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

2020-05-11肖新平

人文天下 2020年6期
关键词:制度传统政治

肖新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然而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中写道:“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为什么会不相信?为什么有些中国人要全面否定传统文化?为什么五四时期以学生的姿态全面学习欧美日?为什么会出现崇洋媚外与文化不自信?这根源于文化的自卑与无知。文化自信从主动学习、知己知彼而来,从文化自知开始。而钱穆先生所著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客观认知传统文化、开启文化自知的一扇小窗,国人可以从中对传统制度与文化有一个概括的理解。

钱穆先生认为政治是文化体系的一要目,“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绝不该忽略中国传统政治”。他作《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两个原因:一是全面客观认识传统文化,客观研究与检讨中国文化不能忽视传统政治;二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产生于本国的环境。各国的政治制度必是“自根自生”,中国的政治制度具有自己独特的成长“土壤”。而且,评价一项制度要区分“历史意见”与“时代意见”。“历史意见”是指历史制度实施的时代有关各方基于切身感受而对制度及其实施得失的各种意见,这些意见相对真实而客观,如历代名臣奏议。“时代意见”是指若干年以后,该项制度不复存在,后代人“单凭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度”,以往的制度虽不无合理之处,但绝不会完全中肯与切合当时的历史情境。作者主要论证了对于从秦代到清朝两千多年的传统政治不能简单称之为“专制政治”。客观来讲,这期间经验与流弊并存。作者认为,由于革命的需要与宣传,把秦代以后的中国政治传统定为“专制黑暗”而一笔抹杀是有失公允的。这些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有其渊源与流变,且与当时的历史、国情、人事相符合,有其历史性价值。所以历史上的制度某种程度上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而且任何制度都有利有弊。评价历史制度不能用当代人的“时代意见”去盲目否定当事人的“历史意见”,如不能认为有皇帝的制度就是专制黑暗的坏制度,况且中国历史上存在开明君主与仁德英明的皇帝,因此君主制在历史上有其存在必要与价值。重视“历史意见”是对古人制度的“同情的理解”,有助于避免“以今非古”或“以古非今”等机械僵化或以偏概全的观点,有利于客观评价前人的政策制度,有利于推进制度的变迁与改革。其实这种划分与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的论断是相通的,都强调了对于制度评价的历史性、客观性与辩证性。

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文化自信是制度自信的底气,制度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彰显。由于长期以来对传统封建专制制度的否定,近代中国人变得对本国文化很不自信,进而求助于西洋与东洋之国。知己知彼方能自信自强。文化自知是文化自信的基础,盲目自大或妄自菲薄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源于对传统制度与文化的全面了解与客观认知。制度自知是制度自信的前提,制度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关键。制度自信源于对本国与他国制度的客观评价与现实认知。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研究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该书主要分析评述了汉、唐、宋、明、清五代政治制度的得失,这五代基本可以代表中国历史的整个进程。具体内容为每个朝代的组织、人事、经济和军事四个方面的制度,即政府组织的制度、考试和选举制度、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作者意在“指陈历代政治制度的沿革,纯从历史事实上来比较它的好坏,根据当时人的意见来说明它的得失”。作者认为,只有深切认识某国某民族全部历史的文化意义,才能更好地讨论政治的意义与效用。作者归纳概括了传统政治发展的四大不良趋势,并提出了具有前瞻性与普遍性的问题,这有助于我们察古识今、继往开来。

一、以往传统政治的几大趋势

一是中央逐步集权与地方力量日趋衰弱。一方面,中央适度集权对于社会发展、国家统一和政令贯彻是强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中央过度集权会导致地方力量没落,损害地方的积极性与自主性,遏制地方发展活力,减少因地制宜的灵活性。作者指出,地方官没有地位、全部政治归属中央不是好现象。我国实行的中央地方分税制以及简政放權,扩大地方自主权就是为了寻找更得当的中央地方政府关系;作者提出如何建设新县政的问题,而当今我国依旧在探索省直管县的地方治理模式;此外,作者明确指出“国家统一是我们政治上应该绝对争取的”,所以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以及国家统一不可侵犯,这一点是我国政府在国际交往中一直捍卫与坚守的。作者认为,既要实现国家统一又不至于中央过度集权,注重地方政治的改进是“值得努力之第一事”。而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是各国当政者与研究者一直探寻与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行政管理与改革的重要内容,比如美国行政学之父古德诺就在《政治与行政》中专门论证了美国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与权责等问题。

