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大考”对未来教育的启示
2020-05-11王波刘昕
王波 刘昕
郗莉,高级职称,特级教师,渭南市临渭区渭南小学校长,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陕西省特级教师、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学科带头人、陕西省教学能手、陕西省课改先进个人、陕西省校本研修先进个人、渭南市“三三”人才、渭南市拔尖人才、渭南市标杆人物、渭南市特级校长、渭南市优秀校长等荣誉称号。
记者:从校长的角度看,您认为这次疫情提醒贵校在开学后,还需要加强哪方面的管理?
杨安平:今后我们将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管理:一是进一步优化学校管理方式,更多渗透智能化协同办公理念,减少价值不大的会议、活动,改进教师教学绩效管理评价手段,借助科技和工具进行数据分析,提高管理效能;二是进一步提升教师信息化水平,根据《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结合我校教师专业现状,加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与研究;三是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加大学科拓展课程与德育综合课程研究力度,聚焦课堂教学改革,逐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将线下实地教学与线上学习(周末作业辅导)相结合;四是加强育人难点研究,诸如农村家校共育、学生理想信念缺失等薄弱环节,如封闭式管理与社会适应关系的把握,如何理性对待待学生使用手机(禁止手机进校园与网络学习靠手机的矛盾)等话题,不断探索新问题的破解之法。
虞先龙:开学后必须实行最严格的门禁制度,必须落实好一日三检,必须做好学生的“盯人”管理,落实好环境治理和消毒工作,做好学生的个人防护教育工作,还要指导好家长做好自我防范工作。
记者:您觉得这次“停课不停学”的实践探索对未来学校和未来教育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马梦陶:毋庸置疑,突如其来的疫情倒逼信息技术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我们也相信,这次历史机遇下的在线教学实践将是教师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摆渡船,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契机。未来教育破墙而出,学习无界限。在新的时代,互联网+教育发展是大势所趋,在线教育是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也一定是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经此一“疫”,我们更深刻认识到线上教学对老师而言,重要的是教的行为对学的行为的促进,对学生来讲最挑战的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学校和教师在未来教育中,要在培养学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增强目标感、方向感上不断创新。我们也要思考互联网给教育提出的命题:怎样培养学生?如果学生只会读书,不适应在网络环境中获得更快速的、与社会实践更近的知识和能力,根本无法胜任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教育承载的使命光荣而艰巨,未来需要我们教育者以更加开阔的思维、长远的眼光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为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不懈努力。
张同光:此“疫”对未来学校和未来教育发展将带来“式”变与“质”变。我觉得在此次战“疫”中,教育也是“一线”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学校如何以人为本,立德树人?面对这样的新课题,我们必须直面网络在线教学、线上育人这样的客观“式”变,教育教学形式、方式的改变,一定是适应和响应新时代的潮流。这种“式”变,就是当下正在进行的额“停课不停學(教)”线上学习方式。亲其师信其道,隔着屏幕如何传递爱,如何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学校怎样做到新常态下的教学方式的优化,让新时代的“小神兽”们爱上线上学习,并适应这种学习方式。
杨安平:一场疫情,一场革命,一轮反思。我认为,它将会打破传统教育思维和教学模式,催促育人路径的升级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师职业认知和专业素养的提升,最终逐步推动未来教育样态的转型,为更加广阔、多样、自主化的学习提供了无限可能。同时,从现实角度来看,疫情及疫情下的线上教学,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对于广大农村学生提出更严峻的挑战,由于学习条件、学习习惯、家庭环境也包括教师专业素养等综合因素,很可能会因此拉大与城市学生的差距,优者更优,差者更差。
刘鹏:产生的影响有:(一)面向未来实现课程的现代化。必修课程分层实施,特色课程分类走班,校本课程定制研修,从学生的群体性学习向个性化、个体化学习发展。(二)以项目式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主要抓手。以生命课程、心乐学课程为依据进行充分的展开和大胆的尝试。(三)从环境封闭性课程走向了多元开放型课程。学会协同合作,与世界的互动、与平台教师的探讨,跨学科的理解、接纳与整合。
记者:您心目中未来的学校和教育是什么样?
张同光:未来教育将发生“质”变,不仅是提高了分数、质量,而是改变了教育的功利性,回归到教育的本真、本质,让不同的孩子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再为奥数所困,为升学所困,让因材施教成就每个孩子的发展;让阅读成为习惯,成就未来公民的人生素养。把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作为教学的目标;把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学习能力力高,热爱生活,热爱国家,学会生存作为育人目标,这就是未来学校教育的绿洲。
刘鹏:我认为未来学校和教育的样态有以下几点:未来学校一定要实现“身体第一、品质第一、能力第一,分数第二”“不唯分数,却赢在成绩”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学习理念,注重学生个人素养、修为及审美能力的培养;未来学校的学习无处不在,学校、家庭、线上、线下都可以是学习的场景,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家庭的学习,在未来还有可能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学习延伸为整个世界的、跨国式的学习,学生能够实现思维方式的自由切换;未来的学习方式呈多元化,涵盖选择式、适应式、迭代式、浸入式、体验式。
疫情期间教育教学线上模式的探索过程,也是对于互联网教学的大范围试验,线上教育所积累的经验将会为未来教育的公平和改革提供方向,有效实现现代化教育。
杨安平:我想象中的未来教育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以人的生命健康成长和生活幸福为基点,把孩子培养成有情怀敢担当、能创造善合作、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公民,而不只是学习机器、工作机器抑或是所谓的社会精英。学习力,思考力,创造力,是未来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
从这个意义上看,未来学校具有如下特点:人性化,不以知识为本位,更加关注人的潜能发展、身心健康和品格形成,“批量生产”的大规模学校、大班额逐渐被小班化、走班制取代,个性化,鼓励学生特长发展,差异化学习真正落实,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适切、适性、适合的“私人订制”的学习,将成为学校的重要任务;开放性,学习时间和空间更加灵活自由,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和课堂学习方式将会被打破,学校与社会、与生活的边界不再明显;自主化,探究性、实践性、融合性的项目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将会成为主流,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对学生终身学习、自主管理能力要求更高;智能化,学校办公、教学、研究、资源、保障等数字化水平更高,创新学校、智慧课堂将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课程选择,更便捷的学习反馈,更合理的管理服务。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今天)的学校生活,在未来的某个时候,不再继续,学生们再也不需要按部就班、整齐划一地出现在同一个校园、同一间教室,学习的时间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的内容完全由学生自己选择?”朱永新教授在《未来学校》一书中如是说。
时不我待,未来已来,未来教育和未来学校不会是乌托邦式的幻想,《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我们绘制了看得见、可实现的美好蓝图,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要以预见性的眼光、全球化的思维深入研判当前教育发展改革现状,转变教育观念至关重要,建设适性课程迫在眉睫,变革教学方式刻不容缓,更新管理体系势在必行,这对农村学校的挑战更大,任务更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