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及其现实意义
2020-05-11邢锡桥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工作过程中始终坚持的重要思想,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幸福观能够帮助现代人类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以确保有效推进现代社会主义发展。本文首先分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在动力,实现途径,外在条件以及最终归宿,然后以此为基础,综合探究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幸福观 现实意义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幸福观对人类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幸福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相关人员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为了对其具有更为明确的认知,特此展开本次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一)内在动力
人类在进行相关活动过程中,动机和欲望是其极为重要的内在动力,人类如果对活动没有期许,便不会参与相关活动,换言之,在人类实现幸福过程中,需求是其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如果人类没有欲望和需求,便不会具有实现欲望或满足需求的满足感,进而没有幸福的感。基于此,在马克思主义中表明,如果人类失去需要的满足,则无法实现人的本质,进而无法保障人的幸福。人类满足个人欲望和需求是其生存和有效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果人类的欲望和需求得到满足便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人们如果要确保实现个人需求,必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而满足欲望,实现需求。基于此,社会实际活动是人类满足个人欲望和需求的基本手段。
(二)实现途径
劳动是人类实现本质的基本方式,劳动在很大程度内推进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实现了社会生产力的有效提升,进而在一定程度内改善現代人类生活水平,使人们具有更为强烈的幸福感。一般情况下,劳动是人类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方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劳动的手段和工具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是劳动并没有出现本质性改变,依旧是体现人的本质的重要方式,人类如果要实现幸福,必须在劳动中寻求幸福的本质。首先,在文明社会发展过程中,劳动能够有效推动历史发展,对人类和动物进行有效划分,实现了人类社会的科学构建。其次,劳动是体现人类本质力量的重要方式,实现了人类社会的科学创造,通过劳动,不仅能够科学改变人的主观世界,同时也在一定程度内改造客观世界,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确定人的价值。
(三)外在条件
在人类获得幸福的过程中,财富和物质基础是其不可或缺的外在条件,如果缺乏基本的物质保障,则无法使其幸福感上升至精神层次,基于此,为了进一步保障人类幸福,必须确保每个人都有权享有维持个人生存与发展的正当物质财富,以此为基础,才能对其幸福生活进行更高程度的保证。但是,在人类全面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使其物质得到满足,更需要对其精神层次的有效提升加强重视。人类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应该将目光聚集于幸福本身,不能过于重视财富和金钱的累积,财富和金钱只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保障,不能决定人类是否幸福[1]。通过进一步分析幸福和财富之间的必然联系,发现幸福无法完全脱离财富,在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吃、穿、住、行是其最为基本的需求,而经济基础是其极为重要的支撑,虽然经济条件无法对幸福进行决定性影响,但是如果缺乏物质财富支撑,则人类生存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更何谈幸福。只有确保人类生存的物质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才能使其拥有幸福生活。与此同时,财富是人类获得幸福的一项内容,但是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幸福生活,马克思主义中提出,幸福具体是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有效统一。如果仅仅追求物质财富,忽略精神层次的有效提升,不仅无法获得幸福,还会使人类陷入追求金钱恶性循环,过于追求物质享受会在一定程度内使人道德丧失,进而走上犯罪道路。
(四)终极归宿
幸福存在多种类型,通常情况下是指个人实现自我目标和满足欲望,而其最终归宿是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奋斗,为全人类幸福奉献一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总体幸福通常是指个体幸福的累积,是社会发展的一项必然要求。一般而言,人类需要在社会中发展和生存,因此,在获取幸福过程中社会幸福会对其造成一定程度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为人类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环境,因此,人们在实现个人幸福之后,必须为社会发展贡献个人力量,确保幸福具有更为强烈的整体社会效应。马克思在描述人类本质时提出,人的本质不仅仅是个体具有的抽象物,从现实角度而言,是指个人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从社会方面满足个人需求和欲望之后,需要为社会贡献个人的力量,以此为基础,能够实现公民幸福感的有效提升,人类有义务和责任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为全人类的幸福努力,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奋斗终身是人类幸福发展的最终归宿,以此为基础,能够对每一代人进行更高程度的鼓励,确保能够进一步化解人生烦恼和生活的痛苦。
二、现实意义
(一)科学树立正确三观
在现代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我国建设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是依旧存在部分公民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同时,含有部分公民在劳动过程中投机取巧,逃避辛劳,虽然就表面而言,该类人群也在寻求幸福,但是就本质而言,则与幸福背道而驰,最终无法获得幸福。由于该类人群在寻求幸福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盲目性,在追寻幸福时缺乏正确的方法。在马克思幸福观中可以发现人类个体需求是其追寻幸福的内在动力,因此,在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生存,享受以及发展等方面等需求是其追寻幸福的内在动力,因此,人类必须正确看待其日常生活中的正当需求,使其正当需求得到更高程度满足。在马克思思想也告诉人们,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满足自身需求,同时在追寻幸福过程中,还需要确保实现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的有效统一,确保公民发展的全面性,以此为基础,才能最终获得幸福[2]。
(二)确保社会安定和谐
在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发展速度也在日益加快,在此过程中,相关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发展质量,目前,我国医疗教育等各个方面虽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依旧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不和谐是目前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因此,确保社会安定和谐使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确保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才能有效推进现代社会主义发展,进而使社会和公民具有更高的幸福度。在具体创造幸福过程中,不仅需要追求物质享受,同时还需要对其精神发展加强重视,以此为基础才能使社会公民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基于马克思主义实现的幸福观表明,我们在获得幸福的过程中,每个公民的全面发展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基于此,我们需要确保在道德情操,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多个方面得到有效发展,同时在发展自己的过程中还需要鼓励他人积极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其相关工作开展的关键内容,在马克思主义中明确提出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过程中,需要有效统一其斗争性和同一性。其中斗争性具体是指人类个体在改造大自然,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始终无法使自然界所具有的客观规律得到改变,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保障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幸福观为现代人探寻幸福创造了新的路径,能够进一步确保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性。
(三)保障国家繁荣富强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的指导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始终基于中国具体情况应用马克思主义,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始终坚持的应用原则,使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得到了很大的成功,确保现代人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实现人民群众凝聚力的进一步提升,使人民群众具有更为强烈的幸福感[3]。基于此,在中国国情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需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此为基础,能够实现人民幸福指数的有效提升,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保障社会主义和谐,提升国民实力,保障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中华民族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沉淀,中国人民在几千年历史变化中经历了很大的磨难,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对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指导作用。基于马克思主义实现的幸福观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和正确性,对其进行科学应用能够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具有更高的认同,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人生观念和价值观念,对和谐社会的科学构建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
三、结语
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构建幸福观能够帮助人类科学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确保社会安定,对国家繁荣富强进行更高程度的保障,确保早日实现中国梦,推进现代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军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现实意义[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05):116-118.
[2]冯叶.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新西部,2019,(27):2-3.
[3]吴育林,吕培杰.论马克思的人民幸福观[J].学术研究,2019,(05):30-36.
(作者简介:邢锡桥,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