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马拉松跑者深度休闲特质的质性研究
2020-05-12田海波周文婷邱亚君
田海波,周文婷,邱亚君,齐 震
(1.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体育系,浙江 杭州 310028;2.玉林师范学院 体育健康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中国正在步入大众休闲时代,休闲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逐渐凸显,体育活动以其特有的价值逐渐成为人们重要的休闲选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一般休闲所带来的短暂愉悦和兴奋,而是追求深度休闲给与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正如Stebbins所说,当个体深入参与一项休闲活动时,他们通常会表现得更加专注,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技能,并借此机会展示自我,进而获得持久的收益[1]。目前,深度休闲在国外休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在国内尚未引起学者的足够重视。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深度休闲体育活动在健康中国发展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马拉松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已成为当下最流行的休闲体育活动之一。同时,“马拉松热”现象也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主要是从宏观视角探索其快速发展背后的深层原因及机制。然而,目前尚缺少从深度休闲视角考察马拉松跑者的研究。因此,基于深度休闲理论,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以马拉松跑者为例,旨在解析马拉松跑者的休闲行为和心理表现,从而拓展休闲体育领域的理论研究,并为理解个体“深度”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行为提供参考。
1 文献综述
1.1 深度休闲
Stebbins于1982年首次提出深度休闲(serious leisure)的概念,将其界定为“个体有系统、有计划持续参与休闲活动,他们投入事业般的专注,并借此机会获得专门的知识、技巧和经验”[2]。在深度休闲参与过程中,个体将休闲活动视为核心的生活方式之一,通过活动表现自我、发挥潜能、获得认同,进而获得较深层次的愉悦、满足和成就。
Stebbins进一步通过6个特质解释深度休闲参与者[3]。1)坚持不懈。当个体面对恐惧、焦虑、疲劳等情形时,他们会毫不退缩,克服这些困难或阻碍,进而持续参与该项活动[2,4-5]。2)显著的个人努力。个体为了学习活动相关的知识、技能及经验,通常会持续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3)生涯性。通过长期坚持和努力,个体经历到一个不断发展的休闲生涯历程。通常情况下,它与个体的生涯发展以及生涯事件紧密关联。4)持久的收益。长期参加深度休闲活动能给人们带来许多持续的收益,如自我满足、社交吸引等[2-3]。5)独特的文化。当个体长期关注特定的休闲领域,他们会逐渐融入到一个共享专属文化的休闲社群[6-7],相互分享他们的态度、价值、信念和实践经验等[8]。6)强烈的认同感。认同感通常表现在个人和社会层面,即个体对休闲活动的认同,以及他人对个体休闲行为的认同[9-10]。
1.2 马拉松跑者的深度休闲研究
自Stebbins提出深度休闲框架后,该概念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外休闲体育研究领域,涉及许多体育项目,如登山、游泳、滑冰、摩托车、高尔夫等[11-15]。这些研究主要考察了个体深度休闲特质与动机、限制因素等变量间的关系。例如,McQuarrie和Jackson证实了成年滑冰者具有典型的休闲生涯发展历程,并深度剖析不同生涯阶段他们所经历的限制因素以及经常采用的变通策略[13]。Siegenthaler和O’Dell根据老年高尔夫参与者的涉入程度将其分为4类:疗养类、社交类、中间类和核心类。研究证实,随着涉入程度的加深,高尔夫运动能够更好地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其中核心类老年人的感受最为明显[15]。然而,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影响马拉松成绩的因素以及马拉松对人体的影响,而从深度休闲视角考察马拉松跑者的研究目前还较少。
