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基本策略分析
2020-05-11潘晓荣
潘晓荣
摘要 农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标准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提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量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0)08–0–02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rd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rd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output.
Key words High standard;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Strategy
DOI:10.19383/j.cnki.nyzhyj.2020.08.062
農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没有农业,就没有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作为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决定了国家整体宏观经济的进步。因此,重视农业并发展农业是过去、现在、未来都必须充分重视的课题。
农田水利工程是在农业不断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农田水利工程的不断发展,提升了农业产业效益,促进了农业发展进步。在传统农业耕作模式中,引用大水漫灌方式的农业产量比单纯靠天吃饭的农业产量更高,为人口增加提供了足够的基础能量[1]。在此基础上,人们逐步对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有了认识,并且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农业对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农业需要为人们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农副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国民经济对农业的要求提升。因此,对农田水利工程也相应地提高了标准。传统农田水利灌溉工程随着农业要求标准的转变也要适应科技变革。传统农田水利工程基本上是一种高耗水作业方式,在社会整体对现代农业需求增加的情况下,这种高耗水的灌溉方式在有限水资源的制约下,很难再取得增产增效的成果,因此,发展更高标准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以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发展要求,成为当前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的必然措施。
1 高标准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设的意义
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转变带动了传统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转变,传统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技术的提高促进了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转变,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两者共同促进的情况下,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化,传统农田水利工程灌溉模式开始向现代农田水利灌溉模式转变。这两种转变使有限的水资源可以灌溉更多的面积,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农业要提高产量、质量,就要增加灌溉面积,提升灌溉效率,才能提供足够的粮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因此,发展现代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当前乃至今后都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现代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发展是在传统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因此,并没有脱离农业灌溉本身的作用。现代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是能够直接把农业灌溉用水输送到农作物根系,是可以有效减少输水、渗漏、蒸发等水量损失的先进灌溉方式,并且在进行农业灌溉时,可以把农作物所需要的养分添加在灌溉用水中,实现水肥同时施用,降低了农业工作量,增加了农业效益。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为现代农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对促进现代农业进一步深入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2 高标准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标准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是一项可以有效节约水资源,提升农业灌溉用水效率,提高农作物增产增效的民生工程。然而,在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基础设施的过程中,各地并没有因为高标准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技术先进性而产生积极性,相反,受各方面原因的影响,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总是问题不断,严重制约了高标准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发展。
2.1 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均
农业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没有农业的保障,当地人口所耗粮食就要从外地引进,进而严重降低了,当地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就宁夏南部山区目前能够引用的水资源而言,根本无法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而且,有限的水资源在区域之间分布极不均匀,且形成了丰水区和贫水区。丰水区基本可以满足农业发展所需灌溉用水,而贫水区则完全无法满足农业灌溉用水,要想统一发展现代农业,就要统一高度区域水资源。然而,由于区域水资源分布不均,丰水区对发展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积极性并不高,同时由于缺乏高标准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导致丰水区农业产量并没有明显变化。同时,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投资巨大,这样一来,丰水区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设施的积极性就会因为各方面原因而滞后[2]。此外,对于从丰水区调水到贫水区,一般而言,丰水区并不具有很高的意愿,因此,区域间水资源分布不均会阻碍高标准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
2.2 区域调度困难
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设是一项投资规模大,回收投资时间长,难以形成短期效益的民生工程。在建设传统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时,由于投资相对较低,各区域间可以形成共识从而建设成功,但是高标准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由于投资和跨区域调水等方面因素,各区域为了维护本区域的农业灌溉用水和投资,就会形成不同意见。在各区域筹资和建设方案方面,由于各地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原因,各地的设计方案就会出现不同,使得各地的设计方案无法形成统一的建设方案,即使能够相互沟通,形成调水分配,但是由于不同设计方案的影响和投资原因,难以形成统一的建设方案,进而影响高标准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实施。
2.3 管理不足
高标准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实施是为了促进农业的增产增效,是为了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地政府在争取项目方面一般都会表现积极,但是工程竣工移交后,实际的工程运行效益和工程投资很难形成正比关系。在工程可研阶段争取工程项目时,为了争取投资,各地各显神通来争取工程投资,以解决就业,促进当地经济短暂发展,然而,对于竣工后的管理,建设单位相对放松[3]。“重建设、轻管理”是工程建设领域的通病,这种通病的存在让很多工程管理处于尴尬的境地。工程管理人员一般待遇相对较低,非专业技术人员居多,甚至有就地就近雇佣现象,以降低工程管理费用。而由于管理方面的不足造成管理效益低下,投资成本难以回收。
3 解决高标准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设问题的基本策略
高标准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实施对于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加速农业现代化,提升粮食产量和质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解决目前高标准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加快建设更加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高标准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有助于国民经济的稳步前进和可持续发展。
3.1 水资源统一管理
水资源区域间分布不均,造成在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时,各区域为了自身利益难以形成共识。因此,也就拖慢了高标准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在区域水资源管理问题方面,可以采取地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方法,各地水资源由上级水利部门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度。水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在树立水资源是战略资源的思想时,各地要解放思想,为大局考虑,而不能局限于本地的经济发展。上级部门在调用水资源时,是从全局的角度来考量,即水资源调度是全局性战略调整,需要形成水资源共享,共同促进所有地区快速发展。当然,在调用丰水区水资源时,并不是全部调用,只是把多余的水量再次分配。因此,丰水区完全不必担心农业灌溉用水紧缺的问题。
3.2 统一规划
高标准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在各区域间要形成统一的规划方案,这不仅便于工程施工,而且在调用水量时,可以形成统一的计量标准。在各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时,要经过共同的上级部门批准,并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施工。对于工程投资,不同地区在筹措工程建设资金时会出现差异,各地在本区域积极筹措资金的同时,也可以争取专项投资,另外,上级部门要根据各区域的实地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补贴,以加速推动高标准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
3.3 加强管理
“重建设、轻管理”在整体工程建设领域中属于常见现象。高标准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是解决农业发展的民生工程,忽视高标准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管理就是忽视现代农业发展,也是忽视当地经济发展。在工程竣工后,政府应当督促管理单位积极投放管理,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制度管理,配备管理人员,同时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管理人员在经过培训后必须持证上岗,坚决禁止无证上岗,没有经过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人员严禁录用。此外,补充专业技术人员,让专业技术人员解决工程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工程病患,并加强工程维护,做好工程巡检,对工程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工程病患做好记录,及时处理,并且对工作中玩忽职守的管理人员要进行警告,严重者要辞退。
4 小结
加强高标准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管理对于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值得引起重视。高标准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对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分析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管理隐患,进而为当地现代农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秋生.赣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利用之思考[J].江西农业,2019(15):28–30.
[2] 鄧哲,唐艺源,王婉秋,等.丘陵山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以四川省仪陇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33):196–197,238.
[3] 陈仕高.土地整治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武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24):8–10.
责任编辑:黄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