿性疾病的患者;④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⑤接受其他治疗,可能影响疗效判定者。脱落标准:依从性差,对本研究药物不耐受者,数据不全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中药组治疗 口服导痹汤加减,药物组成:黄芪、当归、人参、龙齿各20 g,牛膝、茯苓、半夏各15 g,甘草、桂枝、枳实、桔梗各10 g。气滞明显者,加青皮15 g,黄芪增加至30 g;血瘀明显者,加穿山甲10 g,牛膝增加至25 g;兼有湿者,加猪苓10 g;兼有寒者,加附子20 g;兼有肾虚者,加续断20 g。每日1剂,2次/d,水煎服。
2.1.2 西药组治疗 口服甲氨蝶呤片(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644,规格2.5 mg),一次7.5 mg,1周1次。
2.1.3 联合组治疗 同时口服导痹汤加减和甲氨蝶呤片,用法用量同上。
各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0天。
2.2 观察指标
①临床症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总和指数(BAS-G)[7]、疾病功能指数(BASFI)[8]和中医辨证气滞血瘀型强直性脊柱炎(中医症状)评分[6];②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和炎症因子(TNF-α、ESR、IL-6、CRP)指标;③比较各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2.3 疗效判定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判断疗效。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可独立完成日常生活,BAS-G评分增加≥ 30%;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可完成进餐、行走等简单的日常生活,10%≤BAS-G评分增加<30%;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BAS-G评分增加<10%。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各组AS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1.5%,明显高于中药组的77.8%(P<0.05 )和西药组的78.4%(P<0.05 );中药组总有效率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组AS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中药组比较,1)P>0.05;与中药组比较,2)P<0.05;与西药组比较,2)P<0.05。
3.2 各组AS患者临床症状比较
治疗前,各组患者临床症状(BAS-G、BASFI和中医症状)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 )。治疗后,联合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明显降低(P<0.05),且降低情况明显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P<0.05)。见表2。
组别时间例数(n)BAS-G(分)BASFI(分)中医症状(分)中药组治疗前546.73±2.294.06±1.1567.81±18.16治疗后544.67±1.731)2.91±0.841)42.84±10.671)西药组治疗前516.79±2.163.87±1.0867.14±18.67治疗后515.13±1.681)2.87±0.811)63.83±17.84联合组治疗前596.82±2.273.92±1.1667.06±18.91治疗后593.19±0.931)2)2.13±0.621)2)23.16±9.841)2)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中药组和西药组治疗后比较,2)P<0.05。
3.3 各组AS患者免疫球蛋白比较
治疗前,各组患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 )。治疗后,各组患者免疫球蛋白指标明显降低(P<0.05);联合组降低情况明显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P<0.05)。见表3。
组别时间例数(n)IgA(g·L-1)IgG(g·L-1)IgM(g·L-1)中药组治疗前545.73±1.8230.81±2.069.13±1.52治疗后543.81±1.341)19.39±1.621)5.43±0.831)西药组治疗前515.69±1.8629.43±2.139.27±1.46治疗后513.91±1.261)18.83±1.571)4.67±0.811)联合组治疗前595.71±1.8530.16±2.149.28±1.47治疗后592.13±0.821)2)12.82±1.281)2)3.16±0.511)2)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中药组和西药组治疗后比较,2)P<0.05。
3.4 各组AS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比较
治疗前,各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TNF-α、ESR、IL-6、CRP)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 )。治疗后,各组患者炎症因子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 ),联合组患者指标降低情况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P<0.05 )。见表4。
组别时间例数(n)TNF-α(ng·L-1)ESR(mm·h-1)IL-6/(μg·mL-1)CRP(mg/L)中药组治疗前5443.61±7.6852.76±11.8328.13±9.5484.28±36.84治疗后5431.43±4.871)21.18±9.461)15.46±4.811)62.71±27.271)西药组治疗前5143.19±7.5250.72±10.7627.84±9.0383.72±35.93治疗后5132.84±4.161)23.25±8.431)19.84±5.421)65.81±28.611)联合组治疗前5942.83±7.6153.83±13.7928.03±9.4284.73±35.46治疗后5917.43±2.161)2)17.63±5.711)2)6.49±3.181)2)31.24±15.511) 2)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中药组和西药组治疗后比较,2)P<0.05。
3.5 各组AS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各组患者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和头晕头痛)发生率比较:中药组(1.9%,1/54)<联合组(6.8%,4/59)<西药组(21.6,1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n)
注:与中药组比较,1)P<0.05;与西药组比较,2)P<0.05。
4 讨论
AS归属于中医“骨痹”“龟背”等范畴[9],气滞血瘀证为其主要证型之一。《医林改错》言:“痹有瘀血”,败血瘀阻脉络,为痹症的病因。《寿世保元》云:“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气能行血,气能生血,气行则血行,痹除。《太平圣惠方》曰:“夫劳倦之人,表里多虚,血气衰弱,腠理疏泄,风邪易侵……随其所感,而众痹生焉。”邪客久居于膝,气血瘀滞,血行瘀阻,气机无法正常运行,脉络不利,瘀血阻滞,新血不生,经脉痹阻而致骨痹。
导痹汤出自《圣济总录》,原方由黄芪、当归、人参、茯苓、龙齿、远志、甘草、桂枝、半夏、枳实、桔梗、茯神组成,具有益气血、通经脉的功效,用于脉痹、血道壅塞、肢体疼痛或麻木不仁、心悸怔忡、脉细涩,方中黄芪、茯苓、人参、甘草甘温之品,补气健脾行血,既可资助脾之生化,又可补益气血,气旺血行;当归补血行血,配以桂枝温通经脉,以利血行;枳实理气活血、疏通壅滞;半夏理气健脾,使补而不滞;加牛膝易茯神、远志活血祛瘀,治疗脊骨疼痛,调达气血,使骨骼强劲。诸药合用补气活血、理气通络,气血充盈、经脉畅达、行则不滞、骨痹得除。
本研究采用导痹汤加减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气滞血瘀型AS总有效率为91.5%,明显高于中药组(77.8%)和西药组(78.4%),且高于文献[10-11]报道。采用BAS-G、BASFI和中医症状评分评价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日常活动能力,结果表明:联合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较中药组和西药组明显改善。免疫球蛋白(Ig)是与抗体分子相似的球蛋白或有抗体活性的化学结构,其参与了机体防御,研究表明AS患者的Ig指标明显升高。免疫球蛋白是由两条相同的轻链和两条相同的重链通过链间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四肽链结构[12]。免疫系统由免疫组织、器官、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分子等组成,是免疫活性分子中的一类,而免疫活性分子包括免疫细胞膜分子,如抗原识别受体、分化抗原、主要组织相容性分子以及一些其他受体分子等,也包括由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分子,如免疫球蛋白分子、补体分子以及细胞因子等,其含量为评价脊柱是否感染的重要指标。患者IgA、IgG、IgM指标明显降低,说明AS症状明显好转。
综上所述,导痹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AS的疗效与西药甲氨蝶呤无明显差异,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甲氨蝶呤低。本研究结果表明,导痹汤加减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气滞血瘀型AS疗效优于单用导痹汤加减或甲氨蝶呤,且可降低甲氨蝶呤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