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动孩子”转化个案分析
2020-05-11黄建丽
黄建丽
一、幼儿基本情况
小梁是一名比较好动的男孩子,2017年9月份入读本园,刚入园时他只会说一些简单的单音,不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家长反映入园前三年,孩子是完全不会说话的,还曾被误以为是哑巴而带去医院就诊过。经过小班一个学期的集体生活,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孩子语言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接受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
二、行为问题概述
经过老师的细心观察,发现小梁的行为习惯及与同龄人之间的正常交往上,存在一些问题,问题行为如下:
1.五大领域的活动:(集体活动)不论是站在原地或者是坐在原地,他都没办法控制好自己,眼神没办法聚焦在组织者身上,游戏时不能遵守游戏规则,动作幅度较大的游戏活动表现得异常兴奋,并且不时的发出尖叫声。
2.户外活动:一走出课室,就开始到处乱摸,走廊上的各种活动器材都要敲一敲、打一打,不拉住他就一个劲的往前冲,同时会伸手或伸脚去绊倒身边的同伴,到户外场地,就更加肆无忌惮,疯跑和尖叫不断,并且完全没有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
三、问题行为分析
我们对他的情况进行多方面了解后,分析并总结出造成他不良行为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平时小梁父母上班工作忙,无暇教育孩子,疏忽与孩子的沟通,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加上自小跟外婆长大,老人过分地溺爱,造成他养成了任性、乱发脾气的坏习惯。碰到小梁的行为太过分时,他爸爸的教育方法都是打和骂。
2.生活环境单一,由于是独生子,小梁经常一个人在家里玩,较少机会和同龄伙伴接触,孩子不懂得如何与别人交往,经常会推人,不高兴时甚至咬人或打人,导致同伴都不跟他一起玩,他就更加暴躁,不断地发脾气了。
四、制定实施教育计划
小梁不遵守规则,经常尖叫,还动不动就推人打人,这不是他故意要跟老师作对,只是他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作为教师,我们要正确认识小梁的行为,理解他的表现,包容他的过错,同时,更要寻求良好的教育对策,帮助孩子逐步改变自己的行为。为了更好地实施教育,我们做了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我们三位老师一起制定详细的教育方案,在制定教育方案之前,刚好幼儿园邀请了广州市慧雅特殊儿童潜能开发训练指导中心的曾涛老师来本园开展“暖和”学前融合教育教师专题讲座,通过这次讲座笔者受益非浅,更加了解融合教育的意义和进行融合教育的一些策略方法,听完讲座后,笔者还特意单独请教了曾老师,对于小梁的情况探讨了一些更有效的方法,让笔者在制定方案中得到很大的帮助。方案中,注重小梁个别指导,通过设定各种有趣的游戏和各种活动让孩子学习正确的行为,并制定小梁的个人每日行为记录表、个案跟踪记录表,随时做好观察记录工作,分析教育效果,改进教育策略,有步骤地引导小梁向正常化转变。
其次,与家长做好沟通工作,争取家长的配合。建议家长和老师统一教育观,给孩子做好积极良好的情绪示范,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避免不良情绪对孩子的影响。同时让家长更加关心孩子,不因为孩子行为问题而感到厌倦、心烦,建议他的家长带孩子到相关医院咨询专业医生,进行一些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和训练。
五、实施教育计划和转化过程
(一)尊重幼儿个别性,以“动”制“动”
对小梁这种偏多动的幼儿而言,老师提出的安静、不乱动的要求,他是很难做到的,面对孩子过分充沛的精力,我们主张采用疏导的方法,巧妙地利用各种机会满足他动的需求。针对他的情况,我们在教育矫正的第一周,有意识地指导他参加跑步、拍球、跳绳等一些需要各种强体力的活动。例如,他喜欢推桌子,我们就因势就利,引导他参加劳动,帮助老师推桌子布置场地,他很高兴,干得浑身是汗都没有喊累,老师及时加以表扬、鼓励,小梁不但学会正确有序、认真做事,在其它活动中乱推桌子的现象也越来越少了。
(二)巧用“代币制”,强化幼儿正确的行为
单纯靠老师提醒、制止来减少不良行为,并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如何让小梁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形成自律,这才是重点。因此,我们在游戏训练取得一定效果后,同时采取了第二个步骤,实施明确目标自我教育法,巧用"代币制",强化幼儿正确的行为,帮助他改变不良行为。为了帮助小梁能安静坐好,每次活动之前,我们都先找他谈话,对他提出明确的活动要求,使他知道在活动中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在活动过程中,当发现小梁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时,我们没有责怪,而是积极地采用针对特殊儿童的“代币制”进行辅助,用小梁最喜欢的小猪佩奇贴纸或大拇指贴纸吸引小梁,不断地来刺激孩子自我约束,再利用小梁最喜欢的玩具作为强化物对小梁进行鼓励,通过几个星期的训练,小梁开始会注意自己的行为,并进行调整。后来我们逐步减少提醒的次数,通过由高频-低频-延长的频率变化,不断延长提醒的间隔时间,让他慢慢地不再需要提醒,基本能遵守游戏规则一起游戏了,小梁也由原来的只能安静坐2分钟延长到现在的10分钟了。
(三)利用社交故事,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为了让小梁学习正确的交往能力,我们尝试了许多方法,但效果甚微。在一次参加特殊教育的活动中,笔者接触到了交往故事。交往故事以文字+图片或漫画的形式,直观地解释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情境或概念、必要的技巧,让孩子更加形象地理解故事内容,学习一些基本的社交方法。我们根据小梁特别喜欢小猪贝奇这一特点,特意找来了许多有关小猪贝奇的书,让孩子学习安静坐好阅读,并用小猪佩奇为主角,亲自设计和绘画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经过遇到的社交故事,引导小梁进行閱读。通过我们有针对性的社交故事学习和相关训练后,小梁的行为有了一些改变。慢慢地,小梁学会了和他人友好地打招呼和拥抱,在平时的活动中也很少打人或推人了,基本上能和小朋友一起愉快地玩玩具和做游戏了。在培养小梁社交能力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表扬和鼓励。当他做得好时,马上表扬他,摸摸他的头,或给他一个热情的拥抱,使他获得喜悦,更加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友好地交往。
六、教育效果反思
通过一系列的矫正教育,小梁随意尖叫和乱推人打人的现象减少了,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明显提高了。对于这次个案教育计划,笔者总结反思如下:
第一,兴趣是教育的着手点。对于个别特殊孩子,要改变他们的行为问题,首先要找准他们的兴趣,以他们的兴趣为起点,去引导幼儿进行游戏和活动,以他们的兴趣作为强化物,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教育离不开家庭环境的支持。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态度,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在我们对小梁的教育过程中,家庭环境的支持起了很大的作用,家人能根据老师建议,为他创设适合他健康成长的环境,并定期带小梁去中山三院的专业治疗机构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起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第三,进行矫正教育的时候要及时做好记录。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记录,是对教育效果最直观的展现,我们既可以从记录中看出幼儿是否进步,是否有改进,又可以让我们从记录中找出教育的规律,寻求最佳的教育手段。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探索,小梁总体是有进步的,在自控能力、行为习惯方面好了许多,“只要进步就是优秀,每天进步一点点。”已成为笔者和他家长的共同期盼,他的进步使我明白了对这些特殊儿童一味地指责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对他们付出更多的爱护、关心,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坚持正面鼓励,积极强化,树立他们的信心,努力与他们交流沟通,相信他会在鼓励中有更大的进步。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将继续关注这个学生,尽一个老师职责,为他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