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影像专业研究生CT/MRI图像后处理教学方法探讨

2020-05-11姚开情郁仁强吕发金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18期
关键词:临床实践

姚开情 郁仁强 吕发金

[摘 要] CT/MRI图像后处理是医学影像专业研究生临床实践的重要课程之一。做好CT/MRI图像后处理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理论与上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从简单到复杂,逐个部位掌握的教学策略;图像后处理质量控制反馈机制三位一体的教学手段能够使医学影像专业研究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图像后处理临床实践工作。

[關键词] 医学影像专业;CT/MRI;图像后处理;临床实践

影像学规范化图像后处理如同规范化检查,是保证医学影像学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提高影像学诊断质量的重要手段[1]。CT/MRI图像后处理是我院放射科研究生临床实践必修课程之一。如何做好研究生图像后处理教学工作,做到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近年来,笔者通过相关教学工作获得了一些体会。

一、CT/MRI图像后处理临床应用及意义

CT/MRI图像后处理的目的是在常规扫描的基础上,更全面精确、形象逼真、立体和多方位的显示病灶的位置、形态、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血管的关系,为病变的精确定位和定性诊断提供帮助[2]。图像后处理已覆盖到CT/MRI检查的各个部位,只要获取后处理数据,便可进行图像后处理。目前常规使用的CT/MRI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最小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等[3]。除常规的三维图像后处理外,CT/MRI血管成像、CT灌注成像、MRI功能成像后处理[4]等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CT/MRI图像后处理已成为放射科临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患者影像学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CT/MRI图像后处理可增强图像的显示能力,为临床提供更加直观、清晰的诊断信息,有利于减少漏诊率、误诊率,可为临床医师制定准确的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对患者疾病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MRI功能成像是近年来的科研热点,在临床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在影像专业研究生中开展图像后处理学习及应用,是提高影像科医技人员整体临床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本科室开展CT/MRI图像后处理教学情况概述

本科室开展CT/MRI图像后处理教学工作有10余年,培养了近200名熟练掌握该技术的研究生、规陪生,并有40余位研究生完成了CT图像后处理、MRI功能成像后处理相关课题研究,发表相关论文100余篇,申请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厅级课题。本科室开展的CT图像后处理包括全身各部位骨关节三维重组、胸部高清CT成像、肺小结节三维成像、气道三维成像、全身各部位血管成像、脑灌注成像、能谱成像(甲状腺、胰腺、痛风、骨关节去金属伪影)等。MRI后处理包括常规后处理及功能成像。常规图像后处理包含头颈及脊髓等血管成像、三叉神经成像、神经根成像、MR水成像等;功能成像后处理包含神经纤维束成像、脑灌注成像、磁敏感加权成像、波普分析等。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设备软件的更新,CT/MRI后处理项目也在不断持续更新。

三、影像专业研究生CT/MRI图像后处理教学方案

1.理论与上机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本科室CT/MRI图像后处理规范化讲座培训已开展10余年,是相关工作经验的总结、提炼,并根据临床需求、技术发展不断完善更新。该培训根据不同的检查部位,针对相应的后处理内容进行细致全面的讲解,并将后处理操作要点细致罗列,使研究生能够从理论上对各部位后处理规范有深刻全面的认识。除理论知识培训外,还有配套的上机操作演示,通过上机实践演示使研究生更快的掌握和熟悉后处理工作。理论与上机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使研究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后处理的临床实践学习。

2.临床实践教学策略。因CT/MRI图像后处理内容繁多,研究生临床实践应从简单到复杂,各个部位逐步掌握,从最初的按照规范进行模拟学习操作,到根据病变进行个性化显示。教学策略的重点是以老带新,低年级研究生同高年级研究生、后处理技师一同搭班,低年级研究生实践中遇到问题及时向高年级研究生或后处理技术老师请教,做到边学习后处理操作技术,边完成临床工作。为使研究生毕业后能够尽快完成从学生到医生的转变,更快速并无压力的适应毕业后的临床工作,在图像后处理的教学过程中,采取将研究生视为临床工作人员的方式。具体说,就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谁做的后处理谁全程负责。采用这种方式在激励研究生认真积极实践的同时,也加强其对工作的责任心,更好地为患者和临床工作服务。

3.处理图像质量控制策略。研究生参与CT/MRI图像后处理临床工作虽对研究生的培养有诸多好处,但也存在很多问题。由于CT/MRI后处理部位繁多,即使同一部位的后处理,针对不同疾病也有侧重的显示方法和手段。研究生对CT/MRI图像后处理技术的熟练掌握和娴熟应用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通常能够熟练掌握时已临近毕业,因而研究生的图像后处理质量存在一定的波动性。为了控制这种波动性,并使研究生更好的掌握后处理技术,有必要对其图像后处理进行质量控制。

临床工作中,图像后处理质量控制分为实时质控和对后处理胶片质控两部分。实时质控是研究生在进行图像后处理时由后处理技师对其后处理图像进行质量把控,及时指导、纠正研究生在后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后处理胶片质控,是从整体上把控后处理图像质量,是对实时质控工作的重要补充。在后处理胶片中发现的问题会及时反馈给相关责任研究生,对存在严重问题的胶片,必要时需重新进行后处理。

四、CT/MRI图像后处理教学展望

虽然经过十多年积累与改进,本科室的图像后处理已形成了较好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很多熟练掌握后处理技能的优秀研究生,但是图像后处理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初学者因对胶片制作和后处理规范不熟悉,浪费胶片的问题,高年级研究生即使接收到质控反馈意见仍长期无改进,等等。图像后处理教学仍然需要持续改进、优化,教学工作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石明国,王鸣鹏,余建明.放射师临床工作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余建明.医学影像技术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喻国艳,李鹏,马锦怡,等.人体骨关节CT三维图像后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1(14):2084-2085,2074.

[4]彭娟,罗天友,欧阳羽,等.在医学影像专业研究生中开展功能磁共振影像学教学的意义[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2):64-65.

猜你喜欢

临床实践
高校教师与临床药师共同参与临床用药实践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