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下农村高中学生“文化生活”主观题解题能力提高策略
2020-05-11陈贞华
陈贞华
【摘 要】本文分析农村高中“文化生活”课堂面临的问题以及新高考下“文化生活”主观题命题的新趋势,提出新高考下提高农村高中学生“文化生活”主观题解题能力的策略:夯实“文化生活”基础知识,为解答主观题储备好“必备知识”;丰富“文化生活”课堂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读取和解读设问、材料信息,提升学生解读题目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新高考 农村高中学生 “文化生活”主观题 解题能力 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1B-0155-0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考评价体系发生了改变。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在《中国教育报》2016 年 10 月 11 日发表《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一文,提出“一体四层四翼”的顶层设计,回答了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样考”等关键性问题。这一高考评价体系对学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农村高中学生的文化生活体验、文化生活必备知识、解答主观题的关键能力与城市学生相对来说比较差。笔者在针对高三文科生问卷调查中发现,高中政治学科四个模块中,有 24.7% 的学生认为解答“文化生活”主观题最难。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在研究历年全国卷高考题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文化生活”解题技巧和方法,以提高农村高中学生“文化生活”主观题解题能力。
一、农村高中“文化生活”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农村中小学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城乡教育、城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农村高中学生思维能力较弱,有待提升。
1.阅读能力较差。农村高中学生阅读面比较窄,除了课本,大部分学生极少阅读课外书籍,阅读能力较差。究其原因,一是家庭没有良好的阅读氛围;二是学生大多是寄宿,学校的硬件设施较差,图书馆书籍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三是教师没有很好引导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学生对课本知识点看不懂、理解不透,做主观题时读不懂题目,不懂设问问什么,不懂材料讲什么,这些都造成了主观题的失分。
2.归纳能力较差。在教学中,一些老师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训练归纳的能力,但效果不是很好。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二是学生没有落实好教师的布置。比如构建知识网络图,有的学生直接照抄同学或者教辅资料,没有把它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同时老师对学生构建的知识网络没有作出正确的评价和修改。
3.演绎推理能力较差。演绎推理能力是农村高中学生最为欠缺的能力,这也是造成主观题得分与城市学生存在差距的重要因素。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些问题探究没有遵循由浅到深的设计。在“文化生活”主观题训练中教師没能引导学生分析设问与材料的关系、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因此,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没能得到有效提升。
(二)“文化生活”课堂过多采用视频教学不利于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随着科技的发展,农村高中学校引进了多媒体设备,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好的手段,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学科的兴趣。在“文化生活”课堂教学中,为了展示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一些老师过多地采用视频素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使学生从感官上获得直观的认知,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首先,视频资源教学缺乏文字材料,不利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逻辑推理等关键能力;其次,没有对视频素材进行精心筛选、剪裁视频,在课堂中占用的时间太长,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太少,使得所设计的问题探究有“引”而没有“发”。本来是学生探讨完成的问题探究,结果还是“满堂灌”。如在《文化创新的途径》一课教学中,教师用了视频素材“杂技天鹅湖”,学生在观赏中体验到了文化创新的魅力,也从视觉上感知到如何进行文化创新。然而,整个视频在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时间过多,不利于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在《文化创新的途径》主观题训练中发现一些问题:一是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知识点的记忆不全、没有系统化;二是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还欠缺,不懂得知识的迁移运用;三是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讲题过程中,经老师点拨,学生恍然大悟。但一换材料的背景,设问的角度改变,学生又无从下手。以上这些问题,与教师采用过多的视频资源教学是分不开的。
二、新高考下“文化生活”主观题命题的新趋势
(一)“文化生活”主观题材料丰富,阅读量不断提高
在新高考评价体系下,近五年来“文化生活”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背景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落实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材料的文字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阅读量不断增加。2015 年高考文科综合政治试题全国II卷 39(2)题以抗战精神为背景考查民族精神,落实对民族精神的认同,阅读字符为 388 个字;2016 年高考文科综合政治试题全国III卷 39(2)题以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为背景进行考查,落实对中国科技发展成就的政治认同,增强学生的自豪感,阅读字符为 521 个字;2017 年高考文科综合政治试题全国III卷 38(2)以“中国高铁走出去”为背景考查文化交流传播的文化意义,落实对中国科技发展成就的政治认同,增强学生的自豪感,阅读字符为 497 个字;2018 年高考文科综合政治试题全国III 卷 40(2)题以“甘祖昌将军艰苦奋斗的故事”作为背景考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知识,落实对艰苦奋斗精神的认同,阅读字符为 453 个字;2019 年高考文科综合政治试题全国III卷 39(2)题以“焦裕禄精神”作为背景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知识点,落实对焦裕禄精神的认同,阅读字符为 1204 个字。可见,“文化生活”主观题阅读量不断增加,阅读量大。
