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英语课堂行为类型及差异研究
2020-05-13张鹏超
张 单 张鹏超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人文学院,重庆 永川 402167)
一、引言
我国对课堂行为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介绍引进阶段和发展阶段。介绍引进阶段(20 世纪90 年代末)没有实证研究,主要是以介绍和引进国外有关课堂相关的理论为主,兼有将国外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辨性文章,但未见实证性的研究,尤其是有关课堂行为的文章更是少见。到了21 世纪初,大家才把眼光投入到课堂行为的研究上了,如,罗立胜等(2001)对清华大学理工科学生外语学习行为模式进行了研究;郭书彩(2002)对外语课堂学习中的情感和认知因素进行了探索等。由此可见,我国对于课堂行为的研究依旧停留在以理论介绍为主的阶段,深入细致的实证调查研究还有待大力度地扩展。本研究就采取实证研究来分析大学生英语课堂的类型和差异。
二、研究方法与分析结果
1、“课堂行为类型与差异探究”的研究方法与分析结果
本研究采取量性研究的方法,对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对收集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其研究问题是:1)受试者的英语课堂行为偏好是什么?2)受试者的英语课堂行为偏好是否有差异?若存在差异,差异是什么?
(1)受试者的选取
本研究采用任意抽取的方法,在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中抽取2016 级学生。调查问卷共发放1000 份,有效收回920 份。
(2)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的工具为笔者自制的结构化问卷调查量表——《课堂行为及人格因素问卷调查量表》。该问卷共分三部分,在统计中用到问卷中的前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信息,包括年龄、性别、专业等个人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大学生英语课堂行为偏好调查问项。该部分的设计依据是Elisabeth Hayes(1992:37)编制的课堂行为量表。同时,也根据我国EFL 教学环境和学生英语水平,对课堂行为问项进行设计,重点考虑课堂行为的3 个要素及14 个维度,其中包括:情感维度(内在动机-外在动机,焦虑-自信),认知维度(记忆-理解,模仿-创造)和感知行为维度(视觉-听觉,合作-独自,口头参与-动手)。此部分问卷由24 个问项构成,即每个维度有两个问项,每个问项有五个标准,依据莱克特量表(Liket)设计成:完全符合(5 分)——完全不符合(1 分),得分越高说明学习者越倾向这种变量所对应的课堂行为。用SPSS 统计软件测出Cronbach’s α=0.829,为高度可信。
(3)统计分析结果
1)课堂行为偏好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用SPSS 22.0,对920 份《课堂行为问卷调查量表》中的第二部分“课堂行为偏好问卷”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受试者每种课堂行为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1),旨在了解受试者的课堂行为偏好。
表1 受试者各类课堂行为倾向描述性统计表
从表2 也可见,视觉型课堂行为表现得分最高(mean=7.128),创造型课堂行为表现得分最低(mean=5.290)。国外学者对中国学生的课堂行为的倾向也有所调查,如Torkelson 发现中国学生习惯于听老师讲课,不太热衷课堂讨论;
当老师提问时,他们如果对问题没有绝对把握,不会主动回答,反而低下头,且多数男生都坐在教室的后排。这就是为什么亚洲学生即使有不同于其他同学的意见,也不愿意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对他们提出质疑的原因。而Watkins(1996)认为“被动”的课堂参与模式并不意味着学生在课堂学习上是被动的,中国学生采用的是“深层的学习方式”而不是“表面的学习方式”。课堂上言语参与活动的缺乏,并不妨碍积极的认知参与活动。在此,笔者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主要是以视觉型,模仿型,独自型,以及焦虑型课堂行为表现为主,尤其是在认知要素上以模仿型为主。
2)差异分析结果
为了进一步说明大学生在行为要素,情感要素和认知要素中偏好何种课堂行为表现,即在同一要素上的两种不同维度的课堂行为表现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笔者对数据进行了配对样本T 检验(见表2)。
表2 课堂行为差异配对样本T 检验
从表3 中显示行为要素中,动手-口头经过T 检验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听觉-视觉两个维度中,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sig=.004,p<0.05),且视觉型的均值(mean=7.128)大于听觉型的均值(6.321),所以受试者主要是以视觉型课堂行为表现为主;在合作-独自两个维度中,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sig=.000,p<0.05),且独自型的均值(6.739)大于合作型的均值(6.654),所以受试者主要是以独自型课堂行为表现为主。在认知要素中,记忆-理解经过T 检验没有显著性差异。在模仿-创造两个维度中,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sig=.000,p<0.05),且模仿型的均值(6.943)大于创造型的均值(5.985),因此受试者在认知维度上主要是以模仿型课堂行为表现为主。情感要素中,焦虑-自信维度中,焦虑的均值(6.692)大于自信的均值(5.778),且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sig=.000,p<0.05),因此,受试者以焦虑型课堂行为表现为主。总而言之,在我国EFL 环境下,英语学习者在行为要素,认知要素,情感要素中均有显著性差异,且课堂行为表现主要是以视觉型、独自型、模仿型以及焦虑型为主。
三、结论
开展大学生课堂行为调查分析的研究,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充分认识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发现影响课堂参与行为差异的原因,从而有利于师生共同努力,使学习者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去,以优化我国外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