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丛良弼:中国辛德勒

2020-05-11刘守华

文萃报·周二版 2020年16期
关键词:辛德勒大阪火柴

刘守华

让国人用上“国火”

丛良弼(1868—1945年) ,号廷梦,出身山东蓬莱市安香丛家村一农民家庭。17岁那年,水性出色的他被烟台知名商号“东顺泰”招募为船员。那个年代,国内火柴主要靠进口,“东顺泰”的主要业务就是从日本大阪往国内运销火柴。丛良弼常年往返于中国和日本各大口岸,一边学做生意,一边自学珠算和日语。因为他勤奋好学,精明诚信,丛良弼很受老板重用,20岁时已经成为商号在烟台的驻店经理,后又当上天津驻店代表。1895年,丛良弼被派往日本大阪,成为“东顺泰”驻日总代表。这一去,丛良弼在日本待了近20年。

后来,“东顺泰”老板看中其才能,就给他介绍了一些股东,并将商号转让于他。在日经商期间,丛良弼深感中国工业落后,就十分留心学习火柴生产技术,并考察日本实业状况。

1913年5月,丛良弼在日本大阪中华商务总会接待了孙中山一行同盟会骨干。受“振兴中华、实业救国”的感召。他在大阪召领股东,准备回国创办火柴工业,立志让国人用上“国火”。不久,他带着技术和设备回国,用筹集到的20万元股金在济南建厂,成立取义“振兴中华、实业救国”的振业火柴股份有限公司。这是山东省第一家民族资本开办的火柴厂。

1919年的“五四运动”爆发后,民众抵制日货情绪达到高峰,“振业”的“国火”更加强大。1920年,“振业”在山东济宁设立了第一家分厂。1928年,花甲之年的丛良弼投资30万元,在青岛建起“振业”第二家分厂,厂内不仅生产设备齐全,还为工人修建了医务室、运动场、澡堂、图书馆等。人性化管理吸引了大批工人,即使“振业”的工资比日商企业低,工人们也愿意来这里工作。丛良弼也陆续将全家搬到青岛。

拒任日伪青岛市长等职

丛良弼热心公益事业,乐善好施,曾三次荣获中央、省级授匾褒扬。他在家乡创办了“良弼小学”(同时招收女生),学校不仅有图书馆、游艺室、篮球场,还添置理化仪器和化学药品,成立了实验室,并鼓励学生自办旬刊。从几十名学生,到数百名学生,“良弼小学”办学规模很快跃居全县之首。1935年,“良弼小学”举办十年校庆,蔡元培、何思源等各界名流发来贺词贺信。

1935年,丛良弼与好友贺俊生、邹道臣共同筹建世界红十字会青岛分会,并设立慈济医院,免费为穷人治病,为各地赈灾捐款。那时,每年入冬,丛家女眷就开始赶制棉衣,发给穷人;甘肃闹灾荒,丛良弼个人捐三千大洋;“南京大屠杀”发生后,从良弼和贺俊生一起,派人向南京红十字会送去一麻袋银圆。他声言:“与其把钱留着被日本人抢去,倒不如都捐出去,花在自己人身上。”

“九一八"事变后,“振业”撤回设在日本大阪的采购原料机构,并追回了准备购买原料的大量钱款,以示对日本侵华的抗议。1938年,日军占领青岛不久,便多次派人找上门来,软硬兼施逼迫丛良弼出任青岛市市长和商会会长等职,丛良弼均以“已入道修行,要多做善事,多行善举”为由,予以拒绝。

“中国辛德勒”

1943年冬,日军从胶东解放区抓来两千多名百姓集中关押,并动用酷刑要找出其中的抗日游击人员。时值寒冬,没吃没喝,又备受酷刑折磨,毎天都有数十人死去。得知消息后,75岁的丛良弼与贺俊生等人四处奔走,想方设法营救这些无辜百姓。日军提出,只要丛良弼肯以个人性命担保,就可以放人。丛良弼一口答应。此后,他籌集资金数万元,先后分三批将关押百姓全部解救出来,并把他们接到红十字会道院中,治病疗伤,发放回家路费。这一义举,让从良弼赢得“中国辛德勒”的赞誉。

1944年冬,丛良弼带病回到济南,筹划与济宁厂合力创办蚌埠第四分厂。回到青岛后不久,他病情加重,卧床不起。1945年1月8日,丛良弼去世,享年77岁。那些曾经接受过他帮助的人,纷纷从全国各地赶来送老人最后一程,送殡队伍多达千人。

(摘自《名人传记》 )

猜你喜欢

辛德勒大阪火柴
大阪,最不像日本的日本城市
大阪的快与慢
中国的“辛德勒”
大阪人,不一样
“辛德勒名单”背后的故事
“辛德勒名单”背后的故事
火柴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