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视角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
——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

2020-05-13杨欣玥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主体

刘 玲 杨欣玥

(河北金融学院,河北 保定 071051)

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到《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的贯彻落实,预示着我国已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准确把握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方向和新趋势,将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各方的优势资源,构建以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在产学研用等多方主体参与下,如何构建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是目前亟需解决的现实难题。本文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以产学研用协同创为研究视角,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模型,试图为相关院校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照。

一、高等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伴随着我国进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时代,高校逐渐开始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针对创新创业理念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做了许多工作。比如,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相关的项目和创业计划大赛,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专业以及相关课程等。高校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仍然面临许多问题:

1、创新创业人才联合培养的内在动力不足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仅要依靠高校,更需要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之路。然而,产学研用协同培养各主体的职能、任务、目标及追求的利益不同,在协同培养过程中各方从自身利益出发,各主体之间难以达到最契合的衔接,而且,部分院校关于联合培养人才方面主要停留在毕业生的实习和项目委托开发等层次上,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深层次的合作程度不深,联合培养的内在动力不足。

2、师资队伍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不匹配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体系中更注重教师的学历和科研水平,对教师创业与参与公司经营的实践经验方面重视程度不够,所以,部分高校教师忙于搞课题与科研,参加实践培训的机会少,无暇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开发研究与实践。而国外,高校要求教师具备创业和参与管理公司的实践经历,更看重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实践经验。师资队伍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不匹配,严重制约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3、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高等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大多数比较类似,缺乏自己的特色,忽视了专业学科间的交叉联系,导致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浮于表层。高等院校的课程安排,通常是大一年级仅开设普通适用的公共基础课,大二涉及些专业基础课,大三、大四安排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安排学生毕业实习,课程设置中较少涉及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和能力培养的相关内容,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4、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政策体系不完善

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不仅仅局限于高等院校内部的教学和研究,需要联合社会上各种优势资源联合培养。传统的封闭式学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已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院校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加强平台和基地的建设,同时需要政府不断健全、完善鼓励发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形成政府、高校、产业统筹推动力,鼓励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联合社会上各种优势资源,构建创新创业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机制,推动学术界、行业、企业界联合开展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为进一步深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新的理论观点。本文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起点和研究视角,即高校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同时高校与产业界、科研机构进行深度合作和技术交流;政府通过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指导和调节,产学研用不同组织进行协同创新,即协同创新过程形成一个“点面结合、项目引领、主体多元、过程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协同创新集成平台。具体框架结构如图1 所示:

图1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1、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内涵

“产”是指产业、企业,是物质资本的提供者,是知识和技术的需求方;“学”是指大学等具备科研能力与人才培养的机构,是人才和知识资本的提供者;“研”是指科学研究院、研究中心、实验中心等独立的专业的科研院所。“产学研”三大主体通过技术交流、技术合作与利益共享等方式成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的三大科技创新主体。“用”是指技术创新的最终使用者,这是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一种涉及多方主体、跨组织、跨行业、跨学科的协作创新活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分别从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这就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配置,完善产学研合作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优势资源互补,产生多元主体协同效应。

2、产学研用主体协同创新过程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即通过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过程,充分调动产学研用协同主体的优势资源,有效协调协调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核心主体的责任与权利关系,积极调动中介组织、金融机构等利益相关者的支撑与保障作用,形成一个“点面结合、课题引领、多方参与、过程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协同创新集成平台。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协同创新集成平台的突出特征如下:

(1)点面结合,联合培养。该协同创新集成平台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包括理论知识传授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两个方面,因此,采取“两阶段,双导师”式的培养方式。“点与点”体现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既需要高校指导教师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又需要产学研用协同方中的校外导师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校内外指导教师分工协作完成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严格把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随时跟踪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对创新创业理念及意识的理解,有效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面与面”是指在创新创业人才两阶段的培养过程中,以课题为引领,以项目为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为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河北金融学院与石家庄股权交易所举办了“区域产权特色市场班”,双方共同授课、联合开发课程和教材、探讨课程内容安排与授课进度,共同完成横向课题,实现学校设置的课程体系与企业的岗位需求相结合,创新创业能力和企业评价相结合。

