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
2020-05-11周震
周震
摘 要: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的观点,认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应立足于学生的生长,体现对学生的关怀。为此,教师应当重视“生长”意识,在对学情正确判断的基础上,构建富有“生长性”的语文课堂。文章从生长式语文课堂的基本观点、基本特征、基本策略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找到学生的生长点,激发学生的生长力。
关键词:生长;语文课堂;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0-29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9-0017-02
一、“生长”的内涵
“生长”本是出自生物学中的一个概念,将它定义到教育学领域内,则赋予了人性特征。事实上,这也体现出“人”本身具有类似生物生长的特征。
“教育即生长。”杜威一语道破了教育的核心要义。生长,直接指向了人的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对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特质的呼应。语文教学的根在于促进人的全面成长,而不是以“应试”为终极目标进行知识的罗列与堆砌。这种教育观念的转变可以说是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于言语中思考,在课堂上生长,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站在了课堂中央。
二、生长式语文课堂的基本观点
在生长式语文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注重性情的培养,着重思维的训练。生长式语文课堂具有生长的“原点”,并且更着眼于“远点”,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源头,能够让学生不断地获得学习的动力及学习能力。
生长式语文课堂中,课堂知识的学习强调的不是知识学习的本身,而是学生与课堂知识相遇之后产生的体验。为此,课堂是人们事前设计好的情境,本质上体现出的是一种“知识环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语文学习之中,促进知识增值,提高语文水平。
此外,语文课堂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融合。语文是一种文化,体现生命、心灵及生活的感知性,工具性体现出人文载体。对学生而言,语文知识的学习,并不单单是学习语言文字,更多的是体会思想感情,让感情与知识相容。事实上,这是一种将人文性寓于语言文字的训练。这种训练既需要对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进行培养,也着眼于语文课堂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它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课堂中“生长”并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一种自觉。学生作为学习者,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发展主体,当下最需要的就是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给予学生学习时间,满足学生需求,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帮助学生完成自我建构,促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得以有效延伸。
三、生长式语文课堂的基本特征
(一)立足教材
生长式语文课堂,必须立足于语文教材,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认真解读问题。但是应该明确区分的是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而是从学生的实际状态分析,使之成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起点,从而为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依据。
(二)开放时空
开放的生长方式,由教师向学生开放,将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地直面文本,静思默想,拥有属于自己的理解,并能够进行真诚地表达。教师要注重学生多样化的选择,不要禁锢学生的思维。为此,教师需要给不同的学生分配不同的任务。
(三)正确引领
语文与别的科目最大的不同就是具有人文性,体现出较为深厚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在语文教学中,若对学生缺乏正确的引领,会使得学生在精神世界的成长中陷入困顿。
生长式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带领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世界,让其产生语文学习的期待,进而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找到指明灯。
(四)把握原点
把握好最真实的生长原点,从重视教材文本逻辑出发,尊重学生经验及逻辑,让学生在认知自身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师要对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分析,使语文课堂真正从学生的生长原点出发。
四、生长式语文课堂的基本策略
生长式语文课堂要着力开展符合学生本性的且适合课堂环境的语言活动,让学生、教师在平等的环境中对话。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内在天性,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有组织、有计划地提升教学质量。教师还应适当帮助学生获得突破与提升,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语文这门课程时产生学习的动力。
生长式语文课堂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科特点,使学生能够自由、和谐地生长。
