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群众性活动中保安员具备紧急救助能力的必要性分析
2020-05-11廖燕兰
廖燕兰
【摘要】当大型群众性活动中发生伤亡事件,伤者发出求助时,最快作出回应的往往是分散在人群中负责安保工作的保安员。本文对保安员具备紧急救助能力的必要性进行探究,认为保安员若能采取与伤情相对应的先期有效急救措施,将可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关键词】大型群众性活动;伤亡事件;保安员;紧急救助能力
一、大型群众性活动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群众对文化活动的需求日益强烈,热衷于参加各类大型群众性活动,如体育赛事、文艺演出、节日观赏性活动等。大型群众性活动频次增多,规模变大,参与人数攀升,导致安全风险显著升高。种种原因引发的各类突发事件,导致活动现场的安保工作及临场紧急救助工作压力与日俱增。
二、大型群众性活动中保安员具备紧急救助能力的必要性分析
(一)安保工作模式的转变使保安员成为安保工作的主角
在安保工作模式社会化之前,由于国内保安行业发展不健全,大部分保安公司所提供的专业安保服务项目不全面,无法满足处理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工作要求,致使绝大部分的工作压力都置于公安人员肩上。公安机关为了确保活动按照预期的计划进行,保障参与活动人员的人身及财产安全,也往往采取全权包揽的做法,甚至承担了主办方或者承办方本应履行的安保责任和紧急救助责任,如安全风险预测与评估、场地安全检查、安全宣传与教育、现场救助等。但随着情势发展,公安机关已无法做到“大包大揽”了。就我国境内举办演唱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至2018年间,年场次数从约1400增至约2800,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4.9%。而每一场演唱会中都会发生或大或小的突发事件,甚至有伤亡事件。单从处置突发事件所需人数来看,仅靠公安机关的力量是不能及时处置好每一起突发事件的。
近年来,随着安保工作社会化进程的加快,承担部分公安职责的保安行业发展越来越成熟,安保服务能力已可独当一面。行业的成长使保安员在大型群众性活动安保工作中的地位显著提高,从而使得大型群众性活动从原本的“公安机关全权大包大揽”模式转变为现在的“谁主办,谁负责”模式,即公安机关仅监督大型群众性活动安保工作的实施,不再是处理大型群众性活动突发事件的主要力量,转而以安保公司的保安员为主要力量,志愿者及其他工作人员为辅助力量,并联动多部门协调配合,采用有效的安全防范技术手段和设备共同进行保障。所以,随着安保工作模式的改革,保安员成了处置突发事件可靠且强有力的社会力量。
(二)救助伤者具有时间的紧迫性
在大型群众性活动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中,伤亡事件的处置是最为紧迫的。现实中,大型群众性活动一旦某些环节出现问题,极易发生惨绝人寰的事件。许多案例证明了这点,如2004年北京密云公园踩踏事件导致24人受伤及37人丧生;2014年上海外滩迎新年集会活动发生的踩踏事件造成了83人伤亡。一般情况下,在上述伤亡事件中,伤者基本是在原地等候医疗队的到来,但是由于活动现场地形复杂、人多混乱,医务人员往往缓不济急,会贻误最佳治疗时机,导致伤情严重的伤者因得不到及时处理而发生诸如截肢、死亡等严重后果。
在医学上,受重伤后的前4分钟最为关键,如果能在4分钟内对伤者采取有效急救措施,伤者的伤残、死亡率将大为下降,这就是国际上通说的急救“黄金4分钟”。但紧急救助并未纳入我国国民素质教育中,大部分公民都不懂急救技术。而考取了保安员执业证书(含紧急救助基础知识)的保安员们,是现场除医务人员外懂专业急救技术,能够紧急救助伤者的人。
(三)保安员是伤者求助的首先反应人
在大型群众性活动现场,伤者在混乱的现场发出求助,最快作出回应的往往是分散在人群中负责安保工作的保安员,假如保安员不是采取看护伤者、原地等待专业医疗队伍的措施,而是采取与伤情相对应的、有效的先期急救措施,将有极大的概率使伤者的生命得到救助,避免严重结果的发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型群众性活动中保安员会被委以重任——在出现伤亡事件时对伤者实施紧急救助,因此保安员具备紧急救助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献:
[1]宫毅,刘瑛.紧急救助与现场保护[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刘金龙.大型活动安全保卫工作教程[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广州市司法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