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2020-05-11朱栗文万香廖永林

成才之路 2020年10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培育

朱栗 文万香 廖永林

摘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时代英才的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铸牢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文章对地方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进行研究。要注重培育途径的多样化,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同时注重整合各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G65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0-0011-03

铸牢整个大学生群体的中華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新时代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得到大幅度提高。但不可忽视的是,地势、交通、气候等因素使东部地区和内陆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一定的经济发展差异,这对民族团结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与铸牢就显得十分必要。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随着国际形势不断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又先后提出“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科学概念的频繁出现和中央政策的大力扶持,使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成为我国民族团结与发展的重要文化项目。

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民族共同体,建立在共同的历史条件、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的物质基础、共同的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之上。在此概念中,“共同”一词尤为突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培育必不可少的时间和空间要件。纵观历史发展可以发现,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中,中华民族携手抒写了优秀的传统文化篇章并流传至今。在新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华元素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部分彰显着独特的文化软实力魅力。因此,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在现代,中华民族必将作为一个不可撼动的整体共兴衰,共荣辱。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使大学生成长为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人才。本文指出培养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分析地方高校培养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足之处,研究地方高校培养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策略。

一、培养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以“国情家底意识、历史主流意识、政治法治意识、团结合作意识、共同发展意识、共建共享意识”等六种意识为基本内涵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条件,是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高校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尤其是地方高校。大学生是将来建设祖国的中坚力量,培育大学生群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论是在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方面,还是在加强民族团结、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未来祖国建设的生力军,是民族复兴大任的担当者,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几乎起着决定性作用。从这个角度上讲,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反映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因此,大学生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之外,还要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维护好祖国统一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对社会发挥正向引导作用。高校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入大学生心中,才能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

二、地方高校培养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不足之处

“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就受到广泛关注。各地高校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工作积极展开研究,并卓有成效。当代大学生都认识到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国家认同感、民族认同感都得到普遍提高。但由于一些主观、客观的原因,地方高校培养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培育途径单一

目前,地方高校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途径单一,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进行。但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的内涵与意义阐述得不够系统和清晰,相关教学内容较为匮乏。课堂上,教师授课只是单一地进行理论知识讲解,并未联系现实生活和学生的实际行为,从而导致教育效果并不明显。

2.宣传力度不够

高校对一些政策性文件往往通过讲座、专栏、会议报告等形式进行宣传,由于时间、场地等客观因素的局限,普及度并不高。一些宣传教育往往是照本宣科,流于形式,对政策的内涵和价值没有真正进行深入挖掘。还有一些时候宣传是为了完成下达的任务,只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育,缺乏思想上的深刻感悟,未能引导学生真正将这种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部分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重要性的认识不深刻

当代大学生普遍意识到民族团结对国家稳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有些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的内涵及意义却了解甚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途径,但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持久地保持注意力,无法有效提取系统的知识组块,这导致有些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零散且肤浅。除此之外,少数学生对学校组织的加强民族团结、民族认同和民族交流的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如果不是出于自身利益需要,则很少主动关心民族政策。正由于部分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识一知半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工作开展有时较为困难。

4.未能充分整合各方力量

学生不仅生活在校园里,更是生活在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里。培养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责任,更是整个学校和社会应达成的共识。不积极协调和整合校内、校外各方面力量,为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实践场所,只是单纯依靠课堂教学不是长久之计。

三、地方高校培养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策略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需要进一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深化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作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地方高校需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积极行动起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做好系统思考与整体规划,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坚定理想信念,知行合一,成长为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注重培育途径的多样化

高校要以解决实际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进课堂、进班级、进支部、进社团、进寝室、进网络,避免途径的单一化。一要坚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线,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夯实大学生的思想理论基础。二要发挥各级团委、学生会、社团组织的作用,让其在思想引领、成长服务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三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让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理解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的内涵,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四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规划好校园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营造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2.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高校要牢记初心使命,厚植文化土壤,利用各种方式加大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宣传教育力度,在大学生群体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避免空洞说教,力争让宣传教育接地气、聚人气,有情感、有温度。要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宣传内容更加亲切,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心灵,提高宣传教育的趣味性,增强亲和力。除了校报、广播、电视、校园网之外,高校还应该利用微博、微信群、QQ群等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凝聚力和影响力。

3.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是民族团结之本,是精神力量之魂。地方高校要结合实际情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化、生活化,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进一步增强“五个认同”教育的实效性。要遵循以生为本理念,优化教育教学体系,改革考核评价方式,通过理论教学、课外活动、实践教学、网络阵地、宿舍建设五大课堂,增强大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夯实爱国主义思想根基,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凝心聚力。

4.充分整合各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教育不是单方面的事情,培养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其中,学校教育是主导,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延伸。学校、家庭、社会要加强联系,同心协力,正确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积极协调和整合各方力量,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以形成教育合力,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引导大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成就精彩人生,抒写壮丽诗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铸牢整个大学生群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新时代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面临着一些机遇与挑战。地方高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的开展必须审时度势,充分利用各种积极因素,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学理深度,构建系统的理论体系,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要注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途径的多样化,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同时注重充分整合各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不辱使命,砥砺前行,成为能够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17(11).

[2]刘成.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体会[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6(03).

[3]王新刚.新时代大學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9(21).

[4]蒋朝莉,平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探索[J].理论观察,2019(01).

[5]顾超,王学俭.新时代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9(07).

[6]姚上海.新时代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2).

[7]陈玲.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9(05).

[8]董强,聂开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与分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3).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培育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