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和“新工科”背景下榆林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2020-05-11林基艳张雅琼张慧徐盼盼
林基艳 张雅琼 张慧 徐盼盼
摘 要: 目前,榆林地方型院计算机专业人才模式单一化,结构不合理,學生创新能力较低,不利于榆林地方产业持续发展,为了发挥地方院校对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提出了“互联网+”和“新工科”背景下榆林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旨在帮助榆林地方院校全方位分析榆林市场发展的具体情况,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优化榆林地方高校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的学科体系建设。
关键词: 产业转型; 互联网+; 新工科; 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TP181 文献标志码: A
Research on the Teachng Reform of Computer Professonal n
Yuln Local Unverst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ternet Plus” and “the New Engneerng”
LN Jyan, ZHANG Yaqong, ZHANG Hu, XU Panpan
(School of nformaton Technology, Yuln Unversty, Yuln 719000)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sngle mode and rratonal structure of computer professonals as well as the low nnovaton ablty of the students n the Yuln unverstes lead to the non-susta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Yuln local ndustres. n order to play a supportng role of the local unvers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gonal economc and ndustral transformaton, the paper proposes the teachng reform of computer professonal n Yuln local unverst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ternet plus" and "the New Engneerng". The teachng reform ams at helpng the Yuln unverstes make the comprehensve analyss to the specfc stuaton of the Yuln markets development and do the further optmzaton to the dscplne system of computer scence n Yuln local unverst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ngneerng" wth the gudance of ndustry demand.
Key words: ndustral transformaton; nternet plus; The New Engneerng; Teachng reform of computer professonal
0 引言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首次将“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1]。同年7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将“互联网+教育”列为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2]。
针对新经济对工程教育的需求和挑战等问题,在2017年复旦大学召开的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达成了“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3]。新工科建设探索实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教育“新质量”,建立完善中国特色工程教育的“新体系”,实现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4]。
但是目前榆林地方型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供给严重不足且质量参差不齐,人才结构不合理学生创新能力较低,不利于榆林地方产业持续发展[5]。基于此,论文提出了“互联网+”和“新工科”背景下榆林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旨在帮助榆林地方高校在“互联网+”和“新工科”视阈下,以榆林地区产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优化榆林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科体系建设,促进计算机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积极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计算机人才[4]。
1 榆林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榆林地方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在培养适合地方产业发展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榆林地方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也存在许多不足,严重制约着榆林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如下。
1)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计算机专业方向课不能适应榆林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调整的需求,目前,榆林区域计算机专业方向课主要集中在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嵌入式技术三个方向,没有根据时代和技术的发展实时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无法学习到先进技术,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在促进榆林地区互联网与能源化工、农业、物流、金融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方面发挥作用。
2)教学模式和组织形式单一化,难以实现因材施教。现在榆林地区高校大多沿用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而且基本采用满堂灌课本内容的方式,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6]。同时,班级授课形式不能完全适应所有学生的需要和习惯,难以做到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挥,特别是在大课授课情况下,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7]。
3)师资力量薄弱,教学配套设施落后。榆林这种偏远地方高校的教师整體水平普遍不是很高,缺少优秀的教学名师和科研带头人,“双师型”专任教师和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更加少之又少,应用型教学团队的不足,不能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8]。再者在教学配套设施方面,榆林地方高校在计算机教育方面投入的经费严重不足,设施资源陈旧,使得学生很难接触到行业中先进的设施资源[9]。
4)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不够完善。榆林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反馈仍然大多沿袭传统人工评价的方式,很难全面、准确、及时地回收各方的教学反馈信息,导致课程讲授者难以实时的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9]。
2 面向“互联网+”和“新工科”的榆林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1)通过对学生成绩基础数据库进行关联性分析,实现基于系统能力培养的因材施教。目前计算机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是不能让学生很好地建立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概念,缺乏系统观,学生对于计算机系统的核心内容掌握不够,没有很好地建立课程之间内容的关联,使得学生综合分析、设计、应用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较差[10]。再者,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课程的内容是面向班级所有学生的,因此讲解的难易程度也是根据班级中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来决定的,这样容易忽略成绩分布在两头的学生,使得处于两头的学生无法得到满足[11]。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建立历届学生的成绩基础数据库,利用关联性分析技术,分析课程之间的关联关系,然后利用关联性分析的结果,预测学生学习某门课程的能力,从而制定适合学生的学习计划。论文选取榆林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往届学生的成绩为样本,使用SPSS对成绩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因数据过多,表中删除了部分数据)。从表中可以看出,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组成与汇编、数据结构之间的关联度较高,因此,以榆林学院为例,在计算机专业的以后教学过程中,可以重新规划了这几门课程的内容,新设立了《计算机系统基础》这门系统级综合性课程,如此,便能使这些核心课程之间的内容联系更紧密、衔接更加顺畅,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这几门核心课程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一致的、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概念,使学生具有系统层面的认知和设计能力[12]。如表1所示。