值得关注的是,已有文献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跑者的深度休闲特质。通常情况下,马拉松跑者需要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刻苦训练,即便遇到各种困难或阻碍,他们仍会尽力克服[16]。同时,为了提高技能水平,他们还要调整作息安排、制定训练计划等[17-18]。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他的著作《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记录了他从开始跑步到痴迷于跑步的整个生涯历程。另一位学者也结合亲身经历,记录了自己的运动生涯历程,并剖析推动其持续参与的因素[19]。另外,跑者获得了周围人的认同和赞许[20],并在活动中彰显他们特有的文化[18,21]。同时,跑步也让个体收获了生理、心理以及社交等方面的益处[5,16,18]。
1.3 我国马拉松的发展及研究动态
“马拉松热”现象,不仅反映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同时也依托于国家层面相关的政策支持,如《体育总局关于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对社会力量举办体育赛事的“松绑”,《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对健康中国理念下人们健身的总体部署规划与监督实施。同时,近些年我国马拉松赛事活动在参赛资格、活动体验、赛事服务及品牌宣传等方面不断升级和完善,不仅带动了马拉松及相关产业链条,同时积极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使马拉松赛事规模不断提升,参赛人数逐年增加。据《2018中国马拉松年度报告》[22]显示,2018年全国共举办马拉松及相关赛事多达1 242场(规模800人以上),较2017年1 100场增加了近142场,是2012年31场的近40倍;全年参赛约583万人次,较2017年增加了83万人次,是2012年50万参赛人次的11.7倍;赛事涵盖了全国31个省、区、市的285个城市,较2017年增加了51个城市;很显然,马拉松已经迅速发展为国内最受欢迎、最具影响力的品牌赛事之一。
国内马拉松的井喷式发展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一些学者主要探究“马拉松热”现象背后的产生原因[23-25]。如李晓霞认为,“马拉松热”主要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身意识的增强,它所蕴含的深层价值与全民健身契合,未来应打造特色赛事、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提供高质量服务体系[23]。另有学者从不同视角论述马拉松赛事的发展问题[26-28],如吴艳以体育赛事项目管理理论为依托,考察杭州马拉松竞赛方案策划、赛事资源配置、突发事件处理等问题,为杭州马拉松赛事的管理水平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28]。然而,国内从休闲视角考察马拉松运动的研究尚少,仅有周文婷等从深度休闲视角探究马拉松深度跑者休闲限制变通策略,研究发现,马拉松跑者会采用意识提高、帮助关系、自我管理、时间调整及环境支持等5种策略克服休闲限制因素,进而持续参与跑步[29]。
1.4 文献小结
总体上国外学者对深度休闲已进行了广泛深入研究,并用其考察深度休闲特质与其他变量间的关系,如动机、幸福感等。国内学者对深度休闲的关注度较低,尚缺少深度休闲体育领域的实证研究。因此,在“马拉松热”背景下探究跑者的深度休闲特质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引导个体培养深度休闲体育的意识,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拓宽深度休闲体育行为的研究领域,促进休闲体育理论的发展。
2 研究方法与过程
2.1 访谈过程
根据深度休闲的概念,结合马拉松项目特征,本研究选择每周跑步3次及以上、每次跑步5公里以上、坚持跑步6个月以上的跑者为访谈对象。采用半结构访谈,于2016年11月至2017年4月,通过滚雪球抽样的方式,以信息饱和为原则,对20位马拉松跑者进行访谈。其中男性12人、女性8人,年龄在26~72岁之间。在访谈正式开始前,向受访者介绍本研究的目的及相关概念,受访者均表示完全理解。然后,根据访谈提纲,询问马拉松跑者的休闲参与经历,核心问题如“您是如何开始跑步的?”“您在跑步过程中是否遇到一些困难?怎样去克服?”“您这些年坚持跑下来,都有哪些收获?”在征求受访者同意的前提下,对访谈过程录音,同时建立访谈笔记,以便更清晰地记录和补充相关信息。访谈时间从30~90 min不等。
