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培养渗透途径研究

2020-05-12马思云

教育论坛 2020年3期
关键词:体育教学途径德育

马思云

[摘要] 体育教学中的各种德育功能彼此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并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中。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培养渗透,必须优化德育方法,确保德育工作落到实效,方法是决定德育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 体育教学;德育;途径

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重在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的培养以及锻炼意识的提高。以学生为主体,依据学生的需求来开展体育教程。很多学生对击剑、跆拳道以及轮滑等新兴体育项目兴趣较浓厚,学校可以多开设这样一些体育课程。而对于传统的课程,则应该进行创新,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1.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培养渗透途径研究

体育教育有着丰富的德育功能,第一,导向性功能,能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心理调适功能,能减轻人的焦虑状态,缓解抑郁症状,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偷悦身心和享受成就感的功能,能给学生精神上带来愉快感受。第三,凝聚功能,能使广大学生由于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群体意识而凝聚在一起,主要体现在集体项目的教学上,如足球、篮球、排球、团体操等。第四,竞争激励功能,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上进心,培养他们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体育教学中的各种德育功能彼此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并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中。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培养渗透,必须优化德育方法,确保德育工作落到实效,方法是决定德育质量的关键,在德育渗透中应注重以下方法。

1.1目标引导法

目标具有引导和激励功能。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主动求知和自觉进行品德锤炼的最基本方式。合理的教学目标设置既要有育体目标,又要有育心目标。每堂课教师都应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提出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与任务。如中长跑教学,既要向学生提出掌握跑技术与呼吸方法的学习目标任务,又要向学生提出战胜困难,克服“极点”,磨炼意志品质的目标任务。学习目标设置科学合理,明确具体,针对性强,指导作用就越大。

1.2游戏比赛法

体育游戏具有强体、育心、培德功能。游戏比赛法的“社会性”特点鲜明,教育性强,它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与目的,有具体的规则与规范要求,是既有团结协作,又有竞争对抗的群体性活动。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習惯了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因此,教师应善于利用游戏中特有的教育因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关系,承担起群体赋予的职责,扮演好游戏角色,并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与他人互相配合,共同努力,争取获胜。游戏比赛法是一种寓德于体,寓德于乐的特殊德育方式。不同的游戏内容,具有不同的教育作用,因而,体育教师应依据体育课的内容、任务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组织安排游戏活动,寓德育于体育游戏之中。

1.3评价激励法

评价激励是指利用体育课中各种时机进行评价活动,对学生在课中所表现出来的良好思想行为及时做出充分肯定,对以往表现差的学生更要发现他们的优点,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激励竞争意识,倡导积极向上的良好学风。评价具有导向和激励功能,对学生教育影响极大。教师要善于运用评价的导向激励机制,对于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学习态度端正,刻苦努力,乐于帮助他人,学习进步明显、幅度大的学生给予表扬,以激励他们更严格要求自己,促其形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对于不良的现象,也应进行客观公正,以理服人的批评教育,使其错误得到纠正。只要能做到评价内容准确到位,评价场合选用得当,评价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就定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1.4对抗竞赛法

竞争是体育的突出特点,各项体育运动项目都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尤其是在比赛状态中,其对抗和竞争因素体现得更为强烈。有意识进行对抗性、竞争性较强的教学与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的身心承受力提高,获得勇敢拼搏、顽强进取的心理和行为品质。例如短跑训练,仅在“预备一跑l'‘这短暂的时间里,为了比别人更准确地抓住起跑时机,学生就要集中全身精力,在一方面提高自控能力的同时,一方面又要全力准备果断行动,一刹那松劲就意味着难以挽回的失败。在长跑训练中,采用竞赛形式,形成竞争对抗,这就自然意味着学生不仅要坚持跑完全程,而且要有一定速度,使长跑训练实际上变成为一场意志力的较量。另外,教师还可有意识地将学生分为强弱两队进行对抗赛,或在各种教学正规比赛中,诱导学生排除场内外不利因素的干扰,以此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并且在接受成功与失败考验的同时,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

1.5困难训练法

体育课教学对学生的意志品质教育是其他专业课程所难以取、代的。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增加困难、设置障碍,以促使学生努力去克服,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既是一项趣味活动又是一项艰苦性活动,学习困难与障碍较多,诸如天气障碍:严冬与酷暑给室外的体育学习设置了天然障碍;生理障碍:运动中产生的疲劳、酸痛、极点、极限等生理现象;心理障碍:活动中相伴随的紧张、焦虑、害怕、胆怯、沮丧等心理状态。学生完成一定的学习目标任务都需要付出意志努力,克服来自自然、生理与心理方面的障碍。运用困难训练法时,教师须依据学生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健康状况及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恰当地设置学习中的困难与障碍,并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主观意志努力,去战胜困难与障碍,按量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以达到磨炼与培养意志品质的目的。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应充分地开发体育学科的丰富的德育资源,并结合体育教育的特点,通过多层次、多渠道,以生动活拨的形式施教于学生,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亲身感受德育教育,加深对体育活动的认识,真正体会到体育教育在实际生活中的需要,从而更加重视参与体育锻炼。

