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自然地理问题导学的创设探究

2020-05-11曾镜贤

关键词:问题导学高中地理

摘要: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在课堂中推广问题式教学,问题导学应运而生。问题导学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自然地理的兴趣,活化地理课堂,还能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顺应新高考甄选人才的方向。但是在真实课室教学中,一线老师对问题导学存在认识上的困境,以及重成绩,轻过程的教学模式使问题导学难以在教学中广泛推广。本文将阐述在高中地理课堂中运用问题导学的教学意义,及问题导学实施的现状分析,并提出几点问题导学创设探究的方式。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导学;创设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6-026-2

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素养包括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这四个方面。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不仅是国家新课改教学政策中的重要内容,更是促进高中生地理学习能力提升,帮助学生将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地理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的最佳方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问题导学,对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也有着至关重要的积极促进作用。

一、问题导学的教学意义

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新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地理课程应当积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响应国家的新课改教学号召,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抛弃落后的教学手法,树立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同时运用问题导学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综合提升学生的各方面学习能力,才是促进高中地理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正确方式”。由此可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重要性。

尤其是在当今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力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发展和地理学习中,不再局限于既定的理论和学习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来认识地理、学习地理,帮助学生将地理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的生活问题中去,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实用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与发展,充分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得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因此,高中地理课程应当及时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打破固化的传统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运用问题导学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最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与提高学习质量。

二、问题导学的实践现状及其形成机制(困境)

高中地理课程虽然是高中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科目,但由于受到了教育理念、教学环境、时代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问题,急需高中地理教师进行解决。

1.一线教师对“问题导学”的认知薄弱

2017版课程标准提出在高中课堂推出“问题式”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问”带学,要求教师利用创立一定的情景,以“问题”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解决“问题”。但是在真实的地理课堂中,教师对于“问题”的把握出现偏差,甚至出现一些无实际意义的“问题”堆砌课堂,对问题导学出现较大的认识误区。

2.教学任务繁重,教学过程“重结果,轻过程”

高中地理课程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和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试成绩的提升,反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能力,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成长的教学重要性。这也导致高中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呈下降的趋势,地理学习的个人能力和思维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帮助与完善,更是导致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迟迟得不到有效提升的主要原因。

3.前期准备时间较长,加重教师负担

“问题导学”以问题引入知识,在学生获得知识后再通过各真实案例验证知识。因此在课堂实施“问题导学”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进行充足的准备,要收集各种的材料,对材料进行归类,并根据材料编写材料。因此一个教学内容往往较长时间的资料收集,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而且地理素材要求时效性,要及时补充新材料,因此在教学中难以快速推广“问题导学”。

三、地理教学中问题导学的创设

1.依据实验创设问题导学

地理是一门探究课,地理課程里的很多知识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单靠教师的讲授难以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地理原理知识,学生更难掌握。但是通过实验来展示地理现象或用实验来展示地理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直观感受地理知识,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实验对热力环流这一知识点进行直观的教学(如图一),这样就直截了当地说明冷热不均下,空气受热上升,冷却下沉的规律现象。实验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则对该知识点更加深刻记忆,而教师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就是如何将热力环流这一知识规律应用,举一反三了。

2.依据教材内容创设问题导学

教材是教学中的第一工具书,知识的讲解主要通过教材来实现。因此善于根据教材的内容创设问题导学,一来可以减轻教师备课的工作,二来可以贴近教材,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将杂乱的内容条理化,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例如,在《自然界的水循环》这一课时中,人教版教材提供了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示意图,以及两个读图探究思考问题:(1)河流补给涉及的水体有那几种?(2)河流与湖泊不同季节的补给关系?这节内容,则可直接对教材所提供的内容进行广度或者深度的问题创设,从而对该知识点进行读图、析图、迁移、运用。

3.借助课外阅读材料创设问题导学

高考对学生地理知识的考查,往往通过一个案例进行问题铺设。而案例的选择特意避开材料,使用新背景,从而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地理的思维能力。因此问题导学不能单纯依据教材。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教材进行延伸。新材料的加入,不但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2009年的一则新闻“英国夫妇乘游艇横跨大西洋(从非洲西海岸佛得角群岛前往中美洲的安提瓜岛),途中遇险海上漂流40天生还”,将其引入《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一课时中学习,通过此新闻情境进行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发现知识规律、合作探究学习。

4.利用纪录片等多媒体创设问题导学

如今信息时代,网络素材丰富多样,教師在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教师还可以根据视频、音频中提及的地理事物创设问题,加大学生对该地理事物的兴趣,从而提高其解决该地理问题的积极性。例如:在《航拍中国·新疆》这集中,有这么一段关于“魔鬼城”的描述“新疆有多处魔鬼城,大风常年在此东奔西突,把岩层侵蚀出不同的样子,形成独特的雅丹地貌……”,此段视频可截取用于《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这节课时的学习中,对视频提及的地理事物进行设问、导学,这样学生结合多样化的视频直观地学习雅丹地貌的地质作用是什么,从而高效地辅助自然地理课堂的教学。

5.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导学

生活处处有地理。在高考的考查中重视考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因此脱离生活的地理课堂是没有灵魂的地理课堂。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来引入学习,引导学生用地理知识来解决某一生活现象,使地理知识生活化,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在讲授《太阳的高度角及太阳方位》这一课时中,可先为学生创设“在6月,你正乘坐着一辆在东西向的道路行驶的车辆”这一生活情境;接着让学生思考早上日出及日落时分,太阳的方位如何?然后应该挑选哪边的座位才避免太阳的照射?这一系列问题。这样可直观让学生学以致用,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

综上所述,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既是顺应新课改教学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高中生地理学习能力综合提升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韦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84.

[2]刘亚如.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一 必修)[M].人民教育出版社,袁孝亭等,2008.

作者简介:曾镜贤,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郑中钧中学教师,(广东 广州511300),研究方向为高中地理教学。注: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图问导学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12015545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州增城区郑中钧中学,广东 广州 510000)

猜你喜欢

问题导学高中地理
问题导学课堂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导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浅析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探究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语言策略的研究
理论结合实际,创新高中地理教学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