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步入课程标准正轨刍论

2020-05-11雷福霞

成才之路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人文性思想政治课品德

摘 要:思想政治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人文性缺失、应试化倾向、品德培育力度欠缺等现象。因此,一要注重丰富课程资源,使课程具有极强的人文性,二要克服应试化倾向,切忌对课程内容进行肢解与教条化处理,要让课程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中进行,三要切实解决思政课被边缘化问题,提高对思政课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思政课的品德培育力度。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品德;人文性;德育工作;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0-0028-0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整个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思政课教学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人文性缺失、应试化倾向、品德培育力度欠缺等现象,令人颇为忧虑。本文对思政课如何步入课程标准正轨进行研究。

一、重视人文性

课程标准指出,思政课要关怀学生精神的成长需要,要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思政课必须严格贯彻上述课程标准的要求,既要注意发挥思政课对学生品德培养的作用,也应考虑到该课程应试的任务,课堂既应具有一定的深度,也应有一定的广度,既应具有工具性,又应突出人文性。

调查发现,部分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习惯于照本宣科,教材上的文字,教师自己或让学生读几遍,即为授课的全过程。还有少数思政课教师让学生将教材上的文字照抄至练习册上,将此作为授课的形式或者内容。很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无人文性可言。教师没有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充分利用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情来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结果学生没有受到动之以情的教育,难以被感化,教材上的内容也不能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上,教师与学生的生活、历史文化典籍中的故事,均可作为很好的课程资源。但部分思政课教师往往不去挖掘课本之外的教育资源,由此导致课堂内容肤浅,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根据笔者的实际教学实践,优秀的思政课必须充分重视人文关怀。第一,课程资源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将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历史故事作为课程资源。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学期第五课“交友的智慧”第一框“让友谊之树长青”的时候,教师便可将《史记》中鲍叔牙与管仲的友情故事作为课程资源。这样做,既能增强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使课堂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又能开阔青少年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从灵魂深处受到感化,从而很好地体现课程标准对学生人文关怀的要求。第二,教学过程注重人文性。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立足于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与学生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例如,教学七年级下学期第二课“青春的心弦”第一框“男生女生”的时候,考虑到学生进入青春期之后会遇到“异性之间如何健康交往”的重要问题,尽管教材没有将此作为一个重难点来处理,但教师不应守旧刻板,而应拿出一节课甚至两节课时间,通过诸多案例与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掌握青春期异性交往的技巧与艺术,解决学生生活中的这一实际问题。这样做,将能很好地体现“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的课程基本理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避免应试化倾向

当前,部分思政课教师中心工作的直接目的是应试,而非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表现如下:一是对课程内容的肢解与教条化处理。部分思政课教师让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中的条条框框甚至教科书的文段,谓之“知识点”,忽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创造力的培养。二是课程教学不能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中进行。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要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于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思政课教师是在与学生干巴巴地纸上谈兵,没有通过开展课内、课外的相关实践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这样做无疑违背思政课的初衷。实际上,思政课应当不回避应试,但也不可将其作为课程的中心工作。仍以七年级下学期第二课“青春的心弦”第一框“男生女生”为例,本节课的考查点是交友的原则,如何同异性朋友交往。教师在上课时,可以以对话、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当教师不将应试作为主要目的,而是在课堂教学中处处体现出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着想时,学生通常会表现得很善解人意,教师一系列的教育开导,学生也会欣然接受。教师若将功夫用于丰富思政课堂内容,用于拓展思政课堂的深度和广度,则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也会相应提高,教育的效果亦会水到渠成。

三、避免思政课被边缘化

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的性质中明确指出,思政课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肩负着德育重任。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校及教师忽视思政课对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性,这一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品德培育的力度,削弱思政课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应有的地位。

要解决思政课被边缘化问题,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在政策上予以方向性的引导,而相关学校负责人与思政课教师则应转变教育观念。因此,希望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尽快采取相关措施,建立健全学校思政课负责人与思政课教师考察制度。针对思政课教师,应当建立合理的适时退出与进入机制,确保思政课教师严格按照思政课的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工作。

若上有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有教师的思想与行为的深层次改变,思政课全面回归课程标准正确轨道的局面将指日可待。令人颇为欣慰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已经认识到解决当前思政课问题的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已作出相关决策部署,将全面加强各学段思政课建设。思政课教师应当及时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着力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明辉,赵军侠.依据课程标准有效开展政治学科教学[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1(01).

[2]徐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态势与新使命[J].思想理论教育,2018(04).

[3]丁俊萍.把握“六个结合”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6).

[4]吴宏亮.在改进中加强,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2).

作者简介:雷福霞(1974-),女,河南光山人,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人文性思想政治课品德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问题所在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