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上村

2020-05-11晓舟叮咚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 2020年4期
关键词:翠竹漫步教师

晓舟叮咚

很稀罕的一个名字,很偏远的一座村庄。

稀稀疏疏的房子,沿山而建,沿路曲行。房子新式的居多,间夹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土坯房,上面还遗留着革命时代热火朝天的标语、口号。房前屋后,大多设院,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叽叽咕咕地在院子里散步、啄食,或有瓜藤攀檐,生机勃勃地开出黄的花,结出青的瓜。有清泉流过,潺潺的声响,在翠竹掩映中,悠远,深长。

这是“在上村”,在河源市紫金县,在被都市遗忘的时光里。

去时是八月,在万籁俱静的夜晚。午夜的在上村,静谧安详,宛若一帘不愿清醒的幽梦——有溪水流淌而伴幽眠,潺潺而不作哗响,如香炉袅袅尘烟,若隐若现;有夏虫啁鸣而入酣梦,啾啾唧唧,似乐音轻吟,亲切而悦耳;有星斗蛇形而照幻景,迷离而不扑朔,如远方的召唤,温暖踏实。停车开门,望中天一弯新月,窥远山一星灯火,与混合着草木香的清风撞了个满怀,一身的舟车劳累一扫而净。

屋主同事,一家好客,早已备全夜宵。一只走地土鸡,白切,入口爽滑而清甜;一盘青瓜炒牛肉,脆生生,但嚼之即糜;青翠的小白菜苗,与青瓷白盘交相辉映,即使不吃,看着,也让人胃口大增。觥筹交错之际,已碗盘见底,满脸酡红。可惜睡意全无,于是摆清茗数盏,移步开阔庭院之中。原本他乡客,此来遇故知。同事老公军人出身,性情中人,洒脱热情;同事阿哥从商,深圳打拼,小有所成,無奸猾之气,入儒奉道,工书善画,颇有文青之范。三两人,就如水夜色品茗,天南海北,侃侃而谈,宛若故交。

不知不觉月已西沉,晨曦微露。索性趿拖鞋,踩晨露,漫步在上村。酣梦初醒的在上村,若一幅泼墨的山水画——笼白雾的远山,飘渺灵动,若仙人逍遥之境;绿意盈盈的翠竹,修长秀气,依山傍水挺立着;秧苗齐整的水田,如绿盘玉璧,画出山村农家之勃勃生气。草木繁而花芳菲,田舍落错有致,鸡鸣狗吠之声相闻,有三三两两的农人,负担荷锄,操一口客家话,拉着家常,或者问候。此情此景,此乡土气息,毋需“采菊东篱下”,已“悠然见南山”。

清晨六时初,天已亮。雾气渐渐散去,八月硕大而殷红的朝阳徐徐升起。它若有脚一般,在在上村的上空轻轻巧巧挪移,从东到西。起先是山,爬过,染青翠的山峦一抹嫣红;接着是农田,掠过,抹绿绿的秧苗一脸金色;再接着是屋顶房檐,漫步而过,镀房舍一层神圣……清粼粼的小溪,绿盈盈的翠竹,在田埂草丛漫步的鸡们,在池塘觅食的鸭们,无不在朝阳的轻轻挪移之间,沾染上金色、沐浴上红色,变得明亮起来,更加活泼生动。所有的这些,沐浴在清晨的阳光下,成了一幅构图饱满、色彩缤纷的“乡村日出图”。微微闭目,耳边小鸟“叽喳”,叫声清脆;牛儿“哞哞”,深远悠长。此中有真意,听着听着,却“欲辨已忘言”。

八时,骄阳初照,寻访一位乡村教师。喝茶,聊天,谈乡村逸事,论乡土教育。相谈甚欢,兴致盎然。教师外出民办学校从教十年,收入颇丰,只是穿行钢筋水泥之间,自觉飘蓬无依。最终,教师选择回乡,守在在上村小学,领着一份比在大都市从教低薄的收入,与一群山里娃为伴,与青山绿水为伴,优哉游哉,好不快活。教师已近六十,他告诉我们:年轻之时,觉故土偏远落后,一刻也不愿久留,只想逃离;及至年老,方觉穷乡僻壤也含情,故土山水皆有意。人这一辈子,无论走多远,心中都会住着一个故乡,都会牵挂着一方水土。

起初觉得在上村这一村名比较奇怪,仔细琢磨,遂觉起得地道。在世间行走之人,譬如我等凡夫俗子,自然需要“在下”。此“在下”,是活在现实生活中的我,要乔装打扮,要奔波、劳碌,躲不开喧嚣、浮躁,每天为生计而忙着。但,我们更离不开“在上”,用它以升华生命,释放无忧无虑的快乐,用它以解开禁锢心灵的枷锁,让真实与自我赤膊相见。古代士人有“出世”和“入世”,我们何不效仿古人?既能“身在红尘翻滚”,又会“心在荒村听雨”,我们才能寻找到肉体与精神统一之后的真实、踏实和快乐。

也许,每个人的生命中,都需要一个“在上村”,用来寻找自己。

猜你喜欢

翠竹漫步教师
海边漫步
翠竹飞歌
最美教师
高季笙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漫步春天
月下漫步
忆中伞
红花翠竹摇篮曲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