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烟火交叠象牙塔

2020-05-11何竞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 2020年4期
关键词:望江四川大学大道

何竞

2003年夏天,我发誓要报考四川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彼时,我从一所“培养国内电力人才”的理工科学校毕业,并在家乡一座电厂里刚上了一年班。认识我的朋友都说我疯了:毫无文学根基的我,要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准备2004年一月份的全国研究生统考,还要挑战四川境内文科最牛的川大?

我也认为自己疯了,因为做出这个决定时,我连专业课的书都还没买到。听热心网友说要到川大望江校区书店里才能买到考研需要的专业书籍,事不宜迟,我即刻从电厂请假,跳上大巴,直奔成都。

那是我第一次走进川大望江校园。至今仍记得炎炎八月,一个满脸油汗的女孩,经人指点,转了两趟公交车终于来到川大,望着牌坊式的门楼,心中竟生出了一丝胆怯。校园是开放式的,北大门的门楼其实算不上多巍峨逼人,但有一种典雅庄严的气势,让原本汗流浃背的我,忽然变得清凉冷静。

“你真的要考川大吗?”我暗暗问自己。答案非常肯定,这就是我想要的人生,电厂小女工难道就不能做梦吗?我偏将梦想进行到底!于是,我握拳抬脚走了进去,敞开的校门里,东西两边开满荷花,荷叶田田的池子迎接了我,娇红粉白的荷花之上,蜻蜓忙碌地飞来飞去。也不知为什么,从两个荷池中间大道走过,迎面看到一座飞檐雕花红柱青砖的仿古式大楼,我的眼眶竟莫名地滚出两粒热泪。

一年后,当我经历了统考初试、院系复试以及为我们非本专业学生设置的“加试”,过五关斩六将,真正成为一名川大学子后,才晓得当时让我激动得泪落的行政楼,又名“明德楼”,取自“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高雅气派的行政楼上,放眼便是满池风荷、叶阔花丰,川大望江校区最大的特色,是历史一点点沉淀了它别致的美,在高校严肃与庄重的氛围中,恰到好处地融合了那一抹烟火人间的气息。这也许和蜀地人民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特别在成都,人们在专注事业的同时,也享受着生活的闲适和惬意。

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奉光绪特旨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近代高等学校,现在的四川大学由原四川大学(文理)、成都科技大学(工)、华西医科大学(医)合并而来,其中望江校区就是原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的校区,北门是成都科技大学,东门是原四川大学,两校之前以文华大道相隔,如今文、理、工学子同在望江。清晨,文科生背着“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理科生一边走还一边在脑海里演算微积分,工科生急匆匆去实验室将昨晚数据再核实一遍,大家各自忙碌,互不干扰,倒形成了格外和谐的氛围。

川大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它的包容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这里,无论哪个专业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春风扑面的自由学风,但自由并不代表放纵,师长们鼓励大家在完成本专业学习的同时,也能自由分配业余时间,颇为浓厚的人文气息,使得学生跃跃欲试于“跨学科学习”。校内经常会请来一些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举办讲座,凡是感兴趣的学生一律欢迎参加,并无专业之限,学生们也能“跨馆借书”,在不同的图书馆借阅书籍,拓宽知识眼界。

银杏是成都市树,川大望江校区里种植了许多银杏,它们与校园一道经历了风霜雨雪,岁月沧桑。每年秋意正浓时,许多市民会涌来“银杏大道”拍照留念,但真正谙熟校内风景的学生,会带你去化学馆。这是原国立四川大学的三馆一舍之一,为老成都历史建筑,门口矗立著两棵超大的银杏树,枝叶茂密,秋风拂过,满树金黄色的小手掌都在轻轻摇摆,仿佛加油鼓掌。

一百多年的建校历史,为川大留下的,不只是有年代感的建筑,更有层层叠叠的“烟火气”。顺着“银杏大道”一直往前走,是川大南门,在南门之内,有一片老式的公寓楼,属于教师所有。在这里,你能想象得到的成都市井生活应有尽有,冒菜馆、饺子店、水果摊、包子铺,有卖日用百货针头线脑的,也有理发修面采耳剃头的,热闹而喧嚣。

回想我在川大读研的三年时间,也曾春日去西门看樱花,夏日到北门观荷塘,秋日在南门捡银杏,冬日去东门的文理图书馆倚窗看雾,一年四季,穿梭在这座美丽的校园中,从未感觉学习是一桩苦差事,青春反而因学业变得更为朝气蓬勃、充实从容。直到今天,偶尔去校园小径走一走,看一看,时光留下的温暖印迹,依旧青葱而馥郁。

猜你喜欢

望江四川大学大道
幸福大道宽又阔
大道同行
四川大学西航港实验小学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日常尺度——东岸“望江驿”木构建筑设计实践
美乃大道
成都·望江名门
百年精诚 誉从信来——走进四川大学华西眼视光之一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重庆望江工业有限公司
四川大学信息显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