二是传统政治导致社会各阶层日趋平等而缺乏力量。中国传统节制资本,没有资本集中;汉代以来,除元与清以外,各朝都废除特权,封建势力被打压;科举考试成为公平的入仕途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虽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与平等,却也使得社会日渐成为“一种平铺的社会”。平铺散漫的社会结构缺乏有组织的可以集中的力量,且逐渐形成读书仕进者进行管理的趋势。“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所以有了士、农、工、商的排序。加之传统社会是农耕文明,工商业往往被社会所轻视,“学而优则仕”成为大多数人的人生价值追求。读书为官者增多,既导致政治臃肿,又导致经商、发明创造等领域人才较少,这也是中国近代科技落后于西方的一个原因。当然,作者把中国传统社会的平铺等同于平等,不免有些理想主义与片面夸大之嫌。但是,作者所提出的由于力量平铺而缺乏组织性与凝聚力,以及重视读书仕进导致社会发展重人文而轻自然科学、商业、科技的观点也是切中要害的。

三是憧憬长治久安而往往富贵不过三代。十年寒窗一举成名之后,子孙往往成为纨绔子弟,于是风水轮流转,又有新人迭起并取而代之。皇室常世袭而宰相常更换,皇帝地位与尊严日高,政府权力日益衰微。至明清两代,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宰相完全听命于皇帝甚至被废除,中央集权史无前例,地方活力也空前被遏制。虽然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但是一些大家族由于家风严实、诗礼传家而得以子孙昌隆,比如钱学森的钱氏家族、曾国藩的后人、梁启超的子孙,这也证明了传统文化与家训的重要价值。

四是中国政治制度相沿日久而日趋繁缛。对制度的不断补充有的变为病上加病。制度日繁,人愈被缚,一些机械教条的执行更加使制度失去為人服务的初衷,以至于人成为制度的受害者。如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死生事小,失节事大”等封建礼教纲常的固化与极端化,维护政治稳定的文字狱、选拔人才的八股取士等制度甚至弊大于利。作者认为繁缛的政治制度对从政为官者的层层束缚是中国政治没有起色的根源,这是有道理的,如张居正改革是利国利民之事,但为了改革未能为父守孝三年而遭众人非议,既影响了世人对其人品的评价,也影响了变法的公信力,使变法效力大打折扣。所以,任何制度都有其生命周期,从产生、发展、鼎盛到衰弱。要想制度具有效力与生机,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变革,正所谓“世易时移,变革宜矣”。制度本身属于组织文化,对于组织的存续具有重要价值,但进行变革时,已有制度往往成为变革的阻力,所以制度的改革往往是缓慢的、困难的,因此,变革需要有魄力的领导者、坚定的支持者和广泛的响应者。

二、作者当时所处时局面临的问题

一是国家统一需要有“共尊共信的东西”。作者指出传统政治的积弊是历史也是事实,不可能短期内改变或消除,而五四时期的国人误认为以往政治传统都该被打倒也真的被打倒了,但“同时我们对一切传统和习惯,也失去了共尊共信心”。文化与观念需要长时期的养成,五四运动以后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被“全盘否定”而西方的思想文化理念又未能在中国扎根生长,导致文化思想的断层与无秩序、无依据,各种思潮泛滥。作者指出,要实现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建立中央威信,必须拿出“一个全国人民共尊共信的东西”来。这对我们今天的国家建设与文化强国依然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民族与国家“共尊共信的东西”必须植根于本民族的历史与传统,为大众所熟知与认同,而这离不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蕴含着民族精神,是每个人浸润成长的精神氛围。当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某种程度上都是在找寻全民族“共尊共信的东西”。民族共同体的构建就是寻找民族认同感与集体凝聚力,而这可以为民族振兴与国家富强提供有力的民众主体。

另外,作者也敏锐地觉察到所谓的资本主义民权时代、现代民主或民治政府并非真正的全民民主,顶多是代理民主与代议制政府。受民众的素质差异以及制度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尚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全民直选。以前君主是民众的代言与信奉,而现代民主则是法制成为民众的代言与信奉,由民主选出的代理人来执政,名曰“主权在民”,实际上还是一部分人当权执政,西方民主政府实际实现的是否决权和更换政党领袖的权力。