2.2 资料整理与分析
访谈结束后,将语音材料转化为文本(约21万字),采用NVivo 11.0软件对文本进行整理和编码。首先依据深度休闲的概念和理论,初步编码得到662个节点,继而通过类属分析的方法,将节点归为坚持不懈、生涯性、显著的个人努力、强烈的认同感、独特的文化、持久的收益6个类属(表1)。编码的信度通过编码一致性信度来检验,6个特质的一致率为0.849以上。
表1 马拉松跑者深度休闲特质
3 结果与分析
3.1 坚持不懈
坚持不懈是指当个体面对困难或阻碍时,他们会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克服,并坚持参与该项休闲活动。Stebbins 认为,深度休闲参与者所获得的积极情感体验,源自于对休闲活动的坚持[2]。众所周知,完成马拉松,除了需要良好的体能和耐力,个体还需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丰富的经验。根据编码结果显示,坚持不懈主题共形成68个参考点(表1),主要涉及4个本土概念,包括“毅力”“自我管理”“人际互动”“调整时间”。例如“跑步需要超强的毅力,尤其跑全马时特别明显,大多跑者在35公里后身体会有反应,如膝盖酸痛、腿抽筋。我会想尽办法克服,一定要完成目标,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坚持下去(39岁,男)”。另外,马拉松跑者也会采用调整作息、制定训练计划或寻找人际支持等策略,克服跑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有规律地坚持跑步。例如“和跑团一起跑可以督促自己,有时候自己想偷懒,但是大家都在跑,所以我也要坚持,同伴的力量还是蛮大的(32岁,男)”。本研究结果表明,当面对自身、人际等方面的阻碍或限制时,马拉松跑者不但没有退缩,而是通过采取“毅力”“自我管理”“人际互动”“调整时间”4种策略去克服跑步中遇到的身体疲劳、运动损伤、消极情绪、时间冲突等困难,从而一直坚持参与马拉松。该发现部分证实了此前学者的观点,如Masters等研究表明,个体为了参加有关跑步的活动或赛事,他们通常要调整工作或就餐的时间、取消或推迟一些安排,甚至要短期离开家庭等[17]。其他学者也证实,一定的认知或行为变通策略能够减轻人们参与休闲活动时遇到的限制,进而强化个体的休闲行为坚持[30-31]。因此,对于马拉松跑者来说,不管是参加马拉松赛事,还是长期坚持跑步练习,毅力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因素。另外,运动损伤是体育休闲中最常见的困难,需要参与者通过“自我管理”去克服。这两方面也体现了马拉松区别于其他休闲活动的项目特点。
3.2 生涯性
生涯性是指个体长期持续参与休闲活动的历程,通常由生涯过程(如开始、建立、保持)和生涯事件(如意外事件、转折点)组成[1]。有关研究证实,个体的跑步经历具有明显生涯性的特征,在他们生涯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印象深刻的事情[17]。本研究编码结果显示,马拉松跑者的生涯性共产生105个参考点(表1),主要包括“生涯发展”和“生涯事件”。如“首马是北京马拉松,成绩4 h 8 min,排在3 000多名。随后每次全马成绩会提高6~10 min左右,直到打破3 h 30 min。整个过程中,我并没有突飞猛进,而是稳步的提升(男,39岁)”。此外,受访者反映,在跑步过程中他们经历过许多偶然事件、重要时刻或转折点,这些事件往往意义重大,并且促进他们跑步生涯的发展。如“受村上春树的影响,我的首马是在雅典跑的,我觉得这个很有意义。马拉松起源于雅典,在两千多年前希腊那个士兵跑过的线路上奔跑,那种感受真是无与伦比,让我终身难忘(男,36岁)”。
休闲生涯的发展离不开个体的坚持和努力。通常情况下,跑步生涯的开始是由许多外部因素引起的,如焦虑、压力、肥胖等。人们期望通过参与跑步改善自己的身心状况。随着跑步的不断深入,跑团文化、赛事地吸引以及自我形象的提升等进一步促进个体跑步生涯的发展。已有研究对个体的休闲生涯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例如,McCarville也分享了他从参加短距离赛事再到全程铁人三项历程中自己取得的进步和收获[19]。Heuser记录了一位女保龄球手从接触保龄球、到变成有组织参与、直到最后退出的生涯发展过程[32]。然而,个体休闲生涯也具有不确定性,一些重要的事件会明显改变休闲生涯的方向:可能是促进个体继续参与,也有可能阻碍个体参与,甚至退出。如Bartram发现,对于皮划艇爱好者来讲,意外事故或受伤可能成为他们退出皮划艇生涯的重要转折点[33]。因此,个体间的休闲生涯也会有所不同。
3.3 显著的个人努力