(2)课题引领,项目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以课题引领,以项目推动,结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总体规划,通过双向选择,相关学科学生参与到课题或项目的创新实践过程中。河北金融学院通过“课题引领,项目推动”的课程改革战略构想,先后组织“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项目”、“案例教学示范课程”以及主持多项省部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使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课程”与“课堂”注入新内涵,带来新发展。另外,河北金融学院为大学生建立创新创业基地,全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践体系和保障体系。创业基地鼓励学生参与或者创立项目,项目以创新型项目为主线,搭建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培养学生技术创新、创业管理与创意设计等方面的能力,学生将通过课程学习、专题讨论、企业参观等方式参与到项目中。通过教育教学课题的引领和创新创业项目的推动,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3)多方参与,联合培养。高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但是仅仅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培养出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那是远远不够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社会行业组织等多方主体参与,联合开展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参与高校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草拟、制定和实施,共同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河北金融学院充分利用行业背景优势,深入政企开展校政企合作办学。多家政企机构单位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如京东商城、德邦物流等多家企事业单位与学校合作,接受高校教师于企业挂职锻炼,企业经理来学校兼职授课与指导学生实践,学生于企业实习和实践。在多方主体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学到相关技能,学校得到发展,从而实现优势资源互补,产生多元主体协同效应,形成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4)分工协作,过程协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产学研用多方主体参与联合培养的过程,各参与主体充分各自的资源优势,分工协作及过程协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为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主体参与人才培养搭建平台,建立互动沟通协调机制:企业做为技术需求方,拥有丰富的实践机会与资金优势,企业主动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专业及课程体系的安排;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技术供给方,拥有理论知识扎实的教师资源,主要负责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参与协同创新的市场需求,通过参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来获得企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这种人才获取方式比通过人才市场招聘的方式更接近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政府通过相关政策法规引导与支持协同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鼓励与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参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三、产学研协同创新视角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本文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研究视角,在综合分析产学研组织协同以及多元主体参与如何有效协同的基础上,从制度体系、运行机制、人才培养途径和环境保障机制四方面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视角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1、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高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要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首先,构建灵活多样的学生评价体系。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充满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多元智能群体,不能单纯地将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指标,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以及参与实践活动的评价。其次,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和职称评审制度,不仅要看发表论文的级别和数量,也要注重科研成果的内容。同时,职称评审中要对加入教师的教学质量。如考核学生的创造性知识的掌握、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学生的多方面的潜能。

2、运行机制。创新创业人才的运行机制需要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配置、企业的实践环境、高校的人才资源和理论研究、科研机构的专业科研设施等优势资源。高校应将人才培养全面贯彻到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促进人才、资源、信息、技术等要素资源在协同主体间的自由流动和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链上的有效聚集,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由学科导向向市场需求导向转变。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中,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形成实质的经济联系,从企业、科研院所中挑选合适的人员承担部分实践课程或者担任学生的校外导师,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此外,鼓励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携带科技成果进入企业,将科技成果市场化和产业化,促进产学研用各参与主体资源的交流与合作。

3、人才培养途径。创新创业人才主要采用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两阶段”方法。大学一、二年级主要是完成以系统的专业理论为主的专业教育,形成由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组成的专业知识体系。大学三、四年级主要是完成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实习实践。河北金融学院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必修课,率先在线学习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形成“线上与线下”、“课内+课外”、“理论+实操”等教学模式。此外,在“两阶段”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推广“学分转化”的学籍管理,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有关项目或者竞赛获得的学分可以进行转换,以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

4、环境保障机制。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环境保障机制。宏观方面主要是指政府的政策法规、制度体系和条例等。政府研究制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对于协同创新、联合人才培养的典范高校给于一定的奖励政策,鼓励产学研用各参与主体共同推进完善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微观方面主要是指高校为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硬件支撑。在协同创新过程中,针对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在工作职位、项目申请和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平等的竞争环境,并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实践基地、教育中心、实训设备等相关的硬件环境,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结语

本文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研究视角,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分析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推动学术界、行业、企业界联合开展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形成一个“点面结合、课题引领、多方参与、过程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协同创新集成平台,在此基础上,从制度体系、运行机制、人才培养途径和环境保障机制四方面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视角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框架,以求为“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这一现实难题解答提供可资参考的路径。

猜你喜欢

产学研协同主体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