二是中国将来最紧要的问题。作者认为,简化既有的社会与政治制度,促进人才的自由发展是当务之急。针对既有管理体制弊病,作者明确指出,官僚主义导致文山会海,法治导致繁文缛节,民主导致开会忙,这些占用了官员大部分时间与精力,阻碍了他们政治才能的施展,按部就班与循规蹈矩也遏制了官员的积极性、创新意识。作者指出,不是法制不够或没有人才,“乃是我们的才不能在我们的法里真有所表现”,不能人尽其才、适才适用。“一个时代,总有一个时代的人才,也总有一个时代的法制。人才无可表现,于是有大乱。”所以,人才强国战略既要培养造就大批综合与专业型人才,同时也要保证人才的就业与妥善安置,促进人才的开发与利用,更好地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是现代管理第一重要的事务。作者认为,借鉴西方与传统经验,找出本时代的一条新路,“创新法,运新才”是当代人的责任。当代中国实施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以及“四个自信”的坚持,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事例。事实证明已经取得了非凡成效,这是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找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一条成功发展之路。关于这一点,钱穆先生指明了但当时的国民党没有做到,而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共产党做到了。

三、制度的自根自生与得失反思

一国的制度必须自根自生。作者一再强调,一国有一国的法规制度,一国有一国的历史,一国有一国的政治。“我们不能专看别人家,样样向人学”,别国创立自己的制度,有了弊端可以修改,如若我们一味照搬照抄就成了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不但贻笑大方,更重要的是阻碍本国的发展,欲求改革发展最终却适得其反。作者在书序中强调,一国的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正发生相当的作用”。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符合了这一过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脉相承,既源于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同时又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华,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道路。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成功结合之处有两点:一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与共产主义思想相契合,二是中国的民本、仁政爱民思想与无产阶级当家作主思想相契合,二者都是在追求人类的终极价值与共同理想,能够为了人类的命运福祉与理想事业而舍身取义、义无反顾、奋斗终身。这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所以,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与中国的国情与文化传统相契合的自然结果。钱穆先生明确提出,“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

另外,政治制度的得失可以通过比较来反思。清代以前,中国一直都是东亚的显赫大国,也是周边国家学习的楷模,处于东亚儒家文化圈的越南、新加坡、朝鲜与日本等国家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影响。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与中国香港在20世纪60、70年代经济开始腾飞,这些地区都具有鲜明的儒家文化理念。如果中国传统文化尤其儒家文化是腐朽落后、一无是处,如同五四时期所批判的,这些国家和地区能够取得这般成就吗?反过来讲,他们的成功,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儒家思想文化制度有可取之处,或者,是否也可以说中国近代的衰败不能全部归罪于传统文化与制度。另外,日本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与其组织文化密不可分,其组织文化我们都非常熟悉,如“仁义礼智信、忠孝和爱忍”的精神,家庭伦理观念的组织化,尊重、信任、关怀,终身雇用等人本管理思想,以及忧患意识等,同样发源于儒家文化。为什么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崛起,成为现代化强国,而中国则在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之后一步步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此外,作者指出,近代人经常说,与西方相比,中国没有成套的政治力量与大思想家。其实,中国的政治理论与实践是融为一体的。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这并不是中国人对政治无理论,无思想。只因中国读书人多半做了官,他们对政治上的理论和思想早可在实际政治中表现了。用不着凭空著书,脱离现实,来完成他书本上的一套空理论。”中国文化强调经世致用,中国读书人本身就是理论与实践融合的主体,是学以致用的示范。

结语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必将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复兴。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的复兴及其所达到的高度和成就,较之于经济和政治更具有持久的竞争力和永恒的生命力, 因而其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民族复兴需要文化复兴,文化复兴需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源于文化自知。面对历史,钱穆先生倾向于“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所以他说:“历史终是客观事实。历史没有不对的,不对的是在我们不注重历史,不把历史作参考。”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我们处于某个朝代,制定的制度不一定优于古人,所以我们不能对古人的制度妄下结论,我们需要做的是审时度势,吸取经验与教训。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最大的价值在于,可以让国人了解历史、强化文化自知而非自卑,即所谓“自知者明”;同时,通过对政治制度得失背后原因的分析,从而提高认识、增强自信,激发民族自尊,更加励志图强,即所谓“知耻后勇”。这也是钱穆先生检讨历代政治得失的初衷与我们当今阅读此书的意义所在。抚今追昔,面对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时代的光辉、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抑或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当代人无需骄傲或趾高气扬,也无需自卑或者自惭形秽,历史不是人的意志可以左右的。美国对中兴、华为等中国产品的制裁也让国人更加自知与警醒。我们需要的是阅读历史、鉴别时代,谦虚谨慎、自强不息,在知彼知己的文化自知基础上确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更好地实现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从而奋发图强、全力以赴,向着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奋进。

[责任编辑:刘  霞]

猜你喜欢

制度传统政治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某些单位的制度
少年力斗传统
政治法律
清明节的传统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