2.建 议

两年多的课题实践,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新的矛盾产生,我们对现代学校制度的把握,对体育价值观的认识,对融合互动长期性的认识,都不是靠一、二次会议,读一、二本书就能实现和提升的。

我们要在现代教育思想和体育理论的指导下,深入研究学校社区的实际情况,敢于打破陈规旧律,不断调整和完善课题设计,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社会、家庭体育一体化的道路。对此,我们有下列三个方面的建议。

2.1 体育观念的与时俱进

从学校到社区,都深受“学校体育就是学校的体育”传统观念的影响,这种消极影响是我们开展学校社区体育融合互动的思想障碍。不转变观念,我们的这项创新性的课题研究就难以深入,难以持久,和过去阶段性的突击活动没有两样。

学校体育打开校门,走向社区,延伸家庭,是终身体育的必然要求,学校体育也只有在这一过程中,完成自身的向现代体育的转型,从而释放体育育人的整体功能。我们的体育教师,领导干部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扫除思想障碍,树立现代体育观念,从而在学校社区体育的融合互动中发挥骨干作用。

体育的育人价值是多方面的,我们往往机械的单一的理解体育的价值观。偏重于“育身”,忽略了“育心”的作用,她在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的同时,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认识到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体育文化对创建和谐文明社会的积极作用。社区的文明和谐程度,也可以通过体育这一杆标尺来衡量。

学校是社区的学校,现代学校制度提出了这个具有鲜明时代性的要求,体育是人类最为广泛的社会交流方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几乎覆盖所有的社区人群。学校与社区的体育互动融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仅在体育一个领域对学校产生影响,还必然涉及到学校教育管理,学校文化建设等多个层面,其无形的价值更为重大。

2.2 建立长效机制,实施常态管理

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融合互动,不是学校社区的一项阶段性突击性的任务,它是学校走向社区,创建现代学校的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实施常态管理。

首先要完善组织机构,明确学校社区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这是组织保证。学校社区联席会议为决策机构,课题组为常设协调机构,各有关职能部门为执行机构。其次学校与社区(街道)都要把体育融合互动纳入各自的工作计划,要有资金预算。各职能部门据此做出实施方案,经学校社区联席会通过后,分别组织实施,每学期向联席会议书面汇报,年终由课题组考核给予奖励。而后学校要与街道社区积极沟通,发挥组织主导作用。由于大型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多方面的协作支持,特别在资金筹措上,单靠学校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体育健身是公益性事业,需要街道社区的资金支撑,需要社会捐助。这个问题不落实,融合互动也就难以长期开展。

2.3 正确处理融合互动中的几组关系

学校与社区(街道)是由性质、职能不同的社会组织,在融合互动中发生和建立新的多种不同的关系,正确处理这些关系,融合各方力量,是相当重要的。

第一,学校与街道居委会的关系,学校是主动的组织者,但又不能把街道居委会当作协作方,居高临下,发号施令。学校和社区是共同体,分工不同,责任相同。

第二,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与社区体育协会的关系,前者专业性很强,如青少年棒垒球训练,在全国都有一席之地,这就要求我们俱乐部的教练们站在全民健身的高度,主动和社区体育协会的同志沟通,热情支持群众性体育项目的开展,并尽力地为他们解决问题,为“社区体育进校门”做好工作。

第三,学校体育教研组与学生家庭的关系,体育教师是家庭体育的指导者和服务者,要安排好适合的健身项目让学生带回家,主动搜集反馈,及时调整。

第四,学校内部组织之间的关系。每一项大型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都需要学校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而不仅仅是体育教研组和体育俱乐部的事情,课题组特别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及时解决各部门遇到的实际困难,保证学校与社区体育融合互动的顺利推进。

回顾近三年的课题研究与实践,我们感到体育活动、體育组织、体育精神以及体育文化在密切学校与社区、调适人群关系、创建和谐社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学校与社区体育的融合互动,具有十分丰富的社会学价值。从学科提升到文化渗透、精神影响、关系重构,提升了学校体育的地位,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养成了体育运动的习惯,扩大了向地域辐射的作用。第三,健全学校体育管理机制,开发资源,与社区体育共生共荣。我们从本校实际出发,健全制度,开发校本资源,抓住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互动,进行原创性的实践与研究,提升了学校在社区的文化影响力,使学校从“文化孤岛”转换为“文化高地”,从体育的实践者转换为体育文化的建设者,使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融合互动、共生共荣。

参考文献:

1.沈建华,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体育发展研究[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

2.宋亚军,李向东,对我国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网络模式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26卷第一期.

3.陈效民,加快制度创新,构建区域现代学校制度口],上海《现代学校》2005.1.

4.赵双成,现代学校视野中的学校与社区互动[J]上海《现代学校》2005.2

(本文责任编辑  刘东敏)

猜你喜欢

体育教学途径德育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