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生在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中体验数学之美
2020-05-11何锦丽
何锦丽
【摘要】数学综合实践课是以学生为实践操作的主体,以授课的教师为辅导,从解决一系列数学问题着手,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与解题思维的综合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需要立足数学基本的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是对其规律的具体应用,也是对其基本教学方法的延伸。本文主要是通过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作为研究资源,发现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堂具有开放、自主、合作的特征,而这些都是学生所喜欢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乏味感与枯燥感,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实践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提升,彰显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的优点,体验数学的魅力,感受数学之美。
【关键词】活动;开放;合作
数学知识在某些情况下显得枯燥一些,数学除了本身的实用性吸引着我们外,我想说的是数学本来有她自身的美,也就是学科魅力。那么,如何让数学变得有趣呢?发掘数学自身的美?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近年来,我们积极开展“综合与实践”这个领域的课堂教学研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动脑,旨在努力寻找数学之根源,踏踏实实地让学生领悟数学的魅力,从而爱上数学。从课例中可以看到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程主张活动、轻松、领悟为主的教学方式方法,学生从实践中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以及领悟所授知识的模式。下面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让我们看看学生在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中如何体验数学之美,从而提升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一、从活动的课堂中体会数学之美
“综合与实践”是学生学习知识、接触事物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教师在采用该类教学方法时应该准备足够的教学案件,同时设计更好的教学环节,可以帮助每一个学生很好地融入其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实践课堂中的学生可以充分地发挥手与脑的协调互助,提升对于知识的认知度,认知能力和解题能力。学生通过课程知识的了解,课题内容的深化以及实践能力的运用,亲身经历知识的演算过程与设想过程,通过知识的反復应用与实践动手,从而获得相关知识与经验,感受成功的喜悦。在课程之中,我们要坚持以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创作调动学生思维,从而实现知识获取的新途径。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本质上是要求学生在现实生活情景中,通过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养成自觉学习的能力。例如,五年级陈老师在上《掷一掷》数学综合与实践课时,首先通过一个阿凡提智斗地主的故事引入,老师先让学生在故事中建立初步体验,让他们大胆地想象最终结果是谁胜谁负。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各有各的想法,课一开始就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但又充满悬念,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其实有些学生想象并不合理,如学生说:“因为阿凡提是很聪明的,所以他一定会赢。”这样的理由是不科学的,但老师并没有没有扼制学生的想象,而是给学生亲自“掷”骰子,学生不但没有厌烦,反而都想多掷几次来验证结果的可能性。于是,后面多次的活动很自然就能得到老师想看到的效果。学生动手掷骰子,不断验证,学生的求知欲被大大地激活,学习兴趣高昂。在《掷一掷》中,可能性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教师让学生不断地“掷”,掷的过程就是学生活动的过程,自主尝试、积极探索,通过操作、推理、发现和总结的过程。
这节课中,老师适时引导学生运用组合、统计、可能性、找规律等有关知识,学生通过参与一项一项的活动探讨事件发生的“真相”,试问哪个学生不喜欢“动”呢?这让我们看到,数学因综合实践课的活动性彰显了数学本色,也是美之所在。
二、从开放的课堂中感悟数学之美
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让数学自然地吸引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当点睛的角色,只要在关键时刻指点学生,领会知识与知识的串联性和实践性,并结合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进行统一的指导学习。老师可选取一些贴近生活的实践课题,让学生从中主动提出要研究的内容。
记得在广东省第十届小学数学优质课活动中,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陈老师上的《撑圆》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一开始,老师给了学生橡皮圈,3种不同长度的木条。当学生撑出的点像的圆后,老师又一次问:“还可以让它更圆吗?”学生又继续动手“撑”起来。老师引导学生采用不同方法构建圆,中间出现很多精彩的生成,让我们看到一个开放的课堂,最后老师以点睛的四个字“一中同长”指出构建圆的方法。由静至动,不断让学生感受“让圆变得更圆”的方法中体验极限思想。
老师放手让学生去实践探索,不加以干预,让学生从中感悟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中,而用数学知识又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人有拨开云雾的感觉,这不正是数学的美所在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数学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自主学习、尝试新知的研究学习。
三、从合作的课堂中提升数学之美
数学课堂的研究与探索,需要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在小组之间的交流中,学生对知识或规律内容的理解才可以更完善、更体系,与此同时,在课程的实践交流中,要让学生想说、敢说。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在撞击、知识在整合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思维会实现质的飞跃,体验成功之美。例如,何老师上的一节数学综合与实践课《打电话》,老师通过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打电话这一生活素材,和老师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在研学案的带领下让学生帮助老师设计方案,并从中寻找最优方案。
在这节课中,何老师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充足的合作交流时间,学生间思维的碰撞给课堂留下很多亮点。学生经历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探讨打电话事件背后的数学优化思想。整节课充满研学味,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展示成果时大方大胆有互动,课堂气氛和谐。学生自己提出来,又在学生中解决,这样的课堂既能学到知识,又不会感到疲惫和乏味,因为学生最后能体验问题得以解决的快乐。
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学生不免提出在最优化的方法背后是否隐藏着一定的规律?老师放手让学生去思考、交流,并由小组合作完成这个过程中生出的疑问,老师最后进行适当的点拨,再结合微课的数学思想渗透,让整节课扎实有效。这让我们看到,数学因综合实践课的合作性中展现出魅力。
但凡美的东西都能吸引人,这里所要说的数学之美并非我们生活中表面的美,而是数学内在的吸引力,实践证明这种吸引力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内容,以其独特的方式,给展现出来。我们从《掷一掷》《撑圆》《打电话》这些课例中,可以看出课堂的活动性开放性合作性吸引了学生,学生的思维碰撞越大,验证过程就更主动,合作就更有价值。如今,我们进一步体会到综合与实践内容的特点及有效的方法,学生爱上数学课,爱参与这样的课堂,这才是数学本来目的。
参考文献:
[1]马艳英.小学数学教学中理财教育理念的应用研究[D].宁夏大学,2014.
[2]许淑军.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J].教育科研论坛,2007(8):60-61.
[3]尚建丽.注重情境创设 引导学生全程参与[J].学周刊, 2011(6):117.
[4]林湘.走向“大众数学”[J].广西教育,2001(1):33-35.
[5]高卫杰.从“经历”走向“经验”以“经验”锻造“精神”——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中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累积[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1):86-87.
[6]华晓燕.高中语文教科书题材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