(一)学生为本——生长式语文课堂的立足点
以学生为本的语文课堂,是学生情智发展的乐园,也是让学生自然生长的乐园。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在《梦想的诗学》中这样写道:“每种原型都是对世界的一次开启,也是进入世界的一次邀请。”这启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在精神方面的需求,尽可能地呵护学生稚嫩的心灵。
在教完《放飞蜻蜓》一课时,笔者对学生进行提问:“翠贞放飞的仅仅是蜻蜓吗?”学生纷纷做了回答:“翠贞放飞的是消灭害虫的專家,能够消灭蚊子、苍蝇,让我们能够生活在更健康的环境中。”“陶行知先生给他们讲述了很多关于蜻蜓的知识,所以翠贞放飞的是收获知识的快乐。”“翠贞放飞的是孩子们对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还有一名学生这样说道:“翠贞他们不清楚蜻蜓会不会在饿极了的时候吃掉自己的尾巴,而尾巴被吃掉之后还会不会长出来。怎样才能知道尾巴会不会长出来呢?所以我认为翠贞放飞的还有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意识。”针对学生对蜻蜓尾巴会不会长出来的好奇心理,笔者引导学生去查找相关的资料或者请教别人来解决问题。
要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针对学生的观点,正确引导学生探索文本背后的奥秘。在这一课例中,笔者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翠贞放飞蜻蜓的多种感悟,成功构建了以学生为本的生长式语文课堂。
(二)兴趣激发——生长式语文课堂的切入点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在《九色鹿》一课中,笔者采用了讲故事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这样一个美丽的民间故事,在一片茫茫沙漠中,有一群商人在漫天风沙中迷了路。在商人们绝望的时候,一只身上有着九种颜色的神鹿轻盈地飘到了商人面前,神鹿对商人说道:‘跟着我来,我来领你们走出迷途吧。神鹿带领着商队顺利地穿越了风沙,安全地到达了目的地。这只神鹿就是九色鹿。”接着笔者发问:“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觉得这只九色鹿是怎样的一头神鹿呢?”并让学生相互交流。最后追问:“同学们还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九色鹿的故事呢?”
良好的课堂导入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显得自然、生动、活泼。
(三)开放探索——生长式语文课堂的关键点
我们所教的学生,是有头脑、有思想、有个性的个体,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从根据课文的中心主旨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课文、理解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和研究问题。
笔者以《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为例,谈谈如何打造具有探索精神的生长式语文课堂。在教学设计中,笔者先让学生从整个段落着手,通读段落,打开思路;然后,选取段落中描写李时珍生活条件的语句:“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接着,以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整篇文章:“文中还有什么地方能够读出李时珍在外面奔波比在家里苦多了?”接下来,让学生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对文中相关内容进行讨论,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小组学习的方式,能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给了学生尽情表现的机会。这样的交流方式改变了以往教师主导课堂的情况,让学生产生自己的观点认识,促进生生互动、交流。
(四)正确引导——生长式语文课堂的突破点
面对学生浅显、片面的意见时,教师要扮演一个顾问的角色,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从片面的认识上升到全面的认识,从浅显的认识上升到深刻的认识。
例如,在指导学生理解“金秋”一词的时候,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认为“金秋”就是秋天,显然并没有明确体会到“金秋”这个词语的意境。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追问:“为什么人们常常将秋天说成金秋呢?”引导学生对秋天的特征进行思考:田野里,稻子是金灿灿的;果园里,水果是黄澄澄的;道路两旁的树叶也黄了。因此,金色是丰收的颜色,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存在偏差时,教师应该及时帮助学生,让其朝着正确的方向“生长”。
五、结语
在生长式语文课堂上,教师以学生的生长为导向,顺应学生的自然本性和成长的规律。只有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结合学生的天性,正确引导学生,才能让教师的教变得更有价值,才能使学生的学变得更有意义,才能使语文教学更加契合学生的天性。
生长,是语文课堂里最美的风景,教师与学生“一道生长”,有滋有味地发现、探索、表达,在真诚而感性的对话交往中一起携手感悟文本蕴藏的奥秘。
参考文献:
[1]孟晓东.在学生的生命里种下一棵树——我的生长性语文课堂教学观[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1(11):7-10.
[2]李树华.探寻小学语文生长课堂的实施路径[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5(7):37-38.
[3]贾桂强.基于学情诊断的“生长式”语文课堂建构——以两次执教《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6(3):46-48.
[4]宋 琴.语文课堂让每个生命舒适生长──打造“生长式卓越课堂”实践与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41):141.
作者简介:周 震(1972—),男,江苏无锡人,江苏省无锡市甘露学校教师,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