显著的个人努力是指个体在参与休闲活动的过程中,为了掌握相关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积累丰富经验,而持续付出的努力。Scott和Shafer记录了深度休闲参与者为获取相关知识和技巧时的行为承诺[34]。有关研究证实,在跑步过程中,马拉松跑者不仅要花费时间、精力去练习,还需付出一定的经济投入(如报名费、交通费、食宿费)[35]。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地积累经验,个体才能掌握正确的跑步姿势、合理的呼吸方法以及科学的训练计划等。编码结果显示,个人努力共产生86个参考点,包括知识技能获取、时间与金钱投入3个方面。首先,跑者会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跑步的知识,提高跑步技能。如“起初,我通过网络查找许多相关资料和视频,主要是国外专业运动员的训练方法,但对业余爱好者参考价值有限;后期,我关注了“简爱跑步营”公众号,并结合刻苦的训练,逐渐体验到“简爱跑步法”的精髓:挺、倾、柔、衡和坚。配速也从5 min提高到4 min 30 sec(男,52岁)”。此外,马拉松跑者会投入一定的时间进行练习或比赛,大多受访者表示他们每周会跑步3次以上,每年至少参加3次半马或全马。同时,他们在购买装备、参加赛事等方面也要投入很多,如“我的手表要2 000多,它可以看时间、配速。这双亚瑟士的跑鞋打折后900多。另外,参加省内比赛大概要1 000元左右,而参加省外比赛要2 000元以上(女,27岁)”。
Stebbins认为,“利益假说”更适合解释这种现象,当个体获得的回报(rewards)明显大于付出时(costs),他们更愿意深入地参与某一休闲活动。进一步讲,要想收获预期的回报,个体必须为此付出持续的努力[3]。这种显著的个人努力在马拉松跑者中尤为明显,已有研究表明,人们长期参与马拉松,除了身心方面付出较大努力外,同时还会与其他跑者积极交流有关跑步路线、饮食、装备和策略等,并且在经济上要持续投入[17-18]。相比其他休闲活动,马拉松跑者需要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储备,进而使个体活动获得更高的社会认同。反过来,认同感的获得又会强化跑者的持续努力。正如一位跑者所讲:“从最初跑2、3公里,到完成全程马拉松,跑友对我的进步感到惊讶。然而,我并没有沾沾自喜,反而更加自律,除了改进自己的跑步技术,每个月还要保证一定的跑量(女,27岁)。”
3.4 强烈的认同感
强烈的认同感源自长期参与休闲活动过程中个体对休闲活动所产生的认同,以及周围的人对其行为的认同。通常情况下,个体常以“跑者”定义自己,并且周围的人也常将他们与马拉松(或跑步)联系在一起。大多情况下,个体愿意向其他人分享自己跑步的经历[9,18]。该主题编码共产生62个参考点,包括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如表1所示,个体回顾自己的参与经历,对跑马(或跑步)的行为十分认同。如“跑步简单易行,我已坚持3年了,而且效果也很好,也常在朋友圈晒一下(36岁,男)”。另外,周围的人对自己跑马拉松的了解和赞许也会增进这种认同感。如“公司里的人都了解我是跑马拉松的牛人,工作上的事沟通起来也都很方便,觉得蛮自豪的(39岁,男)”。
本研究结果表明,马拉松跑者的认同感包括“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自我认同是指跑者对跑步行为的一种认可,他们常乐于和别人谈论跑步相关的内容。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将自己归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并且成员身份赋予他们较高的价值和意义。Heo等证实,当付出的时间、精力以及金钱获得回报时,个体对他们所追求的休闲体育活动的认同感会明显增强[35]。邢金明等认为马拉松已成为一种新的时尚运动和社交方式,人们通过网络社交平台不断传播跑步文化,进而促进了社会对跑步活动的认同[25]。换句话说,这种认同感使跑者获得一种归属,他们会表现出该群体所特有的价值规范,进而获得他人的社会认同。因此,认同感成为跑者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他们的跑步参与行为。
3.5 独特的文化
独特的文化是指人们在长期参与休闲活动所共享的信仰、规范、惯例、价值观和实践等,这种专有的文化有利于他们对彼此身份的认同。Unruh认为独特的文化与“社群”是密不可分的,人们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加入休闲社群,遵守有关章程或规范,积极参与有关活动,并分享相关知识、技能或经验[7]。主题编码共形成56个参考点(表1),主要包括装备、语言两个方面。大多受访者表示,他们所在跑团会定期举办活动,有人扛着跑团的旗帜,集体穿着带有跑团标记的服装,团队的氛围感染着大家。即使不在同一跑团,在跑步过程中遇到跑步的人,他们也会感到很亲切,并相互加油鼓励。如“在家附近跑步时,能遇到很多跑步的人,我们常常相互竖起大拇指,或喊一喊加油(52岁,女)”。此外,受访者在分享有关跑步信息时,经常会提到一些专业术语,如“呼吸”“配速”“PB”等。
