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企业融入疾控体系机制的必要性
2020-05-11黄潇婷
黄潇婷
一、流动性给疾控体系带来新挑战
流动性是现代化的标志,全球流动在近一个世纪大大增强,成为贯穿当代社会现实的新的时代精神。资本、物体、人和信息与日俱增的移动特性正在将一个“社会性的社会”建构成“流动性的社会”。而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之所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是因为病毒本身的传染性强,还适逢春节“大迁徙”的时间段。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于1月25日召开会议,专门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同日,广东、湖南、浙江、湖北、天津、安徽、北京、上海、重庆、江西、四川、山东、云南、贵州、福建、河北、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苏、海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河南、黑龙江、甘肃、辽宁共24个省、区、市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涵盖总人口超过12亿。
二、文旅企业融入疾控体系的必要性
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调研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要把全国疾控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根本性建设来抓,加强各级防控人才、科研力量、立法等建设,推进疾控体系现代化”。事实上,自2003年“非典”之后,国家在疾控体系建设方面已经逐步加强投入。但是除了体制机制的问题之外,目前的疾控体系距离“现代化”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差距,还需要疾控理念的现代化。对比17年前的“非典”与此次新冠肺炎病毒的防疫情况,17年来我国社会现代化特征更加明显,人口大幅流动给疾控带来的新挑战异常艰巨,将流动人群的管理和防疫纳入疾控体系现代化机制势在必行。而文旅企业则是专门服务于流动人群的組织,要达成将流动人群管理和防疫纳入疾控体系,就有必要将文旅企业融入疾控体系。
旅游移动涉及的人群规模巨大而且在逐年增长。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共同研究编制的《世界旅游经济趋势报告(2020)》指出,2019年全球旅游总人次为123.1亿人次,比上年增加5.38亿人次,增速为4.6%。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三大旅游市场持续保持高速增长。2019年,国内旅游达60.1亿人次,总收入5.7万亿元;入境旅游达1.45亿人次,总收入1313亿美元。大众旅游作为现代社会现象,既催生了文旅产业的发展,也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但是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防疫的相关研究发现,“流动性”给疾病传播带来的巨大风险。适逢春节假期,文旅企业纷纷响应疫情需要,航班、高铁、客运等停运或减少班次,景区场馆闭门,庙会等活动停止举办。与工业企业不同,文旅企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不单纯是复工复产的问题,而是短期内疫情防控对流动性的抑制效应和中长期游客外出旅游的信心恢复问题。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与压力,需要重新审视和反思文旅企业的价值。从旅游移动轨迹大数据与流行病学调查之间的高度耦合关系来看,文旅企业商业运营中自然积累的旅游移动轨迹大数据,不仅在近期疫情防控中能够体现企业新的社会价值,未来有必要长期融入疾病控制,为疾控体系现代化机制建设做出贡献。
三、旅游大数据助力疾控体系精准防疫
为什么防疫控制要减少流动性?首先来理解一下流行病学中的ABCD人群划分。A是指有武汉接触史的人,这类人基本都已被找到并隔离;B是指A在旅途中遇到的陌生人,A与B谁也不认识谁;C是指A最后接触到的熟人,政府也已经对C进行了隔离;D是指没有外出的安全市民。在这四类人群中,因为B的不确定性,使得D这个规模最大的安全健康人群需要减少外出,从而减低感染的几率。换言之,只要最大限度地将B这个群体识别出来并且进行有效地隔离观察,就能有效阻断病毒传播路径,将ABC与D隔离开来。寻找并识别B的难度在哪里呢?就在于A移动轨迹的精确程度。如果我们只知道A从武汉回到了某地这个大致的轨迹,对于寻找B的帮助就非常有限。此次新冠肺炎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为飞沫传播,空间距离在2米以内。更为重要的是,A和B是陌生人,通过A的回忆直接寻找不可行;通过A回忆高度精确的多日移动轨迹也不现实。因此,第三方服务产生的基于位置信息的“旅游大数据”在流行病学调查中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
此次疫情防控中也有应用的案例。比如,1月27日,山东省德州市报告确认1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该患者曾于1月22日游览泰山。经泰山景区调查核实,该患者于1月22日6:45通过天外村安检通道,6:49通过检票闸机,乘坐鲁J-C****号专线车进山,7:33到达中天门索道站,乘坐索道(2号车厢)到南天门,后经天街抵碧霞祠游览后原路返回,8:49左右乘坐索道(5号车厢)到中天门,9:22乘坐鲁J-C1006号专线车下山,9:45从天外村离开景区。泰山景区通过对该确诊病例在景区内移动轨迹的披露,帮助B主动确认自己的身份,做好相应的隔离和医学观察。事实上,在前期智慧旅游软硬件建设的基础上,文旅类企业如果能将获取的旅游大数据进行移动轨迹的比照分析,或者将数据共享给疾控系统专业团队,是可以将A在交通类、景区类、场馆类、酒店类等文旅企业服务范围内遇到的B精确识别出来的。最大程度地将A的移动轨迹无缝精确还原,最大限度地将B类人群识别出来,既有利于疫情防控,也有利于恢复D类健康人群的流动性。
结语
综上,文旅产业“吃、住、行、游、购、娱”等产业要素涉及的餐饮类、住宿接待类、交通类、景区类、商品零售类和文化娱乐场馆类企业,在移动人群时空行为轨迹数据获取和追踪分析方面的软硬件技术基础和数据积累,能够为现代流行病防控提供流行病学调查的数据支持,在疫情发生时能够通过找到更多的B类人群,发挥稳定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作用,并有助于建设应对全球流动性不断提升的现代疾控体系。
[责任编辑:刘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