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介入支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0-05-13具春光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96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脑组织缺血性

具春光

(吉林省前卫医院神经内二介入科,吉林 长春 130000)

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中老年群体多发疾病,属颅内血液循环受阻所致脑血管急慢性病变,此类疾病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且预后效果不佳[1]。相关研究表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多表现为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动脉狭窄是发病的核心要素。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需改善脑动脉狭窄,增加脑组织血液灌注量[2]。药物干预是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规方案,单纯采用药物治疗复发率偏高。介入支架是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全新方案,本研究总结评估我院患者各项基础性资料,分析研究介入支架治疗的相关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定研究开展年限跨度区间为2019年12月-2020年7月,择取样本为此时间内就诊7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方案将其均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全部患者经CT、DSA、超声检查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标准,且同意参与本研究。总结统计两组基线临床资料,研究组男女性别统计比值19:17,年龄跨度区间41-73岁,平均(57.72±2.06)岁,对照组男女性别统计比值为20:18,年龄跨度区间43-71岁,平均(57.69±2.09)岁,基线资料未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案为对症药物治疗,本研究选定治疗药物包括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调节血脂类药物,硫酸氯吡格雷每日口服1次,单次服用剂量为75mg,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日口服1次,单次服用剂量为100mg,持续用药6个月后将治疗方案调整为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d。

研究组患者治疗方案为介入支架治疗,治疗前3-5d参考对照组治疗方案用药。介入支架治疗入路方案为股动脉入路,于颈内动脉及椎动脉置入动脉鞘(8F、6F)。完成操作后采用肝素抗凝,血管造影检查确定动脉狭窄部位,评估狭窄程度。病变区域近心端置入6F、8F导引导管,规范化插入微导丝。血管狭窄区域实施球囊扩张,利用导丝牵拉支架,使其准确置入血管狭窄区域。释放支架后利用造影检查观察动脉扩张及颅内不同血管供血情况,之后通过导引导管给予替罗非班10毫升崩入,如无异常可结束手术操作。术后持续监测患者神经功能及多项生命体征,术后即刻取出动脉鞘,并实施压力止血、压迫器加压包扎及患肢制动,术后行常规药物治疗。

1.3 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管狭窄相关指标,包括Vs(收缩期峰流速)、Vd(舒张末期峰流速)、血管狭窄率等。对比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计算各类数据,本次研究中计量资料为(±s),检验方法为t,计数资料为(%),检验方法为x2,如P<0.05,则组间有差异。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管狭窄相关指标

治疗前两组血管狭窄相关指标未见显著差异(P>0.05),治疗研究组更具优势(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管狭窄相关指标(±s)

表1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管狭窄相关指标(±s)

组别Vs(cm/s)Vd(cm/s)血管狭窄率(%)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研究组(n=36)138.89±2.66112.26±8.4343.05±4.2733.29±3.5876.44±2.1822.35±3.08对照组(n=36)138.75±2.63138.06±2.2443.11±4.1841.15±5.4476.49±2.1375.47±5.62 t值0.22417.7470.0607.2410.09849.732 P值0.8230.0000.9520.0000.9210.000

2.2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研究组更具优势(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s)

表2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s)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研究组(n=36)12.05±2.275.62±1.04对照组(n=36)11.89±2.4510.53±2.71 t值0.28710.149 P值0.7740.000

3 讨 论

脑血管狭窄所致脑供血不足是诱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核心病理基础,患者发病初期临床表现为视力模糊及一过性偏瘫等症状,随病程延长可诱发神经功能损伤,导致偏瘫及脑梗死等危重疾病,甚至危及患生命安全[3]。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需较疏通狭窄的动脉组织,改善脑组织血供状态。

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多采用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调节血脂等药物干预,此类药物可降低血液粘稠度,使血脂指标恢复正常,无法疏通狭窄动脉,临床治疗效果有待提升[4]。介入支架治疗采用股动脉穿刺入路,于患者血管狭窄部位置入支架,可撑开狭窄的动脉血管,并可促进血管内膜组织修复,提高斑块稳定性,进而恢复脑组织血液供应。介入支架治疗属微创治疗技术,术中操作对患者机体创伤轻微,可显著增加脑组织血供量,并能够改善神经功能,且患者术后恢复时间短,预后效果良好[5]。总结并分析本研究中的相关数据,研究组患者治疗后Vs、Vd、血管狭窄率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可认为介入支架治疗有助于改善脑组织血流状态,研究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可认为介入支架治疗有助于恢复神经功能,促进血管新生,重塑脑组织功能。

综上分析可知,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介入支架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全面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脑组织缺血性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小脑组织压片快速制作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芒果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组织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山楂叶总黄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