深度休闲参与者的社群是一种组织环境,与这个环境相关联的精神实际上是以一种文化的形式表达(态度,信念,价值)或认识到的(实践,目标)[1]。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独特的文化包括了“装备”“语言”两个方面,这个结果也支持了已有的研究。Shipway 和 Jones发现,跑者会穿着印有马拉松赛标识或跑步社群的T恤,这种表达不仅仅是一种荣誉的标志,也是一种亚文化资本,证实他曾经是某一跑团成员,或参加过某一著名马拉松比赛[18]。Green 和Jones也证实,社群成员会通过服装、行为、语言等来强调他们在社群中的身份,以区别于其他非社群成员[9]。大多受访者反映,赛后他们会聚在一起,交流有关比赛的经历和跑步的经验。交流中他们常使用一些专业用语,如“撞墙期”“拉伸”“跑量”等。因此,外在的符号标记(如装备)和专用的词汇(如配速)进一步丰富了这种独特的文化。
3.6 持久的收益
持久的收益是指在持续参与休闲活动过程中,个体感知到的生理、心理或社交层面的收益,主要包括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对于个体而言,长期参与长距离跑步,不仅有助于提高体能,而且也能增强其意志品质。本主题编码共形成285个参考点。首先,个人收益是指个体参与休闲活动体验到的益处,包括提升形象、个人重建、自我充实等。受访者表示跑步能明显保持体型或改善健康状况。如“真的感觉自己瘦下来,先前最重的时候接近90公斤,而这半年基本稳定在75公斤左右(36岁,男)”。除了在身材和健康方面的改善,受访者也反映在心理层面的收益。如“人生就像跑马拉松一样,当你觉得自己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其实咬咬牙,你依然能坚持下去(27岁,女)”。另外,社会收益是指在参与休闲活动过程中,个体在社交层面获取的收益,包括团体吸引和团队成就。大多跑者认为,跑步使他们认识了其他行业的人,拓宽了自己的社交圈。如“跑步是现如今主流的休闲方式,社会各界精英都在参与跑步,跑步可以搭建自己的人脉关系,汲取我们需要的正能量(45岁,女)”。也有跑者认为,团队的荣誉对自己会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如“最近我们跑团被杭州马拉松组委会评为荣誉团队,整个浙江省只奖励了3个团队,我们就是其中1个,作为团队成员我感到很自豪(72岁,男)”。
质性研究结果部分证实了一些学者的发现。Shipway和Holloway认为,长期坚持跑步给个体带来了持久的收益,特别是自尊和自我肯定。当然,出于不同的动机,他们所意识的收益也会有所不同[36]。Major发现,在跑者的休闲生涯过程中,成就感是所有跑者最核心的、最持久的收益,健康和社交关系也是重要的收益。同时,这些收益增强了跑者的幸福感[5]。然而,本研究发现经济回报和团队发展并不是跑者持久的收益,可能是因为大多跑者并不是出于经济回报和发展跑团的动机,才参与到马拉松中去的。总的来讲,深度休闲参与者获得的持久收益,是基于个体长期的坚持,同时也来自于他们的独特的文化和强烈的认同感[32]。只有当个体与活动紧密地联结时,持久的收益才能够更好地体现。因此,对于一般跑者来讲,他们并没有完全认识到跑步的价值,偶尔的参与很难体验到持久的收益。而深度休闲跑者在他们长期的生涯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努力获取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更容易感知跑步给自己身心方面所带来的改变[5,18]。
4 结论
1)马拉松跑者具有深度休闲的6个特质:坚持不懈、生涯性、显著的个人努力、持久的收益、独特的文化和强烈的认同感。
2)坚持不懈体现在“毅力”“自我管理”“人际互动”“调整时间”等方面,其中 “毅力”和“自我管理”两方面体现了马拉松项目的特点;个人努力主要体现在“知识技能获取”“时间和金钱投入”两方面。
3)生涯性体现在“生涯过程”和“生涯事件”;独特的文化表现在“装备”和“语言”;强烈的认同感表现出“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持久的收益包括“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对马拉松跑者来讲,经济回报和团队发展并不是明显的持久收益。
4)本研究只是针对马拉松项目进行探索和研究,考虑到休闲体育活动的多样性特征,后续的研究应拓宽至其他休闲体育项目,以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