(二)新高考评价体系下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了对“关键能力”的考查,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 年高考文科综合政治试题全国II卷 39(2)题设问指向:说明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2017 年高考文科综合政治试题全国III卷 38(2)题设问指向:说明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文化意义。这两道题从设问指向都考查了学生演绎推理能力。2019 年高考文科综合政治试题全国I卷 40(1)题设问指向为: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观点加以评析。这题考查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因此,在“文化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
三、新高考下农村高中学生“文化生活”主观题解题能力的提高策略
在新高考评价体系下,要提高农村高中学生“文化生活”主观题的解题能力,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夯实“文化生活”基础知识,为解答主观题储备好“必备知识”
1.引导学生构建系统的多元化的知识网络体系。首先,按单元构建知识网络。《文化生活》教材的编撰具有一定的逻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因此在构建“文化生活”单元知识网络时,应遵循这一逻辑结构。如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以“文化内涵、作用”为关键词构建知识网络;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社会主义文化内涵、意义措施”为关键词构建知识网络。其次,按“文化意义”“ 发展文化措施”从共性到个性整合单元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第一单元从一般意义上阐述了先进文化的意义和作用;第二单元阐述了传统文化的作用;第四单元从现实意义阐述了先进文化在当前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因此,可以以“文化意义”为关键词构建知识网络。第二单元阐述了文化传播的途径、手段,文化创新的途径;第四单元阐述了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此,可以以“发展文化的措施”为关键词构建知识网络。
2.引导学生整理知识点、易错点。要引导学生梳理每個单元的高考常考点、易错点。做好“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传播、传统文化、文化创新、中华文化、民族精神、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常考点和易错点的整理。学生要准备易错本,记录易错知识点。同时,教师要对学生整理的常考点进行修改,并整理和印发给学生。
(二)丰富“文化生活”课堂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1.加强学生对文化生活的体验。农村高中学生因大多是寄宿生,通过社会实践获得文化生活体验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文化生活的相关视频。如《经典永流传》《中国诗词大会》《故宫》等视频,或者是关于中国科技成就、民族精神的相关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文化生活的素材,而且能提升文化素养。
2.进行课前 5 分钟时政演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前 5 分钟时政演讲,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进行时政演讲前,确定好演讲的主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用手机筛选演讲素材。要求所选的材料与上节课讲授内容或本节课授课内容相关,并设计相关问题进行自问自答。课前 5 分钟时政演讲,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文化生活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归纳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
3.课堂教学资源丰富,形式要多样。“文化生活”课堂教学资源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能仅仅局限于视频资源、文字材料资源、课堂中生成资源等。文字材料资源的使用注意几点:第一,要筛选好文字材料。新高考下,“文化生活”往往采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背景材料来考查学生的能力,因此在“文化生活”课堂中可结合当前社会热点,筛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材料。第二,以材料为背景设计一系列子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彰显文化自信”这一知识点的课堂教学中,以央视对李子柒视频的评价材料为背景探究“什么是文化自信”“李子柒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彰显文化自信的”。
(三)读取和解读设问、材料信息,提升学生解读题目信息的能力
1.读取和解读设问信息。近几年来,全国卷命题设问信息一般由知识范围、设问指向、材料限制、分值等信息所组成。农村学生因时间的限制对于设问指向信息较难解读,往往不明所以,就匆忙答题。近几年高考“文化生活”全国卷设问指向主要有:意义、作用、启示、评析、分析 A 和 B 的关系。因此,在“文化生活”课堂训练中,教师要总结好不同设问指向题目解题技巧。如 2015 年全国I 39(2)题设问要求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关系,2015 年全国II 39(2)分析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分析 A 和 B的关系题型要在设问或材料中找到联系 A 和 B 的桥梁,研究好 A 和 B 是并列关系还是包含关系,或者递进关系,不同关系要采用不同的答题模式。
2.读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近几年来,“文化生活”高考真题材料背景内容丰富,文字多,材料信息之间不是孤立存在而是有联系的。要研究设问指向与材料是否有关;研究材料之间的结构是并列式,还是递进式,或是非递进非并列式。材料结构不同,答题模式也不同。如 2015 年全国I 39(2)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这一题材料之间环环相扣,因此要找出逻辑链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愁。立足于教材、材料信息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愁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姜 钢.论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J].中国考试,2018(6)
[2]陈友芳.知识—语言—思维:学科素养导向下的思想政治学科测评体系新转向[J].中国考试,2018(7)
[3]姜 钢.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6-10-11
(责编 李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