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规划在生态环境保护下的策略研究
2020-05-11郭正欣
郭正欣
摘要:在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中,乡村逐渐成为当代旅游中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而乡村旅游目的地作为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场所,是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乡村旅游发展从乡村旅游目的地生态资源保护和生态文明开发评价做起,不断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水平。目前,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评价主要以生态资源保护和生态文明开发为主要评价内容,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改善生态资源环境,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新时代潮流。所以,在建设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过程当中必须融入生态资源保护和生态文明开发的理念,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乡村旅游规划在生态环境保护下的策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旅游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下的问题;策略研究
现如今,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间存在紧密联系,忽视生态保护只会让乡村旅游举步维艰。对此,政府与当地村民应积极制定合理的乡村旅游规范,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注重各类污染物、植被、人文景观等保护,促使二者相互促进,才可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 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价值理念
乡村旅游目的地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乡村地区,二是充分体现乡村固有的“乡土性”特点,成为旅游产品保护和开发的目标,形成一定的吸引力。欧盟、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乡村旅游发生在乡村地区,是以“乡土性”作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核心,我国旅游学教授刘德谦也同样认为乡土风情是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核心。作者进一步理解到,乡村能否坚持“乡土性”生态资源保护的长远规划和生态文明开发的不懈努力,是核心中的核心。由此可见,要实现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乡土性生态”旅游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只有通过充分突出生态资源保护和生态文明开发的乡村旅游乡土特色、乡村旅游发展环境、乡村旅游管理水平、乡村旅游成长能力这四部分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乡土性作用,进而有效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二、 乡村旅游规划在生态环境保护下存在的问题
(一)固体污染严重
在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与人们生活中往往出现许多固体废弃物,这些垃圾一旦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清理便会产生固体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在乡村旅游中所产生的固体垃圾分为无机与有机两种,其中,无机垃圾是指企业生产者与游客共同制造的垃圾,如包装袋、废纸、餐盒、煤灰、炉渣等等;有机垃圾是指游客在住宿、餐饮过程中产生的残羹剩饭、瓜果皮核、菜叶菜根等等,这些固体垃圾如若没有及时清理必然会滋生细菌,尤其在春夏季节,还会产生恶臭、招惹蚊蝇,严重危及生态环境,为游客带来不良旅游体验。
(二)植被与土壤受损
随着乡村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到乡村来体验生活的城里人络绎不绝,大家在呼吸乡村新鲜空气、放空心灵的同时,部分素质较低的游客只顾自己感受,对土壤与植被反复踩压,导致植被与土壤严重受损,甚至一些面向游客开放的天然植被区因没有做好合理的防护也直接暴露在人们的“厉爪”下,成为人们玩乐的牺牲品,被游人无节制的践踏,致使植被无法正常生长。例如,甘南藏族自治州内植物区系因复杂的地理成分而形成丰富的树种资源,很多植物生长在乡村地区,但因乡村旅游无规划的开发,导致云杉、华山松、白桦等植被已经持续减少,长此以往,甘肃的乡村将成为不毛之地。
(三)旅游开发简单粗暴
第一,目光短浅,为了眼前利益大肆破坏乡村原有文化、历史遗迹和自然资源,乡村古树、植被、土壤、水资源被严重浪费,部分地区因为建设投资成本过大,导致基础设施建设不具备可持续性。第二,忽视村民意愿和经济发展实际,经营主体单一,参与者少,没有建立村民可持续补偿机制,后期收入分配欠公平,村民获益过少,缺乏话语权。第三,认识不足,将乡村旅游简单看作吃喝住行,忽视整体规划,以城市景观代替乡村特色,“乡村建筑城市化”,“乡村景观公园化”现象突出。
三、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及旅游服务意识
在科学规划的引领下,一方面,相关责任部门应树立可持續发展意识,在乡村旅游建设过程中,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尽量不破坏乡村的自然状态,必须建设的基础设施应保证其建筑风格、建筑体量与当地环境相协调。另一方面,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避免短视效应,关注和遵循旅游承载力指标,保证旅游环境质量和游客体验的同时,达到保护当地环境的目的。与此同时,还应注重在相关景点设置规范标语,提醒游客保证文明旅游行为,最大限度的减少环境破坏行为。最后,在乡村旅游的主力军-村民方面,应加强对村民的培训和引导,引导他们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念,自觉参与到乡村环境的保护中去。
(二)因地制宜,开发保护特色乡村旅游资源
针对不同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应采取不同的策略。根据城镇化理论,城镇化率不可能一直上升,到达一定水平后,城镇化趋于平稳,因此,乡村和城镇的共存状态不会被打破。据此,乡村旅游的发展应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对于那些特色和吸引力一般的乡村地区来说,它的城镇化是必然的趋势,它必然会逐渐发展成为小城镇;对于特色较为鲜明的乡村而言,则应注重对其乡村性的保护,突出其原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优势,避免破坏性开发,坚持适度科学开发,合理保护,挖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恬静怡人的景观特色,满足来自城市的乡村旅游者回归田园、体验淳朴乡村风情的心理需求,以吸引更多的都市人前来领略乡村风情的魅力。
(三)加强软硬件环境建设
加强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软硬件环境基础建设是其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政府应当起主导作用,积极开展相关活动。软环境建设指政府要加强对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扶持,将其纳入农村待解决问题中去,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其发展提供一个优良的投资环境,并且加大指导和引导力度,加强乡村旅游业规范化管理。硬环境建设指政府要加大对旅游村落的投资,更新乡村旅游基础建设,建立一套完善的乡村基础配套设施,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环境。
(四)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对于乡村人员素质方面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换句话说,必须加强相关人员培训,综合提高人员素质,这样可以让游客对乡村旅游有一个全新的认知,而并非只停留在过去对乡村人民的那种理解之上来判断乡村旅游质量。具体来讲,需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服务意识、卫生认知、旅游接待等方面的行业知识灌输,并培养其职业道德操守、道德规范、环境保护意识以及文化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内容。这一环节对于打造其优秀品牌、获得良好的口碑是极其重要的。
四、结语
长久以来,旅游行业一直被人们认为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但是可能性和存在性与必然性和现实性并不能完全画等号。我国的宗旨是构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乡村生态旅游符合我国“以人为本,整体发展”的治国理念,因此为了实现乡村经济振兴的目标,需要处理好旅游地的社会文化、居民生活、旅游业发展和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的关系,并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线,实现乡村经济长久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雨璇.秦岭北麓鄠邑区段太平峪片区情景规划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2]吕杰.大都市近郊生态敏感地区乡村空间规划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
[3]赵承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及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8(04):42-44.
[4]张卫军,王传震.乡村旅游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策略探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8,43(04):154-157.
[5]杨凯.基于传统手工艺资源的旅游型乡村规划策略研究[D].长安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