《数据库原理》和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Java、操作系统、数据结构以及编译原理的相关性是显著地,则可以根据学生这些课程的学习情况,预测学生学习《数据库原理》的能力。若某个学生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Java、操作系统、数据结构以及编译原理成绩均很好,则可推测该学生学习操作系统的能力也较高,可以针对这些学生,制定难度稍高的学习计划,比如让这部分学习能力好的学生利用线上资源自主进行学习,如此就可以避免学习能力好的学生很难获得知识拔高的情况;若某个学生组成与汇编、Java、操作系统、数据结构以及编译原理的分数都较低,则可推测,该学生学习操作系统的能力较差,那教师在课程辅导的时候,就可以对影响学生成绩的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使学生尽快的适应课程的上课节奏,避免失去信心而中途放弃的情况;如此,教师便可以实现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并根据学生的差异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真正做到因材施教[13]。
2)制定适应榆林经济转型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就榆林学院计算机专业来说,首先要修订计算机专业教学大纲,跟上时代的步伐,及时充实新的教学内容,在专业课程设置中,要把计算机专业的一些前沿技术、未来技术发展方向放在核心位置,巧妙地将“互联网+”和“新工科”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逐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12]。而在专业方向课中,根据榆林市产业结构理论的指导,结合榆林市《榆林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2016-2030年)》等政府相关文件,榆林学院计算机专业应该开设“互联网”+“能源、矿产采掘业、煤电产业、化工产业、农业、材料业”等相关方向课,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选择,在教材方面,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可以参考马化腾等著的《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冯庆东著的《能源互联网与智慧能源》、李道亮著的《农业物联网导论》、傅泽田等著的《互联网+现代农业(迈向智慧农业时代)》等[14]。
3)加强教学资源和师资建设,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榆林地方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应加快对课程和专业的数字化改造,鼓励教师将自己录制的课程视频或微课、课程电子教案、电子课件、实验素材等资料上传到学校的共享网络教学平台[13]。提倡和鼓励学生在上课之前首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网络教学资料对教学内容进行自学,课堂上教师的任务是要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和探究自学的内容,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和深化所学知识,并学会应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参与度[10]。同时,受地域、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限制,对于一些课程,榆林地方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应该积极探索省内校外选课,努力推动省内高校联合开课,推进师资、课程等资源的共享[15]。
注:**. 在置信度(双测)为0.01时,相关性是显著的。*.在置信度(双测)为0.05时,相关性是显著的。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达到榆林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工程能力培养的需要,榆林地区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可以采用集科学研究、项目研发、项目实施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教学环境,进一步加强与校外实训机构的合作,加快校内实验室、实训室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继续鼓励与组织学生参加3+1培训,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地方对计算机人才的技能和方向需求[13]。
5)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为了提高榆林地区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质量,必须建立完善的考核措施,成立榆林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定期对榆林地区的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信息进行反馈,全力督促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为进一步提高榆林地区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提供保障[15]。以榆林学院为例,建立了榆林学院教学信息反馈系统,部分界面如图1所示。
3 总结
论文主要提出了互联网和新工科背景下,榆林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该研究针对榆林地区产业结构调
整和升级对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榆林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科体系建设,积极培养更多的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满足榆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津.“互联网+”驱动下的高校远程教育模式研究[J/OL].中国成人教育, [2018-12-04].http://kns.cnk.net/kcms/detal/37.1214.G4.20181129.0959.112.html.
[2] 王磊峰,王建东,贺艳红.“互联网+”时代应用型院校定制化教学体系的建构[J/OL].中国成人教育, [2018-12-04].http://kns.cnk.net/kcms/detal/37.1214.G4.20181129.0941. 052.html.
[3] 胡伟平.新工科背景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8(10):52-55.
[4] 毛新军,尹刚,尹良泽,等.新工科背景下的软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建设:思考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8(7):5-8.
[5] 李春临. 政府工作报告[N]. 榆林日报,2018-04-09(01).
[6] 王曉银,孟虎,李海玲.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硬件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微型电脑应用,2018,34(9):20-22.
[7] 赵建华,刘宁.转型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微型电脑应用,2016,32(11):36-38.
[8] 张燕.面向专业需求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探索[J].微型电脑应用,2016,32(4):15-17.
[9] 王西锋.计算机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微型电脑应用,2015,31(8):50-51.
[10] 任晓莉.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模糊评价和培养模式探索[J].微型电脑应用,2014,30(12):23-25.
[11] 方昕.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探索[J].微型电脑应用,2014,30(11):32-34.
[12] 李红,王春枝,欧阳勇.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多元化培养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7(6):28-31.
[13] 王承君.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6(12):13-16.
[14] 苗春雨,陈丽娜,叶安新,杜巧连,赵建民.面向协同创新理念的T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6(3):53-56.
[15] 黄玉兰.慕课背景下转型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及改革途径[J].计算机教育,2016(1):63-66.
[16] 王育坚,马楠,牛选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5(23):61-65.
(收稿日期: 2018.12.11)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SGH17H280)
作者简介:林基艳(1984-),女,烟台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可信计算、无线网络安全、智能交通。
张雅琼(1983-),女,榆林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无线路由网络、网络安全。
张慧(1984-),女,陕西榆林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数据挖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建模与仿真。
徐盼盼(1993-),男,学士,研究方向:智能交通。文章编号:1007-757X(2020)01-00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