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肺表面活性制剂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中心临床观察

2020-05-13海丽平李丽娜王佩霞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96期
关键词:表面活性肺泡制剂

海丽平,李丽娜*,王佩霞

(包头市第四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00)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高发于早产儿,主要与肺结构不成熟及肺表面活性物质匮乏有关。新生儿刚出生或出生后不久即可发病,病情发展迅速,可在出生2日内恶化,若未及时诊治,随着病情进展,新生儿可出现进行性缺氧,进而诱发呼吸衰竭危及生命[1]。目前临床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常以机械通气等常规方式治疗,但疗效不佳。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肺表面活性制剂介入治疗逐渐用于新生而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效果良好。为探究肺表面活性制剂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抽选本院38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开展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2017年1月~2020年9月研究样本为38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随机分组。观察组,男10例、女9例,出生时间均值(12.59±1.75)h、体质量均值(1.74±0.41)kg;对照组,男11例、女8例,出生时间均值(12.61±1.74)h、体质量均值(1.71±0.39)kg。纳入本次研究患儿均伴有不同程度呼吸困难及发绀症状,且PaO2均小于60 mmHg、PaCO2均超过50 mmHg,X线检查可见肺部出现毛玻璃样变化,符合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剔除患儿包括心肾功能障碍者、无法耐受本次研究所用药物者、吸入胎粪或羊水诱发呼吸窘迫者、肺炎诱发呼吸窘迫者。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纳入38例患儿家属均知情,对比分析出生时间、性别、胎龄及体质量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必要时给予抗感染治疗及静脉营养,同时辅以护理干预。

观察组联合肺表面活性制剂物质(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介入治疗,开展介入治疗前,清理患儿呼吸道内分泌物,将药物完全溶解后预热至37℃,随后采取气管导入方式给药,用药1.5 h后调节各项给药参数,对于病情严重患儿,可在介入治疗6 h后重复给药,控制给药剂量为每kg体重70 mg。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疗效,给药72 h后,患儿呼吸窘迫等症状消失,生命体征正常为显效;患儿呼吸窘迫症状改善,生命体征好转,PaO2值处于70~90 mmHg、PaCO2值处于35~45 mmHg,且影像学检查病症显著吸收为有效;患儿仍存在呼吸窘迫症状,体征及病灶无变化为无效[2]。

1.4 统计学方法

选取SPSS 33.0处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临床数据,选取%与±s描述计数及计量指标,验证方式为x2或t。P<0.05,存在对比差异。

2 结 果

2.1 对比患儿组间疗效差异

对照组经常规治疗后疗效为68.42%,观察组联合肺表面活性制剂物质介入治疗后疗效为9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患儿组间疗效差异分析表[n(%)]

2.2 患儿氧疗、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对比

联合肺表面活性制剂物质治疗后,观察组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指标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氧疗、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分析表(±s)

表2 氧疗、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分析表(±s)

组别名称氧疗时间(h)机械通气时间(d)住院时间(d)观察组(n=19)66.47±12.783.64±1.3512.75±2.35对照组(n=19)93.71±14.3612.73±4.2719.11±3.47 t 6.17678.84766.6149 P<0.05<0.05<0.05

2.3 对比患儿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常规治疗后,对照组7例出现不良反应,4例肺感染、2例肺气漏、1例肺出血,发生率为36.84%;联合肺表面活性制剂物质治疗,观察组1例出现不良反应为肺感染,发生率为5.26%,差异对比,x2值为5.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发病率较高,典型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衰竭,高发于患儿出生后4~12 h。结合临床实践分析,此类疾病可随患儿年龄增加而降低,且体质量越轻者病死率越高,发病后若未及时诊治可危及生命健康,此外,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并发肺炎风险较高,进一步增加了治疗难度,因此早期诊治对控制新生儿病情进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3]。传统医学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多选用机械通气方式治疗,虽能控制病情进展,但难以改善各项血气指标,疗效有限,不利于预后。随着现代医疗技术不断进展,临床尝试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肺表面活性制剂物质介入治疗,效果显著。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分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与新生儿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有关,导致肺泡进行性萎陷,因此治疗本病需注意补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4]。新生儿肺泡型细胞可分泌脂蛋白,即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有效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具有重要生理意义。结合临床实践可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保持肺泡积保稳定,预防肺泡萎陷,进而实现肺部扩张,此外,肺表面活性物质可预防肺泡内形成积液,有利于肺换气[5]。结合本次研究成果分析,联合肺表面活性制剂物质介入治疗,观察组疗效94.74%优于对照组68.42%,观察组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明显缩短,且不良反应发生率5.26%低于3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肺表面活性制剂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更佳,具备推广价值。

综上所述,对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给予肺表面活性制剂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提升新生儿生存率。

猜你喜欢

表面活性肺泡制剂
改良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方法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的影响
纤支镜肺泡灌洗在脑死亡边缘性供肺维护中的作用
表面活性类温拌剂对SBS改性沥青性能影响
重症肺炎肺泡灌洗液miR-127-5p、 miR-3686、 sTREM-1的表达及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中草药制剂育肥猪
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元胡止痛系列制剂4种工艺比较
苜蓿素对哮喘小鼠肺泡巨噬细胞TLR4/MyD88/NF-κB通路的抑制作用
固体制剂常用设备清洁验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